一种治疗婴幼儿阴黄症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1812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婴幼儿阴黄症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近几年婴幼儿黄疸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这与现今的环境、饮食有,比如:孕妇吃过量的油腻,辛辣之品,凉物,再加各类食品添加剂,残留于食物的化肥,农药等因素。

黄疸中医学分为两种:

(一)阴黄:多为湿热蕴结肝胆而致,肝胆失其通降,外溢发黄,阴黄发病率多,易治。黄如橘子色,黄色鲜明易见,小儿易哭闹,善乳,小便黄,大便黄白,少数有腹胀,呕吐,口疮,指纹多青,舌偏红。

(二)阴黄:多为先天脾阴不足,湿热内困,脾失健运,导致胎黄不易发出,经久不退,阴黄发病率低,但不易治疗。其黄暗青,重则青黔,腹胀满,呕吐,便溏色白,手足冰凉,萎靡不振,精神怠倦,食少舌质淡,指纹淡伏,脉弱微。

目前治疗方法有光疗和药物疗。光疗是使用波长420~460mm的蓝光(冷光源),可持续或间接照射24~48小时。光照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药物治疗有用锡中卟啉治疗,其代号为(SnMP)。它是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可用于临床惟一的血红素类似物。血红素加氧酶(HO)是血红素代谢产生胆红素的限速酶,抑制血红素加氧酶(H0)活性可减少胆红素的生成,因此在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处理功能尚未成熟时,使用该药具有合理性。

临床上光疗有的效果不好,锡中卟啉类型单一,作用时间段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疗效好,副作用低的药物,用来治疗婴幼儿阴黄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婴幼儿阴黄症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如下药物:炒白术、茯苓、薏苡仁、砂仁、干姜、青蒿、甘草、滑石粉、山药。

具体的,各药物重量份配比为炒白术6-10份、茯苓6-8份、薏苡仁5-10份、砂仁1-3份、干姜1-2份、青蒿2-10份、甘草1-4份、滑石粉3-6份、山药3-6份。

进一步的,各药物重量份配比为炒白术8份、茯苓7份、薏苡仁7份、砂仁2份、干姜1份、青蒿6份、甘草2份、滑石粉5份、山药4份。

其中,炒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功能: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功能:化湿行气,温中止泻。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能:温中,回阳。

青蒿:辛,苦,温;归肝、胆经。功能:清热利湿,退黄。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山药:甘,平;归脾、胃、肾经。益气养阴,补益肝肾。

滑石粉: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功能:清热利湿。

药理分析:炒白术健脾升阳。茯苓、薏苡仁、砂仁芳香化湿,理气健脾。干姜温中散寒。青蒿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山药,补肝肾。石粉,清热利湿。诸药配伍,补气健脾,利胆退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此方清利湿热,疏肝利胆,对重症患者有特别好的疗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婴幼儿阴黄症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如下药物:各药物重量份配比为炒白术6-10份、茯苓6-8份、薏苡仁5-10份、砂仁1-3份、干姜1-2份、青蒿2-10份、甘草1-4份、滑石粉3-6份、山药3-6份;青蒿与红糖伴炒,其它为市售干药。各组分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在上述范围内微调。可煎服,或煎煮、过滤药液加其它辅料制成丸剂、冲剂。

根据治疗病例统计,以黄色褪去、精神好不哭闹作为显效的观察标准,服用本方剂的总有效率为90%。

实施例2

张某,出生45天后黄还没退。来诊。其母述:小儿生下后发黄,在医院烤(光疗)了4天后不见效出院,期间又到别的医院前后又烤了三次,脸面上基本看不来黄,但在阳光下看还是微微发黄,黄疸指数也不正常。来诊前的几天,小儿哭闹、惊风、精神怠倦。初诊:该儿面黄暗青,腹胀满,呕吐,手足冰凉,萎靡不振,指纹淡伏,脉弱微。此为典型的阴黄。给药;以重量份计,炒白术6份、茯苓6份、薏苡仁5份、砂仁1份、干姜1份、青蒿2份、甘草1份、滑石粉3份、山药3份。煎药,药液分多次喂服。阴黄是重病,服药四五天后,病情得以遏制,继续用药,15剂才治愈。

实施例3

重症病例。允某,男。2005年收治,患儿病情危重。家人自述;初生三天见胎黄,本地(大靖镇)治疗无效,转至武威地区医院治疗20天左右,黄不退病情加重,医院告知病危,通知家属再转它院治疗。家人见小儿病情严重,就放弃转院,带小儿回家。带着试试看的念想,来我处看看。诊断:小儿30天,面色青暗,无神,目不睁,点穴不哭,呼吸微弱,允乳而无力,吐乳,腹胀,大便不畅,色白而少,小便少而赤,舌淡,指纹青暗,脉微难寻,乃是一系列危重之象。我并无十足把握,人命关天,劝其家人另求他医,但其家属别无他处寻医,承诺医生尽力治疗即可(家人也是万般无奈,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了)。冲着医生治病救人的天职,于是自拟方药:以重量份计,炒白术6-10份、茯苓6-8份、薏苡仁5-10份、砂仁1-3份、干姜1-2份、青蒿2-10份、甘草1-4份、滑石粉3-6份、山药3-6份。给一剂水煎煮得药液约100ml,少量多次服两天。服完一剂后,又来诊疗,吾见病有好转之象,大便通利了,一日三次,吃奶有所增加,小儿看似少有烦躁现象。于是又给以了一剂,对家属说再试试看,服用方法同上。两日后,又来诊,小儿面色由青转黄,微暗,已有神色,时而哭啼,吃乳大增,原方继续加减治疗两月多,治愈,至今10岁多,再没复发,体质中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