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湿疹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1203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湿疹的药物。



背景技术: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皮疹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侵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

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有内在因子与外在因子的相互作用,常是多方面的。外在因子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剌激如日光、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多汗、搔抓、摩擦以及各种动物毛皮、植物、化 学物质等,有些日常生活用品如香脂等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某些食物也可使某些人湿疹加重。内在因子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 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感染病灶、新 陈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产生或加重湿疹的病情。从发病机理上 看,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忠者可能具有 一定的素质,后者受遗传因素支配,故在特定的人中发生,但又受健康情况及 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例如患者有时不能耐受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无害剌激,如 某些食物可使湿疹加重。患者的敏感性很强,斑贴实验时可对许多物质发生阳 性反应;除去某些致敏因子,湿疹病变不会很快消失;但也有的患者通过加强 锻炼改变环境等使机体的反应性发生变化,再接受以往诱发湿疹的各种刺激,可不再发生湿疹。

目前,西医内用药治疗方法,首选抗组胺药,多选两种联合应用。外用药 治疗方法,急性湿疹红肿明显、有大量渗出,或有糜烂、溃面的皮损,宜用冷 湿敷,常用3%的硼酸溶液。红肿不严重,水疱、渗液不多时可外用锌氧油; 有感染时可用雷夫奴尔氧化锌油。轻度红肿、丘疹、水疱而无渗液、麽烂面时 可用锻炉甘石洗剂。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为防止和控制继 发性感染,可加抗菌药物。慢性期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顽固性局限性 皮损可用糖皮质激素做皮损内注射。西医治疗此类疾病多用化学或激素类药物,具有毒副作用且易产生耐药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湿疹的药物,治疗效果好,并且无副作用,口感较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一种治疗湿疹的药物括外用药和内服药。

所述的包括外用药包括:互花米草的提取物和山茱萸提取物。

所述的内服药包括:小麦胚芽、花生胚芽、苏木、合欢皮。

所述的外用药按重量计算包括:2000g互花米草的提取物和500g山茱萸提取物;

所述的内服药包括:80-110g小麦胚芽、70-110g花生胚芽、150-230g苏木、170-200g合欢皮。

所述的互花米草的提取物的制作工艺为1)将真空干燥后的互花米草,在粉碎机中粉碎得到互花米草粉末,将互花米草粉 末置于超临界萃取的萃取釜中; 2)使用超临界CO2作为溶剂,浓度为60%~80%的乙醇做夹带剂; 3)调节萃取釜将萃取压力控制在20~35MPa,温度控制在30~50℃,CO2流量控制在10~20L/h,萃取时间控制在1~2h,得褐色膏状互花米草提取物。

所述的内服药工艺为:

(1)将小麦胚芽、花生胚芽、苏木、合欢皮混合进行粉碎,并用10目的筛网进行过筛,弃掉粗大原料形成原料;加水均匀混合并通过20兆帕均质机进行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粉状颗粒;

(2)将上述粉状颗粒加入1800 g蒸馏水热至 70-75℃,然后加入7 g的纤维素酶进行酶解,此过程中温度维持在70-75℃,持续时间 100 分钟,得到酶解液;迅速升温至 100℃并保持5分钟,然后迅速降温至65-70℃,并依次通过三台均质机进行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最后得到粉状颗粒。

所述的三台均质机压力分别为:20MPA、40 MPA、30 MPA。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包括了外用药和内服药来就解决湿疹的问题。

内服药生产过程中,小麦胚芽、花生胚芽酶解产生的小肽多肽大肽、5%的麦芽糊精、淀粉、酶解纤维素产生的低聚糖多聚糖微细纤维素,乳化充分,并且包覆苏木、合欢皮微粉颗粒,直径在 15 微米,微胶囊化效果良易于吸收,吸收率也大幅的提高,能的低聚糖、多聚糖、微细纤维素,包覆的中药经过酶解后,连同互花米草的提取物和山茱萸提取物抗炎, 抗过敏、促成、角质松解及脱屑作用, 还具有抗细菌、抗真菌及消炎止痒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副作用,并且治疗周期短。外用内服药协同使用,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实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而不能限制本发明,在与本发明相当的含义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和调整,都应认为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实施例1

