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场磁共振体部介入专用射频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949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垂直场磁共振体部介入专用射频线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垂直场磁共振体部介入专用射频线圈。



背景技术:

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治疗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微创介入已被确立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方式,其较传统外科手术有更加开放的过程。主要目的旨在定位、表记、或提供进入特定器官区域的通道,移除病灶或积液,并且通过应用热能、电场、治疗剂,或辐射来治疗肿瘤。因为医师无法在直视下控制这样一个操作过程,图像和导航的辅助作用对于定位和导引至关重要。随着目前医疗科技、计算机性能及临床经验的发展进步,在广泛使用的同时而更加需求适当的成像技术及实现此目的介入设备。

MRI对于组织形态学及功能的特点具有众所周知的诊断能力,这种成像方式同样是介入导引的自然选择。在高清晰度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引导下,经打孔或直接穿刺引导微创手术设备和器械精确到达手术部位,在计算机影像实时术中监控下,配合手术计划和导航系统,对病变进行实施精准微创手术治疗,并在术中进行影像即刻评估疗效,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误差,确保手术成功。在基本不损伤器官组织功能的前提下,对病变进行精准治疗,大大提高了手术精确程度,减少了不确定因素,降低了对手术医生经验的要求,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和疗效。MRI是能够克服超声及CT不足的新导引方式,MRI克服了超声和CT在软组织分辨率低、超声导引限制穿刺深度和空气组织界面反射及CT电离辐射的不足之处。此外,MRI还具有各种功能成像以及MR造影剂可显示更长的延迟强化病灶。

磁共振导航介入(Interventional MR)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现在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磁共振介入需要特殊的技术和开放式的射频线圈。

目前垂直场躯体病变检查主要使用体线圈来完成,但不适用于磁共振介入手术应用,线圈相对病人无法转动,而且不具备中间连续开孔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垂直场磁共振体部介入专用射频线圈。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垂直场磁共振柔性体部介入专用射频线圈,包括一宽带状的绕于人体腹部的柔性线圈体,所述柔性线圈体首尾两端连接,所述柔性线圈体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可视窗口,所述柔性线圈体上连接有刚性电路盖板。

优选地,所述电路盖板间隔设置有两个, 所述柔性线圈体内侧可拆卸的设置有可充气的气囊,使用时,所述气囊与人体腰腹部接触。

优选地,所述电路盖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体部介入专用线圈还包括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内的绑带, 所述气囊通过粘扣与所述柔性外壳连接。

优选地,所述柔性线圈体包括一柔性外壳及置于柔性外壳内的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包括一8字形线圈单元,及与所述8字形线圈单元部分重叠设置的环形线圈单元,且相邻的所述环形线圈单元之间均部分重叠,所述环形线圈单元至少设置有两个。

优选地,所述8字形线圈单元由两个环形天线单元平行连接构成,所述天线线圈单元有且有一开口,两个所述天线单元开口连接形成有且有一个交点,使用时,人体躯体同时穿过两个所述天线单元。

优选地,所述可视窗口与环形线圈单元的环形口相当。

优选地,所述柔性线圈体上架设有一用于支撑人体的板状腰部支架,所述支架截面与放置面之间设置有距离。

优选地,所述柔性线圈体的两端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分别固定于柔性线圈体两端的连接端及紧固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紧固端通过锁扣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紧固端上还选择性的设置有导向凸柱及导向孔,所述导向凸柱一侧设置有电性连接插针。

优选地,所述环形线圈的宽度大于所述8字形线圈单元,所述环形线圈单元设置有五个,所述可视窗口开设有五个。

优选地,所述支架具有一弧形板面,所述支架的板面上设置有负压真空气垫,所述负压真空气垫与所述支架板面粘结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多个可视窗口,加大了医师进行介入手术等操作的空间。同时,线圈配套有一个用于支撑腰部的支架,支架支撑病人身体,使得线圈不被病人直接压住,这样保证了线圈能够自由转动。扩大了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可以适用于磁共振介入手术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中图1中柔性线圈体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中图2的线圈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中线圈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发明中支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垂直场磁共振柔性体部介入专用射频线圈,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一宽带状的绕于人体腹部的柔性线圈体5,所述柔性线圈体5两端弯折后通过锁扣72连接。

