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禁式人体静电释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3721阅读:852来源:国知局
门禁式人体静电释放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防护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门禁式人体静电释放器。



背景技术:

人们在进入有油气存在的危险场所进行操作前,必须进行人体静电的释放,现在常用的消除人体静电装置都是被动式消除,在门口或路口的旁边安装一根立柱,立柱的头部有专门消除人体静电的亚导体触摸球(或不锈钢球,铜球等),完全靠人们的自觉进行操作,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进行人体静电释放就进入到危险场所进行操作,安全隐患相当严重,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进行人体静电释放就进入到危险场所进行操作,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安全,市场上急需一种主动式的人体静电释放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门禁式人体静电释放器。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门禁式人体静电释放器,包括摆杆、静电释放球和立柱,所述摆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立柱的上端,所述静电释放球固定连接在所述摆杆上,所述摆杆与所述立柱之间设有阻尼杆,所述阻尼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摆杆和立柱上。

进一步,所述摆杆包括横臂和竖臂,所述横臂和竖臂组合连接使所述摆杆呈“L”形或“T”形,所述横臂上还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静电释放球固定在所述竖臂的上端。

进一步,所述竖臂的下端与所述立柱的上端铰接,所述立柱上还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阻尼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铰接。

进一步,所述阻尼杆为气弹簧式阻尼杆或弹簧阻尼杆。

进一步,所述立柱底端设有支撑盘。

进一步,所述摆杆和立柱均采用不锈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式消除人体静电的方式,采用主动消除人体静电的方式,有效避免了以往存在人体未经静电消除便可通过的风险,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方便使用,适合大面积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摆杆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立柱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门禁式人体静电释放器,包括摆杆1、静电释放球2和立柱3,所述摆杆1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立柱3的的上端,所述静电释放球2固定连接在所述摆杆1上,所述摆杆1与所述立柱2之间设有阻尼杆4,所述阻尼杆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摆杆1和立柱3上。

如图2和3所示,所述摆杆1包括横臂11和竖臂12,所述横臂11和竖臂12组合连接使所述摆杆1呈“T”形,所述横臂11上还设有第一连接孔111,第一连接孔111位于横臂11与竖臂12的连接处,所述静电释放球2固定在所述竖臂12的上端。

所述竖臂12的下端与所述立柱3的上端铰接,所述立柱3上还设有第二连接孔31,位于立柱3与摆杆1的连接处下方,所述阻尼杆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11和第二连接孔31铰接。

所述阻尼杆4为气弹簧式阻尼。

所述立柱3的底端设有支撑盘32。

所述摆杆1和立柱3均采用不锈钢材质。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门禁式人体静电释放器,包括摆杆1、静电释放球2和立柱3,所述摆杆1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立柱3的的上端,所述静电释放球2固定连接在所述摆杆1上,所述摆杆1与所述立柱2之间设有阻尼杆4所述阻尼杆11的两 端分别连接在所述摆杆1和立3柱上。

如图2和3所示,所述摆杆1包括横臂11和竖臂12,所述横臂11和竖臂12组合连接使所述摆杆1呈“L”形,所述横臂11上还设有第一连接孔111,第一连接孔111位于横臂11与竖臂12的连接处,所述静电释放球2固定在所述竖臂12的上端。

所述竖臂12的下端与所述立柱3的上端铰接,所述立柱3上还设有第二连接孔31,位于立柱3与摆杆1的连接处下方,所述阻尼杆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11和第二连接孔31铰接。

所述阻尼杆4为弹簧阻尼杆。

所述立柱3的底端设有支撑盘32。

所述摆杆1和立柱3均采用不锈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在进入某地时,首先通过按压静定释放球2,将摆杆1向下压至能够方便人体通过的状态,如图4所示,然后手掌脱离静定释放球2,摆杆1在阻尼杆4的作用下,恢复到原始状态,在此过程中,由于必须通过手部按压静电释放球2才能通过,所以人体能够有效的通过静定释放球2来消除静电。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

技术实现要素:
的实质所作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