外用药:

互花米草的提取物的制作工艺为1)将真空干燥后的互花米草,在粉碎机中粉碎得到互花米草粉末,将互花米草粉末置于超临界萃取的萃取釜中; 2)使用超临界CO2作为溶剂,浓度为60%~80%的乙醇做夹带剂; 3)调节萃取釜将萃取压力控制在20~35MPa,温度控制在30~50℃,CO2流量控制在10~20L/h,萃取时间控制在1~2h,得褐色膏状互花米草提取物。

山茱萸提取物制作工艺为: 山茱萸加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的清膏,加乙醇沉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所得浸膏加水溶解后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液回收乙酸乙酯后得稠膏,用水溶解后上大孔树脂柱吸附,用乙醇溶液洗脱,收集乙醇液,回收乙醇后的浓缩物为山茱萸提取物。

将200g的互花米草提取物与50g的山茱萸提取物混合。

将80g小麦胚芽、70g花生胚芽、150g苏木、170g合欢皮混合进行粉碎,并用 10 目的筛网进行过筛,弃掉粗大原料形成原料;加水均匀混合并通过 20 兆帕均质机进行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粉状颗粒;

(2)将上述粉状颗粒加入 1800g蒸馏水热至 75℃,然后加入7g的纤维素酶进行酶解,此过程中温度维持在70℃,

持续时间100分钟,得到酶解液;迅速升温至100℃并保持5分钟,然后迅速降温至 65℃,并依次通过三台均质机进行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最后得到粉状颗粒,所述的三台均质机压力分别为:20MPA、40 MPA、30 MPA。

实施例2

与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内服药的配方,所述的内服药包括: 110g小麦胚芽、100g花生胚芽、180g苏木、170g合欢皮。

对比例1:将80g小麦胚芽、70g花生胚芽、150g苏木、170g合欢皮混合并按照传统中药熬制方法熬制。

对比试验

对象125湿疹患者者,病例入选标准: 经临床确诊的湿疹患者,年龄≥5岁, 性别不限, 病程≤2年,随机分为 5组, 观察组25例,男性 14例,女性 11 例,年龄 15 ~41 岁;

对比1组 25例, 男性 15例,女性 10 例,年龄 15 ~39岁;

对比2组 25例, 男性 14例,女性 11 例,年龄 16 ~42岁;

对比3组 25例, 男性 15例,女性 10 例,年龄 16 ~41岁;

对比4组 25例, 男性 14例,女性 11 例,年龄 15 ~43岁;

5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实施例1中的内服药一天两次,一次放30g冲剂,并且涂抹外用药在皮疹上。

对比1组:服用对比例1中的熬制中药,每天两次。

对比2组:涂抹氟米松软膏在皮疹上。

对比3组,涂抹山茱萸提取物在皮疹上。

对比4组,服用对比例1中的熬制中药,每天两次,涂抹互花米草提取物在皮疹上。

疗效判定标准

: 治疗前及治疗 1-2周后,

对患者自觉症状( 瘙痒)和体征(红斑、丘疹、苔藓化、鳞屑)进行评分,两项指标评估时按 4级评分法: 0级=无, 1级=轻度,2级=中度,3级=重度。各种症状和体征评分总和为总积分值。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指数(临床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疗效判断:痊愈: 临床疗效指数 >95%,皮损和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疗效指数 61% -95%,症状明显转轻,皮损大部分消退; 好转: 临床疗效指数30%-60%,症状、皮损均减轻; 无效:临床疗效指数<30%,症状、皮损无明显改善; 总有效为痊愈+显效。。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 P S S13. 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计算。 治疗前数据进行描述和均衡性比较, 可比性比较, P<0. 05为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效果,观察组相对于对比例1、2、3、4组P<0. 01具有显著差异。

观察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11.9天,对比1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9.8天,对比2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3.8天,对比3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7.9天,对比4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3.8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