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妇女产后快速复原的外用中药洗浴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3953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妇女产后快速复原的外用中药洗浴剂。



背景技术:

产后妇女需要一个月至45天左右的恢复期,俗称坐月子。在产后恢复期,产妇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产后并发症,如恶露不尽,外阴瘙痒或感染,乳结或乳腺感染,原有的痔疮脱肛急性发作,产后虚弱气喘且关节疼痛,产后抑郁症等等。如何使产妇在月子期间能得到尽快的恢复,产后并发症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缓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源于皖西山区民间口口相传的民间验方,因其取材容易虽有良好的口碑,又因无人对它进行理论论述与实际检验(估计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验方),这种验方在某人与某人之间的传授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更为严重的是传授者与使用者往往也缺乏传统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便直接使用了。直至当今,在市场上尚未发现类似的配方中药出售,可能就是源于这个原因。事实上,此类促进产妇康复的方剂仍然大量的存在于民间、中医师、保健作坊和地方志中。本方剂应是其中的最简单也最具地方性的一种,是申请人在通过一定数量临床验证后与传统医学理论密切结合的具有优秀结论的传统中草药配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辅助妇女产后快速复原的外用中药洗浴剂,本发明中药洗浴剂是利用传统中草药组成方剂对自然或剖腹分娩的产后妇女进行外洗干预,可取得改善产后临床症状和加速产妇复原的主客观症况的显见效果,以达到提升产后妇女健康的目的。

本发明中药洗浴剂充分利用传统的中草药药用价值,理据中医药理论与古方药典研制而成,具有简便、科学、价廉、实用等特性,易于被广大中国妇女所接受。

本发明中药洗浴剂是在专研了古籍古方基础上,再充分考虑本方中的中药材产地丰富性,和其药用价值以外的有效低毒或无毒性,经缜密考证以确定主要药方的疗效确切性和以配伍加减药材的临床针对性后才予以制定。它除了具有中医药传统理论支持外,还结合了发明人十年多临床验证与摸索,探求到一种依赖传统医学宝库的可以用于服务广大基层妇女的具有简便、科学、价廉、实用等特性的针对月子内的扶正浴汤方剂,以确保妇女度过产后的月子保健与月子安全。

本发明辅助妇女产后快速复原的外用中药洗浴剂,其主药按质量份构成为(以干燥药材的重量计):

槐80-120份,五角枫80-120份,艾蒿80-120份。

本发明辅助妇女产后快速复原的外用中药洗浴剂,是将上述主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即获得外用中药洗浴剂,取水洗浴即可。

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

第一次煮沸时控制沸腾时间为20分钟,第二次、第三次煮沸时分别控制沸腾时间为10分钟。

本发明辅助妇女产后快速复原的外用中药洗浴剂,还包括辅药,所述辅药为灯心草、竹叶、枣叶、荷叶、半枝莲、地肤子、苦参、金银花、蒲公英、香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辅药按质量份构成为(以干燥药材的重量计):

灯心草25-35份,竹叶25-35份,枣叶25-35份,荷叶25-35份,半枝莲25-35份,地肤子25-35份,苦参25-35份,金银花25-35份,蒲公英25-35份。上述质量份是指各药材需要添加时的质量份,并非是必须添加。

本发明所述香料为天然香料,如玫瑰、桂花、薄荷、丁香、藏红花等。本发明中的香料可根据患者的喜好任意选取一种,用量以见味即可。

本发明辅助妇女产后快速复原的外用中药洗浴剂,是将辅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过滤除去药渣后兑入主药药水中即获得外用中药洗浴剂,取水洗浴即可。

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

三次煮沸时间均控制为10分钟。

本发明外用中药洗浴剂为一次性使用,不能重复使用。

本发明所述的槐为槐枝、槐皮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槐皮中以槐根白皮最好。

本发明中药洗浴剂分为常规性康复方剂和特异性康复方剂:

常规性康复方剂适用于妇女围产期一切安好、无任何产后临床并发症的产妇,仅使用本方中的主药或在主药的基础上添加一种香料、增强免疫力的辅药即可达到保健目的。实践证明经过常规康复方剂进行常规产妇康复方案介入的妇女,大大减少恶露时间,可明显增加自信心和免疫力,又因为产后能迅速得到康复治疗介入而及时痊愈,因而极少患上产后抑郁症,即使患上了也比较轻微且易于根治。

