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手术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0180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内窥镜用手术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窥镜用手术刀,更详细地,涉及易于施行手术,提高流体的喷射距离、喷射速度及直线移动能力的内窥镜用手术刀。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广泛施行内窥镜黏膜切除术,这种所谓的内窥镜黏膜切除术对食道或胃、小肠、大肠等生物体体腔的黏膜内的恶性及阳性病变部位不施行开腹手术,而是利用内窥镜插入作为电动手术刀的一种的高频刀等来切除病变部。

以往的内窥镜用高频刀具有细长的插入部及用于操作上述插入部的操作部,插入部经内窥镜的通道内部插入于体内。插入部具有挠性管和以可向挠性管的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挠性管内部的操作金属线,在操作金属线的前端部设置有向挠性管的轴方向延伸的手术刀部。操作部与上述插入部的基端部相连接,操作部可借助设置于上述操作部的一端的操作把手使上述操作金属线向轴方向移动。高频电流通过上述操作金属线流通至上述手术刀部。

当借助高频刀施行手术时,可通过对操作把手进行操作,从而使上述操作金属线和与操作金属线相连接的手术刀部从挠性管内部移动至向挠性管外的突出的位置。像这样,在需要施行手术的位置使高频电流流向向挠性管外突出的手术刀部,从而可对与手术刀部相接触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烙及切开。

并且,在上述插入部的基端部设置有用于移送水等的送液单元。设置这种送液单元的目的在于,当切开生物体组织时,若切开部位大量出血,则导致出血点不明确,并导致难以进行止血处置,因而,通过清洗出血部位来明确出血点,或者在切除病变部位的步骤中,通过被切开的缝隙注入生理盐水等,从而既防止被切开的组织重新附着,又容易分离被切开的组织。流体从送液单元经由上述挠性管的管内部被移送至挠性管的前端侧,并从前端的开口部向外部排出。通常情况下,在上述挠性管的前端侧形成有4~5个前端开口部来喷射流体。

在此情况下,为了有效地清洗出血部位或分离被切开的组织,优选地,需可准确地向所需位置喷射流体,且喷射距离长。

但是,根据以往的高频刀,如图7所示,由于从挠性管的前端侧喷射的流体无法形成高喷射压,因而存在流体的喷射距离短、喷射速度慢、喷射力度差的问题。

并且,若挠性管的前端开口大,则会造成对手术刀部的支撑不稳定,因而有可能使手术刀部在施行手术时产生晃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易于施行手术,提高流体的喷射距离、喷射速度及直线移动能力的内窥镜用手术刀。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包括:把手部,具有中空部,在上述把手部的一侧形成有与上述中空部相连接的开口部;把手滑动部,以可沿着上述把手部的长度方向向前方或后方滑动的方式与上述把手部的外周面相结合;金属线,配置于上述把手部的中空部,上述金属线以可与上述把手滑动部成一体地移动的方式与上述把手滑动部相连接;电极部,从上述把手滑动部的一侧通过上述把手部的开口部与上述金属线相连接;流体注入部,与上述把手部的一端相结合,用于向内管的内部注入流体;以及内管,以贯通上述流体注入部的方式从上述流体注入部延伸,上述内窥镜用手术刀的特征在于,包括:手术刀部,与上述金属线的末端相连接,上述手术刀部可与上述金属线成一体地移动;挡止部,插入于上述内管的末端部,在上述挡止部形成有贯通孔和引导部,上述贯通孔用于使上述手术刀部贯通,上述引导部用于向上述贯通孔引导流体;以及头部,与上述内管的末端相结合,在上述头部形成有与上述贯通孔相向的流体喷射孔。

并且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手术刀尖,上述手术刀尖在上述手术刀部的末端向半径方向突出而成,上述手术刀部与上述手术刀尖可沿着锥形面相连接。

并且,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管,上述管以包围规定长度的上述金属线的方式形成,上述电极部可通过上述管与上述金属线相连接。

可在上述把手滑动部形成多个槽。

可在上述内管的把手部侧末端部与上述金属线之间插入封闭环。

上述挡止部的外周面可呈螺旋形。

上述引导部可包括多个突出部,上述多个突出部沿着上述挡止部的长度方向在上述挡止部的一端突出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突出部以放射状进行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突出部以“十”字形状进行配置。

