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93528阅读:14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症状,指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未消化的食物等。患者出现每日排便3次以上,或每日排总量超过200g,粪便含水量增加,常伴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性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程日久,消化不良与营养缺乏互为因果,往往容易恶性循环,造成不良后果。临床上常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功能性腹泻、非感染引起的慢性结肠炎等疾病引起的腹泻均属于慢性腹泻范畴。现代医学临床上治疗慢性腹泻,常采用止泻药、解痉止痛药等对症治疗,虽然见效快,但患者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停药后病情易反复,且有不可避免的副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其配制方便、药源广泛、成本低廉、疗效明显、作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苍术(炒)20-50份、白术(炒)20-50份、制附子10-40份、茯苓20-50份、干姜10-40份、吴茱萸10-30份、肉桂10-40份、丁香10-40份、肉豆蔻10-40份、诃子10-40份、五倍子10-40份、石榴皮10-40份、延胡索20-50份、地榆炭20-40份、三七粉30-60份。

优选的,所述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苍术(炒)30-40份、白术(炒)30-40份、制附子20-30份、茯苓30-40份、干姜20-30份、吴茱萸15-25份、肉桂20-30份、丁香20-30份、肉豆蔻20-30份、诃子20-30份、五倍子20-30份、石榴皮20-30份、延胡索30-40份、地榆炭25-35份、三七粉40-50份。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按相应重量配比称取各原料,然后将除三七粉外的原料研磨成粉,过200目筛,再与称取的三七粉混合均匀,得混合药粉,干燥存储备用。

使用本产品时,先将小麦面粉和水以重量比为2:1的比例混合均匀,适肚脐大小做一外径7cm、内径2cm、高2cm的面圈。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脐部,用75%的酒精对脐部进行消毒,然后将面圈置脐上(面圈的中心对准肚脐的中心),将备好的混合药粉6-8g填于脐内(面圈中间),药面不高于面圈顶面,上置直径和高度均为2cm、重量约为2g的艾柱点燃灸之,直至艾炷燃尽,每次灸2-3壮,约0.8-1.2小时。

施灸结束后,移去灰烬,将混合药粉取出,用60-70℃温水调成厚糊状,稍冷却后填满肚脐,药粉高出肚脐平面0.2-0.3cm,然后用纱布封盖脐部药物,用抗过敏胶布贴牢纱布,保留6-12小时后移去,用温水清洗脐部。每日或隔日1次,4周为1疗程。

在中医学中,根据临床表现,慢性腹泻可归属于“泄泻”、“久泄”、“下利”、“肠风”的范畴。病因包括有寒湿困脾、肠道湿热、食滞肠胃、肝气郁滞、脾气亏虚及肾阳亏虚等。中医认为慢性腹泻是感受外邪、饮食内伤等,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或因素体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失调,以致肝郁乘脾,运化失司所致,病久后常累及肾阳,温煦无力,脾肾两虚;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所致。本发明根据中医学理论,针对慢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以温阳益气、健脾止泻、扶正祛邪为治则,进行辨证配伍,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

本发明脐疗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苍术辛苦性温,能芳香化湿,健脾止泻;白术甘苦性温,能燥湿补中,为健脾燥湿要药;附子辛甘大热,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茯苓甘淡性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湿,专治脾虚泄泻;干姜辛热性燥,善除里寒以温脾胃之阳;吴茱萸辛苦热,能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用于虚寒泄泻;肉桂辛甘大热,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丁香性温,有特异芳香味,可温暖脾胃;肉豆蔻辛香温燥而涩,能暖脾胃,降浊气,固大肠,止泄泻之功;诃子酸苦性平,五倍子酸涩收敛,石榴皮酸涩性温,均可涩肠止泻;延胡索辛散苦降温通,为止痛良药;地榆炭苦酸,收敛止血,为治便血、痔血、血痢的要药;三七粉:性温,味甘微苦,有止血、散瘀、定痛之效。本脐疗中药组合物中的药物组分经辨证配伍,作用是相辅相成,具有温肾散寒、健脾止泻、收敛止血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肾阳虚、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的治疗。

本品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成人慢性腹泻,而目前临床上治疗腹泻的脐疗中药大多针对小儿慢性腹泻,两者存在如下主要区别:

(1)小儿慢性腹泻多因小儿喂养不当或饥饱无度伤及脾胃,治疗上侧重健脾涩肠止泻。成人慢性腹泻则病因多样,包括有寒湿困脾、肠道湿热、食滞肠胃、肝气郁滞、脾气亏虚、肾阳亏虚等多种证型,治疗以温阳益气、健脾止泻、扶正祛邪为主。