特异性康复方剂适用于妇女围产期内出现的一种或数种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产妇,如恶露不尽,外阴瘙痒或感染,乳结或乳腺感染,原有的痔疮脱肛急性发作,产后虚弱气喘且关节疼痛,产后抑郁症等等,此时的产妇急需外部康复治疗的介入,通过产妇的主诉和一般检查,以及通过中医理论的望、闻、问、切来辨证论治,再予以通过本药方中的主药并辅以辅药来辨证论治。病情严重者,或需要专科治疗时,理应通过外加口服方剂、西药或就诊专科医院共同完成产后并发症的防治。

本发明药方以主药为主、辅药为助的原则进行配伍:

1、槐

槐花性凉味苦,有清热凉血、清肝泻火、止血的作用。槐树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本草纲目》列举槐之花、叶、枝、实、根皮、槐胶等皆可用,足证全树都是药。槐花:又名槐蕊、槐米,为豆科植物槐的花朵或花蕾(槐米)。其味苦,性微寒,功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主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等。药理证实有保持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减少血管通透性,恢复正常弹性,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循环,防止动脉硬化,降血压、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对某些细菌、真菌、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槐角:又名槐实,为槐的果实。其味苦,性寒,功能清热润肝,凉血止血。主治肠风泻血、痔血、崩漏、血淋、血痢、心胸烦闷、风眩欲倒、阴疮湿痒等。药理证实有升高血糖,杀灭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作用。

槐枝:为槐的嫩枝。其味苦,性平,功能止血止痛,消除疮痒。主治崩漏带下、目赤肿痛、痔瘘、疥疮、皮肤瘙痒等。

槐皮:槐的树皮或根皮的内层白皮。其味苦,性平,功能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主治风邪外中、身体强直、肌肤不仁、口疮牙疳、肠风下血、阴部痒痛、疮疽、烫伤等。

四药均有清热止血作用,槐花偏于清肝泻火,槐角偏于凉血止血,槐枝偏于消疮止痛,槐白皮偏于祛风除湿,临证需加以辨别。

2、五角枫

《中华本草》中指出五角枫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偏头痛。风寒湿痹;跌打瘀痛。湿疹;疥癣。也可外用,煎水洗。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记载它含有叶含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卡宁(canin),卡拉花青甙(karacyanin),石蒜花青甙(lycoricyanin),芍药花甙(paeonin),矢车菊素(cyanidin),飞燕草素(delnhinidin),芍药花素(peonidin),锦葵花素(malvidin)。故在浙江民间常用作治疗关节疼痛之用。

成药为槭树科植物色木槭的根。药理功效具有祛风止痛作用。入药主治风湿痹痈。味苦、辛、温,入肝经。

3、艾蒿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薪州镇),可入药。药性温、苦、辛、微甘。

药典记载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等。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孟子》)。

典籍记载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而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具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另外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

4、以下为加减辅药:

灯心草:英文名Rush。草药来源: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或全草。灯心为剥去外皮者。以洁白、粗细均匀、干燥、无杂质者为佳。灯草:又名灯心草。为未剥去外皮者。

功效:清心降火,利尿通淋。主治: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心烦不寐,喉痹,创伤。

性味归经:甘、淡,寒。《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医学启源》:气平,味甘。《主治秘诀》:辛甘。《伤寒蕴要》:淡,平。《本草从新》:甘淡,微寒。入心、肺、小肠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小肠二经。《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足太阳、厥阴经。《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

本方加减,适宜产后浮肿、心烦不寐,口舌干黄,小便不利者适量加用。

5、加减辅药之二:

竹叶:别名:淡竹叶。出处:《别录》。成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随时采鲜者入药。性味:甘淡,寒。归经:入心、肺、胆、胃经。药材性状为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着;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

《别录》:味辛平,大寒。《药性论》:味甘,无毒。《履巉岩本草》:苦,甘,微寒,无毒。《本草正》:味甘淡,气平微凉。《滇南本草》:入肺。《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胃三经。《本草汇言》:入手太阳经。《药品化义》:入心、肺、肌三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

与灯心草配伍,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对于烦热口渴,心烦不寐,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痛等症。相须为用,增加各自疗效。

6、加减辅药之三:

枣叶:《别录》:揩热疿疮。《日华子本草》:内热可煎汤浴,小儿犹可。《本草求原》:洗疳、痔、烂脚、结毒。枝熬膏可消毒。外用:叶可煎水洗。

7、加减辅药之四:

荷叶:别名:蘧(《尔雅》)。药材类别:枝叶/树皮类。性味:苦;涩;平;《滇南本草》:性微温平,味辛。《本草崇原》:气味苦,平,无毒。《医林纂要》:苦涩,平,微咸。归经:入心、肝、脾经。《本草求真》:入胆。《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本草撮要》:入足太阴、阳明经。入药部分: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

荷叶的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主暑湿烦渴;头痛眩晕;脾虚腹胀;大便泄泻;叶血下血;产后恶露不净。治暑湿泄泻、眩晕,水气浮肿,雷头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鲜品15-30g);荷叶炭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

本方加减,竹叶、枣叶、荷叶均适宜具有泄热祛湿作用。其中竹叶在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方面功强。伴有脱肛痔疮者,配加枣叶为好。产后恶露不净;头痛眩晕;脾虚腹胀。且伴有暑湿烦渴头痛眩晕者尤佳。

8、加减辅药之五:

半枝莲:别名:并头草、狭叶韩信草、牙刷草、四方马兰、通经草、紫连草、小韩信草、水韩信、小耳挖草、溪边黄芩、金挖耳、野夏枯草、方草儿、半向花、半面花、偏头草、四方草、耳挖草、小号向天盏、虎咬红、再生草、赶山鞭、狭叶向天盏。《江苏植药志》毒性:无毒。归经:肺经、肝经、肾经。药性:平、辛。

功效作用:清热解毒,化瘀利尿。用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水肿,黄疸。

本方加减:外用可消毒,特别是恶露异味者,适宜加用。

9、加减辅药之六:

地肤子:别名:扫帚子。来源: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肤的干燥果实。多为栽培。在华东、湖南、江西、贵州等省市用藜科植物藜的胞果,俗称灰莱子,作地肤子用。地肤子呈钝三角球形稍扁。直径约1毫米。草绿色或暗绿色。略似地肤子,但不具五翅。种子扁平球形。气味与上种同。主要成分:含皂甙和维生素A类物质。

功效与作用:清湿热(利尿、抗皮肤真菌)。炮制:生用。性味:苦寒。归经:入膀胱经。功能:清湿热,利小便。主治:内服治膀胱炎之小便不利,淋浊,外用可治皮肤湿疮,风湿风痛关节炎等症。

临床应用:1、作为利尿的辅助剂,可加强其它利尿药的作用,即前所称能作为利水的“响导”,治热淋或水肿,常配瞿麦、猪苓、通草等通用。2、较常用于治疗皮肤湿热或风热,例如各种湿疹、痒疹。内服或外用均可。内服配生地、野菊花、白藓皮,方如除湿消疹汤。外用配蛇床子等煎洗患部。用量:内服3~15g,外用适量。

本方:煎水外用可治皮肤湿疮,缓解关节寒湿疼痛。

注:地肤子原植物有绿茎和粉红茎两种。据北京药检所化验,化学成分存在不同,绿色乙醇浸出物无结晶,粉红色者有结晶。北京只用绿茎地肤子,不用粉红色茎者。天津市两者通用。

10、加减辅药之七:

苦参:别名:苦骨(《纲目》),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凤凰爪(《广西中兽医药植》),牛参(《湖南药物志》)。药用部位:为豆种植物苦参的根。成份:根含多种生物碱:d-苦参碱、d-氧化苦参碱、槐花醇l-臭豆碱、l-甲基金雀花碱、l-穿叶赝靛碱及槐果碱。还含黄酮类:黄腐醇、异黄腐醇、三羟-7-甲氧-8-异戊烯基黄酮等。茎、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本经》: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疗恶疮下部匿,平胃气。《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珍珠囊》:去湿。《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列举选方(《仁斋直指方》)。治大肠脱肛: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之,以木贼末敷之。(《医方摘要》)

本方:外洗可治下部疮漏,皮肤瘙痒:苦参煎汤,日日洗之。

11、加减辅药之八:

金银花:别名:忍冬。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药材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及同属植物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药性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功能主治: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均效果显著。《神农本草经》:金银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淤功效,主治外感风热、瘟病初起、疮疡疔毒、红肿热痛等。《本草纲目》中详细论述了金银花具有“久服轻身、延年益寿”的功效。古书记载金银花有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效,经研究发现金银花含有很多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同时含有对人体有利的活性物质,具有抗衰老、防止癌变等功效,这是金银花的作用与功效最重要的一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卫生部对金银花先后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和化学成分,同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利的活性酶物质,具有抗衰老,防癌变,轻身健体的良好功效。

