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中药。
背景技术: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在患者体质较差的情况下,急性盆腔炎的病程可迁延及反复发作,造成慢性盆腔炎;但是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症病史过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可导致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
目前常用治疗方式有四种:①物理疗法:通过温热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于炎症吸收和消退,同时配合相关的药物治疗,可促进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微波、激光、离子透入(可加入各种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等;②抗菌药物治疗,长期或反复多种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有时并无显著疗效,但是对于年轻需保留生育功能者,或急性发作时可以应用,最好同时采用抗衣原体或支原体的药物;③其他药物治疗,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也可采用糜蛋白酶或玻璃酸酶(透明质酸酶),肌内注射,隔天1次,7~10次为1个疗程,以利于粘连分解和炎症的吸收。个别患者局部或全身出现变态反应时应停药。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与地塞米松同时应用,口服地塞米松,每天3次,停药前注意做到地塞米松逐渐减量;④手术治疗,适用于一些慢性盆腔炎患者,由于长期的炎症刺激,导致器官周围粘连,抗炎药物已经不容易进入,致使病情反复发作。
由此可见,常用方法中并没有中药疗法,实际上目前也没有行之有效的中药方剂,无法通过调理和对症治疗、固本培元,最终根除慢性盆腔炎的病灶,因此,亟需一种行之有效、固本培元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暖宫散寒、固本培元功效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中药。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该药物主要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艾草80份-100份、干生姜40份-60份、胡椒25份-40份、蛹虫草15份-25份;其制备方法如下:
分别将上诉中药打研成粉末,用36-40℃酒调成膏状,放入瓶中密封保藏。
为了便于施药,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在上述原料中还可以添加制香附8份-12份,延胡索8份-12份,五灵脂8份-12份,乌药8份-12份。
本药物的使用方法为:一天一次,24小时换药,一次取300g左右加热至30-35度之间,包于肚脐处,用纱布固定,5次为一疗程。
上述技术方案中:
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是本药的主药。
蛹虫草,含有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和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份;同时具有扶正益气、改善呼吸系统、调节体内血脂、补肺益肾、提高免疫力、健脾安神的功效,有固本培元之用,同时促进主药发挥其作用,是本药的辅药(佐药)。
干生姜,辛温,温中煽动寒,回阳通脉,温脾,温下焦之寒,具有发散通经作用,使药效直达患处,生效更快、更深入,是本药的药引。
胡椒,温中、下气、消痰、解毒、除风冷,能驱除盆腔中的积瘀,散寒气,是本药的臣药。
本发明药物不仅可对症治疗慢性盆腔炎,而且还能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暖宫散寒、固本培元,防止复发,疗效好、见效快。
本药物的使用方法为:一天一次,24小时换药,一次取300g左右加热至30-35度之间,包于肚脐处,用纱布固定,5次为一疗程;疗效:2-3天见效,2-3个疗程可治愈。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取艾草1000克、干生姜500克、胡椒300克、蛹虫草200克,混匀后打研成粉末,用36-40℃酒调成膏状,得本发明药物。
实施例2,取艾草800克、干生姜600克、胡椒250克、蛹虫草250克,混匀后打研成粉末,用36-40℃酒调成膏状,得本发明药物。
实施例3,取艾草900克、干生姜400克、胡椒400克、蛹虫草150克,混匀后打研成粉末,用36-40℃酒调成膏状,得本发明药物。
实施例4,取艾草1000克、干生姜500克、胡椒300克、蛹虫草200克;制香附8克,延胡索12克,五灵脂8克,乌药12克,混匀后打研成粉末,用36-40℃酒调成膏状,得本发明药物。
实施例5,取艾草1000克、干生姜500克、胡椒300克、蛹虫草200克;制香附12克,延胡索8克,五灵脂12克,乌药8克,混匀后打研成粉末,用36-40℃酒调成膏状,得本发明药物。
五组实施例的试验效果如下:随机选取15名慢性盆腔炎患者,按如下用法:一天一次,24小时换药,一次取300g左右加热至30-35度之间,包于肚脐处,用纱布固定,5次为一疗程;疗效:2-3天后均有见效,2-3个疗程后全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