并且,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接器,上述连接器以同时包围上述金属线与上述手术刀部之间相向的各个末端部的方式向半径方向突出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内管的一部分涂敷彩色油墨。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通过上述流体注入部注入的流体通过由在上述连接器与上述挡止部之间的上述多个突出部所形成的多个缝隙被导向贯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包括:挡止部,插入于内管的末端部,在上述挡止部形成有贯通孔和引导部,上述贯通孔用于使上述手术刀部贯通,上述引导部用于向上述贯通孔引导流体;以及头部,与上述内管的末端相结合,在上述头部形成有与上述贯通孔相向的流体喷射孔。从而可沿着引导部形成高流体压力。

由此,流体的喷射距离变长、喷射速度变快,从而具有可借助充分的喷射力度向目标部位喷射流体的效果。

并且,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在上述手术刀部的末端向半径方向突出而成的手术刀尖,上述手术刀部与上述手术刀尖沿着锥形面相连接,从而使流体沿着上述手术刀部和锥形面喷射,提高流体的直线移动能力,具有可准确地向所需位置喷射流体的效果。

因此,可有效地清洗出血部位,分离被切开的组织,使得被切开的组织无法重新附着。

并且,在上述把手滑动部形成多个槽,从而在施行手术之后便于保管内窥镜用手术刀。

并且,上述挡止部的外周面呈螺旋形,由此在上述内管的内周面与挡止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摩擦力,从而可使挡止部紧密固定于内管的内部。

并且,上述引导部包括多个突出部,上述多个突出部沿着上述挡止部的长度方向在上述挡止部的一端突出而成,并且上述多个突出部以放射状进行配置,从而可有效地向贯通孔引导流体。

并且,在上述内管的一部分涂敷彩色油墨,因而便于掌握内管的位置,从而具有易于施行手术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的侧视图。

图2为图1的部分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为除了内管之外的图3的B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5为用于表示图4中的挡止部及头部的结构图。

图6为表示施行手术之后的图1中的内窥镜用手术刀的保管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以往的内窥镜用手术刀的流体喷射速度的实验图。

图8为表示图1中的内窥镜用手术刀的流体喷射速度的实验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内窥镜用手术刀 100:把手部

102:开口部 110:把手环

120:把手滑动部 122:多个槽

140:电极部 200:金属线

220:管 230:连接器

240:手术刀部 260:手术刀尖

300:流体注入部 310:第一注入部

320:第二注入部 322:注入管

340:外管 400:内管

402:封闭环 420:挡止部

422:贯通孔 424:多个突出部

440:头部 442:流体喷射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所附的图1至图6及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并且,在将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功能考虑在内而定义的后述的术语可根据使用人员、操作人员的意图或惯例而发生改变,以下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而仅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中所提示的结构要素的例示性事项。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的侧视图,图2为图1的部分剖视图,图3为图2的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4为除了内管之外的图3的B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5为用于表示图4中的挡止部及头部的结构图,图6为表示施行手术之后的图1中的内窥镜用手术刀的保管状态的立体图,图8为表示图1中的内窥镜用手术刀的流体喷射速度的实验图。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的结构进行说明。

作为参考,以下在对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进行说明的过程中,用于在体外进行操作的操作部所处的方向规定为后方,与上述操作部相连接并插入于体内的插入部所处的方向规定为前方来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用于通过插入于体内来对病变部位进行标记及切除,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可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用于去除发生在食道、胃肠、大肠等的早期胃肿瘤或腺瘤等。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1大体包括插入部及操作部,上述插入部插入于体内,上述操作部与插入部相结合,上述插入部用于对上述插入部进行操作。首先,对操作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把手部100用于形成操作部的轴,上述把手部100呈在内部具有中空部的柱体形状,在上述把手部100的一侧形成有与上述中空部相连接的开口部102。上述把手部100的剖面可呈圆形、四边形等任何一种形状,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把手部100的剖面呈三角形,在三角形的三个面中的一个面沿着把手部100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开口部102。在上述把手部100的末端形成把手环110,上述把手环110可以为圆形环、四边形环,或者如同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个边角被压瘪的四边形环等任何一种形状。通过在上述把手环110插入大拇指来操作内窥镜用手术刀1,从而可便于操作内窥镜用手术刀1。