所述柔性线圈体5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可视窗口,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五个可视窗口51。所述柔性线圈体5上连接有刚性电路盖板6。刚性电路盖板6中设置有电路板,为了保证电路板不被压折,采用刚性材质的电路盖板。所述电路盖板6间隔设置有两个。

具体的,所述柔性线圈体5包括一柔性外壳及置于柔性外壳内的线圈组。柔性线圈体5增加了舒适度,同时,能更好的和人体腹部贴合,以更好的进行成像。

所述线圈组包括一“8”字形线圈单元1,及与所述“8”字形线圈单元1部分重叠设置的环形线圈单元,且相邻的所述环形线圈单元之间均部分重叠,所述环形线圈的宽度大于所述8字形线圈单元,所述环形线圈单元设置有5个。

所述8字形线圈单元由两个环形天线单元平行连接构成,所述天线线圈单元有且有一开口,两个所述天线单元开口连接形成有且有一个交点,使用时,人体躯体同时穿过两个所述天线单元。

如图3所示,分别为第一环形线圈单元2、第二环形线圈单元3、第三环形线圈单元4、第四环形线圈单元,第五环形线圈单元。所述“8”字形线圈单元由两个半环形线圈单元部分重叠构成。以上结构在不增加多余去耦电路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较好的耦合效果,若干个大小相同的环形线圈单元平均分布在人体周围围成一圈,使得信号均匀,灵敏度和信噪比高,成像质量好。

由于柔性壳体包覆于所述线圈组外,所述可视窗口51与环形线圈单元的环形口相当。在实际应用中,可视窗口51的大小可根据线圈内部间距等进行设置。由于一些瘦小的患者,对于线圈会存在无法很好的将其支撑到位,在所述柔性线圈体内侧设置有可拆卸的气囊,使用时,线圈体包裹于人体腰腹部,气囊位于人体与线圈体之间,对气囊进行充气以调整气囊的大小,这样即使病人体型较小,也能很好地将线圈体支撑起来,防止线圈在使用过程中晃动,增强了图像的稳定性。气垫可以通过粘结扣与线圈体的柔性外壳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在保证本发明精度下,能使体部介入专用线圈应用更广泛。

所述柔性线圈体5上架设有一用于支撑人体的板状腰部支架8。由于所述支架一般用于支撑人体,为了具有更好的舒适度,所述支架具有一弧形板面。同时,支架放置在病床上,线圈穿过支架,即放置到支架和病床之间,这样病人躺到病床上,避免了线圈被压紧,线圈也可以相对病人身体纵向轴线左右抽动,以使线圈上开孔定位于病人需介入手术的位置。

进一步的考虑到使用者的舒适度问题,所述支架的弧形板面上设置有可拆卸的负压真空气垫(图中未示意),使用时,所述负压真空气垫与人体腰腹部接触。具体的,所述负压真空气垫通过粘扣与弧形板面连接。当然负压真空气垫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固定。

负压真空气垫的大小根据支架板面的大小进行设置,当患者躺于支架上时,通过对负压真空气垫进行抽气,使得负压真空气垫内部的填充物进行彼此挤压。由于负压真空气垫内使用塑料微粒进行填充,当受到挤压时,可以按照患者体形成型,从而形成人体部位凹模,不仅可以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同时,也保证了线圈体在使用时的固定位置不被轻易移动,间接提高手术的精度。

所述柔性线圈体5的两端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分别固定于柔性线圈体5两端的连接端及紧固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紧固端通过锁扣72连接。

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紧固端上还选择性的设置有导向凸柱91及导向孔9,所述导向凸柱91一侧设置有电性连接插针74。相应的,所述导向孔的一侧设置有插针孔73。

当线圈锁上后,为了更贴近患者,需要通过外部绑带进一步进行固定。具体的,在所述电路盖板上开设有连接孔61,所述连接孔61内可以通过绑带进行再次绑定。

本发明尚有多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