(2)由于小儿的肌肤柔嫩、脏器轻灵,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脐疗中药多配伍简单、用药量小、疗程较短就能见效较快,多采用肉豆蔻、芡实、石榴皮等。而成人慢性腹泻常病程日久、累及脏腑多,病机多样,因而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配伍复杂、用药量相对较大,疗程也相对较长。

(3)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脐疗一般都是采用敷脐药物,即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饼贴在肚脐上,既对穴位有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渗透作用。而本发明治疗成人慢性腹泻脐疗药物为脐灸用药物,即制作一面圈置于脐上,内置本发明药粉,再上置艾柱点燃灸之,直至艾柱燃尽,将药粉取出调成厚糊状,填满肚脐后封住,除了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渗透作用外,还利用艾灸的温热刺激,将药效发挥更彻底。

具体的,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对于功能性肠道疾病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此类疾病无明显阳性指征,患者的症状较易受饮食、情绪等因素影响,病情起伏波动大。本发明主要针对脾胃失调、肠腑气血失和症状,利用艾灸的温热作用融合本发明特效中草药的药性渗透体内,疏调肠腑气血以治其标,温养脾胃以治其本,标本兼治,可有效控制患者腹痛、腹胀、腹泻以及便意急迫等临床症状,并能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对于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此类疾病有明显的肠道病理性改变,患者一般病程日久,病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脾、胃、肾俱虚,根据疾病的病机特点,本发明的脐灸药物除能温养脾胃外,还具补肾通络、益肠止泻、收敛止血之功,短期内不仅能辅助西药缓解腹痛、腹泻、腹胀以及轻度贫血、体重下降、便血等主要症状,避免肠道炎症的持续加重,而且随着脐灸疗程的延长和疗效的累积,还可逐渐减少西药用量,甚至替代西药治疗,并能控制并减少并发症,减轻药物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本脐疗中药组合物对于治疗慢性腹泻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经济效益可观,值得广泛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苍术(炒)20-50份、白术(炒)20-50份、制附子10-40份、茯苓20-50份、干姜10-40份、吴茱萸10-30份、肉桂10-40份、丁香10-40份、肉豆蔻10-40份、诃子10-40份、五倍子10-40份、石榴皮10-40份、延胡索20-50份、地榆炭20-40份、三七粉30-60份。

优选的,所述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苍术(炒)30-40份、白术(炒)30-40份、制附子20-30份、茯苓30-40份、干姜20-30份、吴茱萸15-25份、肉桂20-30份、丁香20-30份、肉豆蔻20-30份、诃子20-30份、五倍子20-30份、石榴皮20-30份、延胡索30-40份、地榆炭25-35份、三七粉40-50份。

实施例1

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苍术(炒)20份、白术(炒)20份、制附子30份、茯苓40份、干姜15份、吴茱萸30份、肉桂20份、丁香18份、肉豆蔻20份、诃子10份、五倍子40份、石榴皮40份、延胡索30份、地榆炭20份、三七粉30份。

实施例2

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苍术(炒)25份、白术(炒)50份、制附子25份、茯苓40份、干姜20份、吴茱萸15份、肉桂25份、丁香18份、肉豆蔻20份、诃子35份、五倍子26份、石榴皮30份、延胡索25份、地榆炭30份、三七粉40份。

实施例3

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苍术(炒)35份、白术(炒)20份、制附子19份、茯苓27份、干姜32份、吴茱萸15份、肉桂23份、丁香30份、肉豆蔻18份、诃子24份、五倍子31份、石榴皮18份、延胡索26份、地榆炭24份、三七粉50份。

实施例4

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苍术(炒)32份、白术(炒)40份、制附子30份、茯苓28份、干姜31份、吴茱萸16份、肉桂32份、丁香32份、肉豆蔻27份、诃子30份、五倍子30份、石榴皮35份、延胡索45份、地榆炭32份、三七粉55份。

实施例5

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苍术(炒)50份、白术(炒)20份、制附子30份、茯苓35份、干姜36份、吴茱萸25份、肉桂14份、丁香30份、肉豆蔻35份、诃子20份、五倍子40份、石榴皮40份、延胡索50份、地榆炭30份、三七粉40份。

实施例6

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一种治疗慢性腹泻的脐灸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苍术(炒)35份、白术(炒)35份、制附子25份、茯苓35份、干姜25份、吴茱萸20份、肉桂24份、丁香25份、肉豆蔻25份、诃子25份、五倍子25份、石榴皮24份、延胡索35份、地榆炭30份、三七粉45份。