把手滑动部120以可沿着把手部的长度方向向前方或后方滑动的方式与上述把手部100的外周面相结合,上述把手部100贯通把手滑动部120。具体察看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的形状如下,以将大拇指插入于上述把手环110时为基准,在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形成有可插入食指和中指的环。并且,上侧环的一部分向上侧的右侧方向开口,下侧环的一部分向下侧的左侧方向开口,从而达到可便于插入手指。

在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的下侧环的一侧形成有多个槽122,上述多个槽122用于在施行手术之后的保管状态下固定并整理管和电极线等。上述多个槽122还可形成于上侧环的一侧,并且形成单个槽122也无妨,并非必须形成多个槽122。如图6所示,为了在施行手术之后保管内窥镜用手术刀1,内窥镜用手术刀1的管及电极线等可固定于上述多个槽122。

金属线200配置于上述把手部100的中空部,金属线200以可与上述把手滑动部120成一体地移动的方式与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相连接。上述金属线200用于向插入部传递操作部的前进、后退及旋转等操作,具体地,可通过上述金属线200向位于前方的手术刀部240传递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的向前方的移动和后方的移动。上述金属线200可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优选地,呈一根具有柔韧性且传递能力优秀的铁丝等形状。

管220以包围规定长度的上述金属线200的方式形成,如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优选地,上述管220从上述金属线200与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相连接的一端部形成至上述把手部100的前方末端部。由于上述金属线200呈一根薄金属线的形状,因而刚性差,因此当把手滑动部120前进移动时,金属线200因瞬间受到力量而有可能弯曲。在此情况下,随着通过形成上述管220来增加上述金属线200的刚性,即使在把手滑动部120向前方或后方移动时受力,也可一边维持直线移动能力,一边很好地向上述金属线200传递力。上述管220还与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相连接,并与上述把手滑动部120成一体地运动,从而可通过使把手滑动部120向前方或后方滑动,使上述管220向前方或后方移动。

电极部140从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的一侧通过上述把手部的开口部102与上述金属线200相连接。并且,如同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以包围上述金属线200的方式形成有管220的情况下,电极部140可通过上述管220与金属线200相连接。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电极部140从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的环的一侧贯通环,并通过上述把手部的开口部102与位于上述把手部的中空部的管220相连接。上述电极部140为为了从单独的医疗用高频发电机接收高频电流而连接高频连接线等的位置。

若通过上述电极部140施加高频电流,则高频电流通过上述管220和金属线200向插入部的末端传递,即,传递至切除部,这种情况将在之后的施行手术的步骤中进行详细说明。

流体注入部300与上述把手部100的前方的一端相结合,用于向内管400的内部注入流体。上述流体注入部300包括第一注入部310和第二注入部320,上述第一注入部310固定在上述把手部100,上述第二注入部320以可相对于上述第一流体注入部310进行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注入部310相结合。上述第二注入部320具有中空部,在上述第二注入部320的一侧形成有突出的管形态的注入管322,上述注入管322用于向配置于上述第二注入部320的上述中空部内的内管400的内部供给水、生理盐水等流体。

上述流体注入部300的前方可与外管340相结合,以贯通上述流体注入部300的内部的方式从上述流体注入部300内部延伸的内管400配置于上述外管340的中空部的内部。因此,上述外管340的中空部的直径大于内管400的直径。上述外管340与上述第二注入部320相结合,并与上述第二注入部320成一体地旋转,形成上述外管340的材料所具有的刚性大于内管400的材料所具有的刚性,从而既可坚固地维持内管400的状态,还可防止内管400挫屈。

接着,参照图3至图5,对插入于体内并由操作部操作的插入部进行说明。

内管400以贯通上述流体注入部300和外管340的方式从上述流体注入部300的内部和外管340的内部延伸。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内管400的末端在上述第二注入部320的内部的中空部与连接第一注入部310的位置相结合。上述内管400由柔韧的材质形成,可使用特氟龙管等材质。上述内管400可从上述第二注入部320延伸约150cm~200cm程度的长度,上述内管400与上述第二注入部320及外管340成一体地旋转。并且,可在上述内管400的一部分涂敷彩色油墨。尤其,优选地,在内管400的前方末端部涂敷彩色油墨。由此,当插入部插入于体内时,可便于掌握上述内管400的前方末端部的位置,从而可更容易地施行手术。优选地,上述内管400呈由树脂等形成的具有绝缘性及可挠性的管形态。

