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脉输液针止退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4907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静脉输液针止退保护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次性静脉输液针止退保护套输液器上输液针防扎伤护套。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药物、电解质等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在医疗领域,一次性静脉输液器已被广泛使用,但使用后废弃的一次性输液器必须集中回收,统一处理,在回收处理过程中,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外露的针尖使得废弃的静脉输液器在收集、运输、处理等过程中容易刺伤相关人员,造成相关人员被针尖上带有的细菌病毒感染,所以,必须在一次性输液器的输液针上设置护套显得十分重要。目前,通常使用的安全输液针,包括输液管和穿刺针,穿刺针与输液管连接处设置有手持翼片,在输液管上设有输液针护套,输液针护套可以收纳使用前带着套管的穿刺针,也可以收纳使用后去除套管的裸针。

在申请号201310100220.7,公开号为103212140B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安全输液针,包括输液管1和穿刺针2,在穿刺针2与输液管1连接处设置有输液针翼片3,在输液管1上套设有安全套件,安全套件由可以收容穿刺针的套管4和套管捏柄5组成,所述套管4一侧设置有与输液针翼片3匹配的滑槽6,滑槽6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限位凸体7;所述在套管捏柄5上设置有限位槽8,限位槽8与滑槽6连通,由套管捏柄5至最接近的限位凸体7的长度小于输液针翼片3的高度。

这种安全输液针在输液完成后,虽然只要抽拉输液管1,穿刺针2就会随输液针翼片3沿滑槽6退缩到安全套件的内孔中,使穿刺针2的针尖处于安全套件的内孔中不外露,且输液针翼片3会被设置在滑槽6一侧的限位凸体7限定,防止穿刺针2在受到外挤压作用时露出安全套件外,能较好地防止针尖外露引发的各种安全隐患。但在回收处理过程中,必须对收积起来的输液器进行压缩处理,以缩小体积,在此过程中,输液针翼片3在受到反向外力挤压后,输液针翼片3会折毁限位凸体7,输液针翼片3在意外力作用下极易突破限位凸体7的限制,离开限位槽8,使裸露的输液针头部分露出,产生安全隐患,所以设计一种新型的输液针护套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液针护套。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静脉输液针止退保护套,包括套管、套管捏柄、滑槽和限位凸体,套管与套管捏柄固定成一体,滑槽沿套管的轴向开设,限位凸体设置在滑槽的任一侧边上,其特征在于:限位凸体限位边与套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在限位凸体的下方设有止退槽,止退槽左侧边与限位凸体上方的滑槽右侧边重合或向右错开,止退槽的高度尺寸大于输液针翼片的高度尺寸,止退槽能容纳手持翼片,当输液针翼片的上边与止退槽的顶边接触时,穿刺针的针尖必须处于套管内。

进一步,在止退槽的底边设有变形槽,变形槽向左开设。

更进一步,变形槽向左水平方向开设。

进一步,限位凸体限位边与止退槽的顶边重合,止退槽的底边与套管捏柄上端面重合。

进一步,所述滑槽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导入轨道、变向轨道和回归轨道,变向轨道位于导入轨道的左侧,回归轨道位于变向轨道的右侧。

更进一步,导入轨道与变向轨道之间通过左转向轨道连接,变向轨道与回归轨道之间通过右转向轨道连接。

更进一步,导入轨道与变向轨道之间通过弧形轨道连接,变向轨道与回归轨道之间通过弧形轨道连接。

进一步,限位凸体限位边与套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75度。

进一步,止退槽左侧边与限位凸体上方的滑槽右侧边重合。

进一步,止退槽左侧边位于限位凸体上方的滑槽右侧边的右侧。

本发明的收针操作方法如下:

准备用输液器进行输液时,医务人员一手抓住套管捏柄,另一只手抓住输液针翼片向止退槽的左侧边拨并向上推移,在此过程中,止退槽的左侧边在受力状态下会向左侧弹让,使输液针翼片顺利沿滑槽向上滑移,使穿刺针连同针套移出套管,然后拔除套在穿刺针上的针套,即可按正常操作规程进行输液,输液结束后,医务人员一手抓住套管捏柄,另一只手抓住输液管,将输液管向下抽拉,输液针翼片则沿着滑槽的轨迹向套管捏柄方向滑移,当输液针翼片下移到限位凸体的位置时,输液针翼片在限位凸体的导向边作用下转向进入止退槽,由于止退槽左侧边与限位凸体上方滑槽右侧边重合或向右错开,止退槽顶边到套管捏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输液针翼片的高度尺寸,输液针翼片进入止退槽后,即使输液针翼片受到向上的推力,输液针翼片则被套管壁沿轴向限位,实现可靠的止退限位作用,输液针翼片被可靠地限位在止退槽中,保证穿刺针的针头不会露出套管外,彻底消除穿刺针的针头露出套管外所引发的各种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输液器上输液管、穿刺针和输液针翼片三者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输液针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Ⅰ处的放大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输液管;2-穿刺针;3-输液针翼片;4-套管;5-套管捏柄;6-滑槽;7-限位凸体;8-限位槽;9-止退槽;61-滑槽右侧边;62-导入轨道;63-变向轨道;64-回归轨道;65-左转向轨道;66-右转向轨道;71-限位凸体限位边;72-导向边;91-止退槽左侧边;92-变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静脉输液针止退保护套,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包括套管4、套管捏柄5、滑槽6、限位凸体7和止退槽9,套管4与套管捏柄5固定成一体,滑槽6沿套管4的轴向开设,限位凸体7设置在滑槽6的右侧边上,限位凸体限位边71与套管4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75度,限位凸体7设置在滑槽6的右侧边上,且位于止退槽9的上方,止退槽9的底部与套管捏柄5的上端面平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在止退槽9的底边设有向左水平方向开设的变形槽92,止退槽左侧边91与滑槽右侧边61重合,止退槽9的高度大于输液针翼片3的高度,当输液针翼片3的上边与限位凸体限位边71接触时,穿刺针2的针尖处于套管4内,所述滑槽6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导入轨道62、变向轨道63和回归轨道64,变向轨道63位于导入轨道62的左侧,回归轨道64位于变向轨道63的右侧,导入轨道62与变向轨道63之间通过弧形轨道连接,变向轨道63与回归轨道64之间通过弧形轨道连接。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止退槽左侧边91位于滑槽右侧边61的右侧,向右偏离2毫米。

实施例3:

一种静脉输液针止退保护套,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滑槽6的结构形状,在本例中所述滑槽6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导入轨道62、变向轨道63和回归轨道64,变向轨道63位于导入轨道62的左侧,回归轨道64位于变向轨道63的右侧,导入轨道62与变向轨道63之间通过左转向轨道65连接,变向轨道63与回归轨道64之间通过右转向轨道66连接。

实施例4:

一种静脉输液针止退保护套,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滑槽6的结构形状,在本例中所述滑槽6为直线槽。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很多在此不逐一罗列,只要将限位凸体限位边与套管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止退槽9设置在限位凸体7的下方,且止退槽左侧边91与限位凸体7上方的滑槽右侧边61重合或向右错开的所有方案,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