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心绞痛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4286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组合物,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治疗心绞痛的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性质心绞痛应是压榨紧缩,压迫窒息,沉重闷胀性疼痛,部位疼痛或不适外常位于胸骨或其邻近,也可发生在上腹至咽部之间的任何水平处。诱发因素以体力劳累为主,其次为情绪激动,登楼,平地快步走,,暴露于寒冷环境,进冷饮,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以及恐怖,紧张,发怒,烦恼等情绪变化,都可诱发。西药多治疗症状,不能有效治疗该病,而利用中草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

本发明用于治疗心绞痛护理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针对心绞痛病因病机,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疏风,通经活血、行血消肿,活血散瘀,散结通络为治则,达到散寒温阳,通脉止痛,治疗心绞痛的功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上的问题,特提供了一种效果明显、疗程较短的治疗心绞痛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制成该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川朴13g,枳实11g,桂枝13g,半夏13g,丹参11g,瓜蒌16g,生地黄11g,茯苓11g白术13g,苏梗13g干姜6g,炙甘草13g。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和使用方法:水煎服:每天1剂,7剂为一疗程,需要用药2-6疗程。

发明用于治疗心绞痛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选择天然药物,针对心绞痛病因病机,各味药材各具其效,互相协调,方中枳实、川普、瓜蒌、苏梗苏畅气机;桂枝温胸通阳,茯苓、半夏、白术健脾燥湿,以防气机阻滞引发浊痰内停,丹参、生地黄养血活血。上述诸味药物共用,相互协同相得益彰,共奏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疏风、通经活血、行血消肿、活血散瘀、散结通络之效,达到瘀化血活,血脉通畅,痰化络通,治疗心绞痛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心绞痛的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中药成分:川朴13g,枳实11g,桂枝13g,半夏13g,丹参11g,瓜蒌16g,生地黄11g,茯苓11g白术13g,苏梗13g干姜6g,炙甘草13g。

水煎服:每天1剂,7剂为一疗程,需要用药2-6疗程。

以下通过实用例来阐明本发明所述用于心绞痛护理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50例心绞痛患者,患者平均年龄45±20岁(25~65岁),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的心绞痛诊断标准,全部诊断为心绞痛患者。

50例心绞痛患者全部有胸痛,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症状。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心肌检测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患者心律整齐,无疼痛感;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症状加重,判定为无效。

3、治疗结果

50例心绞痛患者治疗3~4疗程后,治愈38例,治疗显效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

典型案例:

胡某,男,51岁,患者以“发作性胸闷2年余,加重2天。”为主诉入院,其主要病史如下:2年前进食后出现胸闷,部位为心前区,持续约5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无胸痛、肩背部放射痛,无头晕、黑朦、晕厥,无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反酸、烧心,未治疗。2年来间断发作,2天前进食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发作频繁,约3次/天,每次持续约10分钟,含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为治疗,急来我院,以“冠心病 心绞痛”收治我科。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之后服用本发明配方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第二诊:眩晕感明显减轻,继服12剂。三诊:疼痛基本解除,之后,为巩固治疗效果,嘱继续服用12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