可在上述内管400的把手部100侧的末端部与上述金属线200之间插入封闭环402。随着插入上述封闭环402,向上述内管400的内部注入的流体不向上述第二注入部320的外部泄漏,可向上述内管400的前方流动。

上述金属线200与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相连接,上述金属线200以贯通上述把手部100的内部、流体注入部300的内部、外管340的内部及内管400的内部的方式配置。上述金属线200和管220与把手滑动部120相连接并成一体地运动,从而可通过使上述把手滑动部120向前方或后方滑动,使上述金属线200和管220向前方或后方移动。

上述金属线200可与把手滑动部120相连接,从而能够以一体的方式向前方或后方进行运动,但由于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相对于把手部100仅进行向前方或后方的滑动而无法进行旋转,因而若要使上述金属线200进行旋转,则需要使把手部100整体进行旋转。在此情况下,由于上述第一注入部310和第二注入部320可进行相对旋转,因而若固定上述第二注入部320,并利用把手环110使把手部100旋转,则上述把手滑动部120和第一注入部310进行旋转,并且上述金属线200也以一体的方式进行旋转。但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由于把手部呈圆形,因而把手滑动部可相对于把手部进行旋转,从而可仅通过把手滑动部的旋转来使金属线旋转。

上述金属线200的末端与手术刀部240相连接,可使手术刀部240以一体的方式与上述金属线200一同向前方或后方移动。为了使上述金属线200与手术刀部240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还包括连接器230,上述连接器230以同时包围上述金属线200与上述手术刀部240之间相向的各个末端部的方式向半径方向突出而成。上述连接器230的剖面并不局限于圆形,但应相对于上述金属线200及手术刀部240更向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优选地,上述手术刀部240由与金属线200相同的材料连续形成。

手术刀尖260在上述手术刀部240的末端向半径方向突出而成,上述手术刀部240与手术刀尖260沿着锥形面相连接。上述手术刀尖260的形状可呈任何形状,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手术刀尖260呈直径大于上述手术刀部240的圆柱形及硬币的形状。并且,上述手术刀部240形成直径从上述手术刀部240的末端沿着前方逐渐变大的锥形面,上述手术刀尖260与上述锥形面的末端相结合。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包括挡止部420,上述挡止部420插入于上述内管400的末端部,在上述挡止部420形成贯通孔422和引导部,上述贯通孔422用于使上述手术刀部240贯通,上述引导部用于向上述贯通孔422引导流体。优选地,上述挡止部420的颜色比上述内管400的颜色更深,从而可便于观察。

上述挡止部420的外周面呈螺旋形,上述挡止部420以紧密插入的方式与上述内管400的末端部的内部相结合,从而在上述内管400的内周面与上述挡止部42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摩擦力,使得挡止部420紧密固定于内管400的内部。在上述挡止部420形成用于使上述手术刀部240贯通的贯通孔422,可在图3中详细察看到,应使上述贯通孔422的直径大于上述手术刀部240的直径,从而可使手术刀部240贯通上述贯通孔422,但应使上述贯通孔422的直径小于上述连接器230的直径,从而使连接器230无法贯通上述贯通孔422。因此,若通过使上述把手滑动部120向前方移动,来使与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相连接的金属线200和手术刀部240向前方移动,则上述连接器230无法经过上述挡止部的贯通孔422,被挡止部420卡定在挡止部的后端面,从而可限制上述手术刀部240及形成于手术刀部末端的手术刀尖260向上述内管400的外部露出的露出长度。

在此情况下,在使上述连接器230被卡定的上述挡止部420的后端的一端部形成引导部,上述引导部用于引导流体流向上述贯通孔422,上述引导部包括多个突出部424,上述多个突出部424沿着上述金属线200延伸的长度方向突出而成。上述多个突出部424从形成有上述贯通孔422的挡止部420的后方末端面沿着上述挡止部420的长度方向向后方突出而成。并且,上述多个突出部424的特征在于,以放射状进行配置。只要形成以挡止部的贯通孔422为中心来以放射状延伸的形状,则上述多个突出部424可呈任何形状,延伸而成的各个突出部424还可呈曲线状。并且,优选地,上述多个突出部424以规定间隔隔开而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四个突出部424以互相呈90度角的方式在上述贯通孔422的左侧、右侧、上侧、下侧以“十”字形状进行配置,但还可呈“X”字形状、旋风形状等任何形状。