本方:产妇自觉低热不适,下体热障且伴有肿疼焦虑者尤佳。且有“久服轻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12、加减辅药之九: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为常用中药材,其营养成分也极为丰富。新鲜蒲公英要选择叶片干净、略带香气者,干燥的蒲公英则选颜色灰绿、无杂质、干燥者从蒲公英干料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

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入肝、胃二经。药花含叶黄呋喃素、维生素B2,根含多种三帖醇,本草含肌醇,天冬酰胺、苦味质、皂甙、树脂、菊糖。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药理实验发现蒲公英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药用价值,具有治疗痈肿疔毒、肺痈咳痰、治疗湿热黄疸、可治疗小便淋沥涩痛、治疗乳痈等作用,可作保健品及食品原料。蒲公英又称尿床草,对于利尿可是有非常好的效果,它具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及矿物质,对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另外叶子还有改善湿疹、舒缓皮肤炎、关节不适等则具有消炎作用。它还具有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消肿散结、预防乳腺炎之功效等。

本方:产妇合并小便淋沥涩痛者加用,且有预防和治疗乳结、乳痈等功效。而且对消化不良便秘者都有改善的作用。

13、香料类配方可酌情酌量加减:

香料应是采用现代方法提取的自然界自然生成香精材料,均可在市场上可以购得,有的部分产妇提出需要改善气味者均可滴上少许此类香料提取物即可。比如:玫瑰、桂花、薄荷、丁香、藏红花。

人工合成香精,本方剂一律不予推荐使用。

本发明中药洗浴剂是使用多种中草药进行混合加减的外用洗浴方剂,产妇自然分娩后三天、剖腹产后一周即可洗浴,目的在于加快机体的全面恢复。在免疫力、体内阴阳平衡、预防继发感染,促进子宫卵巢复原、体形体态等方面有着扶正驱邪的临床作用,且通过草药加减方剂以强化其针对性以期望达到避免常见产后并发症的目的,因为可在产妇洗浴过程中有助于对常见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从而得到早期治疗,对产妇个人及其家人的身体与心理恢复都有着极其有益的介入性帮助。

本外用洗浴中药对产后恶露期缩短具有显著作用。故而可明显预防产道疾病以及对妇女产后生殖产道的复原均有明显的加快作用。另外,本中药使用后,产妇自觉体肤清爽无明显不适气味,使之精神爽朗,这种介入本质上也增加了产妇与外界的私密交流,不良情绪可得到即刻安定,消除了某种主观上的焦虑。客观上由于其具有典可查的科学的扶正驱邪作用从而增加了形体恢复、身体免疫力的临床结果,由而增加产妇康复的信心。最重要的是,本方因为药材均为自然界植物药材,无明显的现代污染,又经药典查阅证明其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故而其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本发明从中医学和中药学的理论出发,同时,借鉴传统文献如明朝陈实功《外科正宗》、李时珍《本草纲目》、《别录》、《中华本草》、《本草从新》、《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经解》、《药性论》《履巉岩本草》等传统医书,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选择性设计、优化选方遣药,经数十年的艰苦探索和上千例的临床验证,发明者终获得成功的临床数据。

另外,发明人在2005年~2016年十一年间,采用本方法在金寨县、霍山县农村对1162例自然或剖腹分娩的产后妇女进行了民间使用。应用本方时的年龄20~44岁,其中初产妇545例,约占总数47%。其中,恶露不尽者678例,伴各类皮肤痒症患者439例,合并有严重的痔疮与脱肛者346例,患有轻度产后抑郁症者72例。结果:1162例中痊愈者702例,占全部60%,症状明显改善者344例,占总例数30%,本方临床总有效率90%,余下效果不明显者116例经服用中医药剂或西药均可得到了临床治愈,未遗留下妇科慢性疾病。

本发明中药洗浴剂的基本特点:

1、本发明虽然简单易行,却是建立在丰厚的传统医学理论与乡土传统习惯上的具有科学依据的保健康复方法,是挖掘、拓展、光大传统医学宝库的简明方法,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谋求保健收益最大化,是最易于被底层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传统方法,最有可能在现代的月子会所里可以得到广泛推荐并开展的保健方法。