实施例7

一种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按相应重量配比称取各原料,然后将除三七粉外的原料研磨成粉,过200目筛,再与称取的三七粉混合均匀,得混合药粉,干燥存储备用。

本发明临床疗效总结:

一般资料:慢性腹泻患者共80例,按照1:1比例分为采用本发明中药产品的脐灸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脐灸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4~76岁,病程3个月到15年。西药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0~75岁,病程6个月到18年。

诊断依据: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泄泻”部分拟订。

(1)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

(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凉或情绪变化时易诱发;

(4)粪常规、粪便细菌培养未见异常。

证候分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泄泻”部分,选取寒湿困脾、脾气亏虚和肾阳亏虚三类。

(1)寒湿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苔

白滑、脉濡缓。

(2)脾气亏虚: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

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3)肾阳亏虚: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

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

脐灸治疗组:先将小麦面粉和水以重量比为2:1的比例混合均匀,适肚脐大小做一外径7cm、内径2cm、高2cm的面圈,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脐部,用75%的酒精对脐部进行消毒,然后将面圈置脐上(面圈的中心对准肚脐的中心),将备好的混合药粉6-8g填于脐内(面圈中间),药面不高于面圈顶面,上置直径和高度均为2cm、重量约为2g的艾柱点燃灸之,直至艾炷燃尽,每次灸2-3壮,约0.8-1.2小时。施灸结束后,移去灰烬,将混合药粉取出,用60-70℃温水调成厚糊状,稍冷却后填满肚脐,药粉高出肚脐平面0.2-0.3cm,然后用纱布封盖脐部药物,用抗过敏胶布贴牢纱布,保留6-12小时后移去,用温水清洗脐部。每日或隔日1次,4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食物。

西药对照组:口服氟哌酸、思密达治疗。氟哌酸每日3次,每次0.2g;思密达每日3次,每次3g;连续服用4周。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泄泻”部分的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均消失,临床检验正常;

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

无效:大便次数及症状未见改善。

治疗效果:

该临床观察病例中,脐灸治疗组:治愈29例,好转10例,无效1例,痊愈率达72.50%,有效率为97.50%。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反应,随访3个月复发率为零。西药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10例,无效15例,痊愈率达37.50%,有效率为62.50%。治疗期间发生1例胃脘部不适,随访3个月复发率为17.50%。

典型病例:

王某,男,42岁。病史:腹泻6年,每进餐后必如厕,日5-6次,便前腹痛,平素畏寒肢冷,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经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遂行脐灸治疗,隔日1次,每次灸2壮。经本脐灸1月后大便情况明显改善,便质成形,日行1次。继续巩固1月,随访6月,未见复发。

李某,女,56岁。病史:腹泻8年,受情绪波动,病情时好时坏,发作时日8-10次,水样便,缓解时则日1-2次,便质成形。舌暗红苔白,脉弦细。外院肠镜检查示:肠道无明显异常发现。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遂行脐灸治疗,日1次,每次灸2壮。经本脐灸2周后,大便情况明显改善,大便减少至1-2次/天,便质较前成形,继续巩固1月,大便日行1次,便质成形。继续随访6月,情绪平稳,未见复发。

蔡某,女,35岁。病史:腹泻10年余,多为左下腹阵发性痉挛性绞痛且伴有便意,日行5-6次,严重时呈粘液脓血便,常伴恶心、上腹部不适、发热。舌淡胖苔白,脉细。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及直肠充血糜烂,并见0.2cm大小多发溃疡,表明有脓苔,余大肠无异常发现。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遂行脐灸治疗,隔日1次,每次灸2壮。灸完后移去艾灰,将药粉取出,用60-70℃温水调成厚糊状,稍冷却后填满肚脐,药粉高出肚脐平面0.2-0.3cm,然后用纱布封盖脐部药物,用抗过敏胶布贴牢纱布,保留12小时后移去。经本脐灸2月后,粘液脓血便消失,大便成型,日行1次,继续巩固1月,无复发。结束后随访6月,症状稳定,未见复发。

综上,本发明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慢性腹泻患者的主要中医症候分型,按照中药“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提炼总结出脐灸中的中药的最佳组合配方。该中药组合物具有温肾散寒、健脾止泻、收敛止血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肾阳虚、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的治疗,包括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等慢性肠道难治性疾病,显著提高了脐灸法的临床疗效,临床有效率达97.50%。其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应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思想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