如上所述,随着形成多个突出部424,上述连接器230因与上述多个突出部424相碰撞并被卡定住,因而,事实上由上述多个突出部424起到挡止部420的作用。

并且,从上述流体注入部300的注入管322供给并在上述内管400与上述金属线200之间向前方流动的水、生理盐水等的流体在上述挡止部420的后方末端面沿着上述引导部进行移动,即,沿着形成于多个突出部424之间的多个通道进行移动。在此情况下,由于上述挡止部420的外周面呈螺旋形,并且上述挡止部420以紧贴插入的方式与上述内管400的内周面相结合,因而流体不在挡止部420的外周面与内管400的内周面之间流动。因此,在上述连接器230通过与上述多个突出部424相接触而无法继续进行前进运动并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流体通过由上述连接器230与挡止部420之间的上述多个突出部424所形成的多个缝隙向贯通孔422流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通过四个缝隙向贯通孔引导流体。具体地,在图4中,通过箭头示出了流体的移动路径。如上所述,随着通过多个缝隙向一个贯通孔422引导流体,可提高流体的压力。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包括头部440,上述头部440与上述内管400的末端相结合,在上述头部440形成与上述贯通孔422相向的流体喷射孔442。上述挡止部420可与上述头部440形成为一体。优选地,上述流体喷射孔442在与上述贯通孔422相向的位置以与上述贯通孔422相同的大小来形成。上述头部440向前方形成圆形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流体喷射孔442的直径小于上述手术刀尖260的直径,在上述手术刀尖260未能插入于上述头部的流体喷射孔442的情况下,若使上述把手滑动部120向后方滑动,则手术刀尖260被头部440卡定。但是,根据另一实施例,上述手术刀尖260的直径小于上述流体喷射孔442的直径,从而可使手术刀尖260进入上述头部440的内部。

因此,借助上述多个突出部424向上述贯通孔422引导并向上述贯通孔422流动的流体沿着上述流体喷射孔442向内管400的外部喷射,向外部喷射的流体沿着上述手术刀部240、锥形面、手术刀尖260的外周面维持直线移动能力,并且可准确地喷射到体内的目标位置。

并且,如图8所示,随着由多个突出部424形成的引导部所引导的流体经过一个贯通孔422及流体喷射孔442喷射,使得流体的喷射压力变高,由此使流体的喷射距离变长、喷射速度变快,从而具有可借助充分的喷射力度喷射流体的效果。

接着,对利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窥镜用手术刀1来施行手术的步骤进行简单说明。

首先,为了进入体内的病变部位,可通过内窥镜的通道内部插入内管400。在此情况下,上述把手滑动部120位于把手部100的相对后方,优选地,与上述金属线200的前方相连接的手术刀部240以位于内管400的内部的状态进入体内。

如上所述,若通过内窥镜通道使内管400靠近目标病变部位,则通过使上述把手滑动部120相对于把手部100向前方滑动,从而使与上述金属线200相连接的手术刀部240和手术刀尖260向内管400的外侧露出。在此情况下,直到上述连接器230被挡止部420卡定为止,可通过移动把手滑动部,最大限度露出上述手术刀部和手术刀尖。

接着,为了对病变部位进行标记及切除,上述电极部140与高频连接线相连接并向上述电机部140施加高频电流,上述高频连接线用于从单独的医疗用高频发电机接收高频电流。由此,所施加的高频电流经过上述管220及金属线200传递至手术刀部240和手术刀部240末端的手术刀尖260。若高频电流流动至上述手术刀尖260,则可利用上述高频电流对病变部位进行标记或进行切除。

在施行手术的过程中,为了清洗出血部位或为了以不使组织附着的方式防止被切开的组织重新附着并使被切开的组织易于分离,则需要喷射流体,在此情况下,通过上述注入管322向内管400的内部注入流体,从而可使沿着上述内管400的内部向前方流动的流体通过内管400末端的流体喷射孔442喷射。详细的过程已在上述中进行过说明。

若结束如上所述的施行手术的步骤,则可重新通过内窥镜的通道将内管400拔出体外并结束手术。

施加高频电流或注入流体的上述步骤可根据需要在任何时候进行或中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