2、本发明中药洗浴剂所使用的药材因其属自然生长的,所以排除了现代社会给生活空间带来的可能污染,其安全性即已得到明确的保证。本发明中药洗浴剂所使用的药材基本上都是野外广泛生长的常见植物,故而取材上较为容易,仅需要少量的中草药知识即可完成本方法配方。

3、本发明中药洗浴剂在家庭内或简易场所内即可完成,它不需医疗设施或特殊设备,只需有大锅浴盆即可。

4、需强调指出:对产妇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也很重要,在排除患有实质性疾病方可施行本方法,不可因盲目耽误对患者特殊治疗的病情实际需要。

与已有民间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特点与社会效益:

1、中草药的民间技术往往存在着偏方奇方,大都缺乏理论上支持,也缺少辨证论治的指导,更缺乏临床实践上的循征论证,会给少数产妇造成后遗症或不孕的后果。

2、与民间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药方方剂学的传统医学科学和传统医学书籍引证及十余年临床实践,因而它具有可靠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民间技术往往注重成分忽视得当方法忽视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药方加减,而本发明却重点强调了个性化保健,使其科学性得到了确实的加强。

4、民间技术因其在群众中的广泛传播已有牢靠的信用基础,这足以充分了说明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信任,在新时期文化背景下,底层百姓也已有了模糊的辨别之心,我们只要稍加宣传与指导,他们就可得到切实的产后保健。因人类社会的金字塔结构,本发明一定会让极其广泛的基层百姓们带来更科学更实惠更有效的产后正确保健。

与医院医疗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社会效益:

1、中国人口众多,让庞大的基层保健工作都涌进医院是不切实际的,符合中国实际就是根植于民间的科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保健功能。

2、本发明的保健功能是游走于医院医疗技术与传统医学保健之间的有机化桥梁,它尤其适用于广大农村地区,目的是为广泛基层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

3、与医院医疗技术相比,本发明经济成本较低,不占用医疗床位和医疗设备,节约了医疗成本,也节约了服务成本,若采用集约化的会所形式的服务方法,将会更加节约个人的保健成本。集约化的另一个好处就是由此增加产妇与外界的接触,使产妇增加了交流的窗口,多了诉述自我的有力对象,故本方法可大大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和治愈率。

4、本发明侧重于预防,将产后卫生防疫知识与产后精神卫生宣传到产妇本人,并将产后常见疾病的预防落实到了实处。

5、本发明可以把三味主药与各个辅药进行干燥化分成小包装,用于家庭或月子会所进行洗浴,使得个性化治疗成为可能,需强调的是,使用前一定得有个辨证论治的洗浴治疗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发明体现出科学性,体现出辨证论治,就得将其保健者使用对象进行分组划分以示区别,故而将产妇保健进行理论分组,并依其临床特点予以分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养护知识传授以谋求健康保健的疗效最大化。在以往临床具体实施中,本申请通过实践将产妇保健者客观地分成以下几组:普通型;恶露型;瘙痒型;疮毒型;抑郁型;虚热型;等等。

普通型:

普通型,是指产妇没有任何主诉,一周后恶露应渐渐减少,且无异味。对于此类的产后妇女,仅仅使用三味主药即可康复。此型产妇,几乎都能得到完全痊愈。

1、药方

槐100份,五角枫100份,艾蒿100份。

2、制备

将上述主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即获得外用中药洗浴剂,取水洗浴即可。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第一次煮沸时控制沸腾时间为20分钟,第二次、第三次煮沸时分别控制沸腾时间为10分钟。

恶露型:

恶露型,是指产妇产后一周恶露没有相应减少,甚至有异味。此型产后妇女较多,本组有678例,在总数2162例中约占58.4%,除了使用三味主药外,仍须加用半枝莲、灯芯草和蒲公英。对少数有明显的异味者,可适当加服抗生素。若6周仍不改善,应当及时劝其上医院就诊。此型预后大多良好,治愈率90%以上。

1、药方

槐100份,五角枫100份,艾蒿100份,半枝莲30份,灯芯草30份,蒲公英30份。

2、制备

①将上述主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即获得主药药水。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第一次煮沸时控制沸腾时间为20分钟,第二次、第三次煮沸时分别控制沸腾时间为10分钟。

②将辅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过滤除去药渣后兑入主药药水中即获得外用中药洗浴剂,取水洗浴即可。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三次煮沸时间均控制为10分钟。

瘙痒型:

瘙痒型,是指瘙痒成为该型的主要临床表现,这种瘙痒包括皮肤、会阴甚至阴道内瘙痒,大多可以忍受,严重者不能忍受者应加服药剂。本组有439例,在总数1162例中约占37.7%,除了使用三味主药外,仍须加用苦参、地肤子、蒲公英及灯芯草。

1、药方

槐100份,五角枫100份,艾蒿100份,苦参25份,地肤子25份,蒲公英30份,灯芯草30份。

2、制备

①将上述主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即获得主药药水。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第一次煮沸时控制沸腾时间为20分钟,第二次、第三次煮沸时分别控制沸腾时间为10分钟。

②将辅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过滤除去药渣后兑入主药药水中即获得外用中药洗浴剂,取水洗浴即可。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三次煮沸时间均控制为10分钟。

疮毒型:

疮毒型,是指皮肤或外阴肿疼,或者伴有痔疮与脱肛者,临床上也较为常见,多数症状较轻。本组里有346例,在总数1162例中约占30%,除了使用三味主药外,仍须加用竹叶、枣叶、苦参,金银花,地肤子、半枝莲及蒲公英。

1、药方

槐100份,五角枫100份,艾蒿100份,竹叶25份,枣叶30份,苦参25份,金银花35份,地肤子25份,半枝莲30份,蒲公英25份。

2、制备

①将上述主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即获得主药药水。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第一次煮沸时控制沸腾时间为20分钟,第二次、第三次煮沸时分别控制沸腾时间为10分钟。

②将辅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过滤除去药渣后兑入主药药水中即获得外用中药洗浴剂,取水洗浴即可。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三次煮沸时间均控制为10分钟。

抑郁型:

抑郁型,是指产后妇女情绪低落,对周围一切感到无所谓不交流,或伴有睡眠障碍脾气低沉暴烈,甚至连家人亲人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本组里有72例,在总数1162例中约占6.2%,除了与之增加交流外,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也很重要,要及时灭除患者由于生产而产生的恐惧心理,要做充分的暗示并且阐述本方法的化解能力,在取得患者信任后往往会取得难以想象的结果,本组72例均得到痊愈。分析认为,其良好结果得益于干预治疗的早期介入,是及时消灭产妇因产后恐慌恐惧而滋生出精神疾患。此类产妇宜加用竹叶、荷叶、金银花及灯芯草。

抑郁型,因自然香料可改变人的情绪,故均建议加用适量自然花草香料。

1、药方

槐100份,五角枫100份,艾蒿100份,竹叶30份,荷叶25份,金银花35份,灯芯草30份,香料(根据产妇喜好从玫瑰、桂花、薄荷、丁香、藏红花等中选取一种,用量以见味即可)。

2、制备

①将上述主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即获得主药药水。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第一次煮沸时控制沸腾时间为20分钟,第二次、第三次煮沸时分别控制沸腾时间为10分钟。

②将辅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过滤除去药渣后兑入主药药水中即获得外用中药洗浴剂,取水洗浴即可。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三次煮沸时间均控制为10分钟。

虚热型:

虚热型,是指产妇产后出现热燥心烦,失眠虚汗,小便黄热,口舌干黄,情绪低落易怒。本组里有181例,在总数1162例中约占16.5%,除了与之增加交流、增添营养外,还得消除产妇的内心不安情绪。对于虚热型产妇,应细心循征寻找有无可能潜伏其他并发症或隐情,再一并治疗。此型产妇除使用三味主药外,须加用竹叶、荷叶、金银花、蒲公英、灯芯草及地肤子。经过一周洗浴,其中146例得到明显缓解,到了第二周几乎全部消失。其中3例为产后抑郁症,外加适量镇静剂口服和心理疏导后也得到了痊愈。

1、药方

槐100份,五角枫100份,艾蒿100份,竹叶25份,荷叶25份,金银花30份,蒲公英30份,灯芯草25份,地肤子25份。

2、制备

①将上述主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即获得主药药水。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第一次煮沸时控制沸腾时间为20分钟,第二次、第三次煮沸时分别控制沸腾时间为10分钟。

②将辅药加入水中,首次煮沸后加水再次沸腾,共煮沸三次,过滤除去药渣后兑入主药药水中即获得外用中药洗浴剂,取水洗浴即可。第一次加水时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40-50倍,第二次、第三次加水时的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加水量的一半。三次煮沸时间均控制为10分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