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血刺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78117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血刺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血刺入器。

背景技术:
末梢血是指耳垂血和指血,因其取血方便,多用于一些简单易行,用血量少,测定快速的化验检查。较为常用的项目有血常规化验,血型,微量法或称快速成血糖(使用血糖试纸条法),微量法血沉(潘氏法血沉),微量红细胞压积测定等。目前,临床上在给患者进行末梢血样采集时大多采用手指前端的血样,现在常用的末梢采血方法是由医务人员先轻轻按摩患者的无名指指端内侧,使局部组织自然充血,用75%酒精棉签擦拭采血部位,待干,医护人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采血部位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绷紧,右手持一次性消毒采血针自指端腹内侧刺入,深度2-3mm,立即出针,待血液自然流出后,用无菌干棉球擦去第一滴血,用一次性微量吸管吸血,然后用无菌干棉球压住伤口止血,随后送检化验。然而,该种采血方法所使用的采血针,必须通过医务人员手动刺入,刺入的深度不一,创伤面积大,患者常常刺痛难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传统采血方法所使用的采血针存在不好控制和不可重复利用而造成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采血刺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采血刺入器,包括弹性压头、壳体、压杆和采血针,所述弹性压头设在壳体的上板面,压杆设在壳体的内腔中且使压杆的上端与弹性压头的下端面连接,采血针可拆卸的设在压杆的下端,且使采血针的针头位于壳体下端面设置的出针孔的正上方,在壳体侧壁的左下部设有换针口。所述采血用自动刺入装置还包括储针盒,储针盒设在壳体侧壁的右下部。所述储针盒由盒盖、盒体、置针板、采血针、齿面滚动轮和采血针取出槽组成的,所述盒盖设在盒体的上方,置针板从左向右向下倾斜的设在盒体的内腔,在置针板的底部设有出针口,齿面滚动轮设在盒体上且位于出针口处,采血针取出槽设在齿面滚动轮的右下方,采血针放置在置针板上。所述齿面滚动轮的齿间间隙大于一个采血针的直径小于两个采血针的直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采用弹性压头按压,简单方便;2)本实用新型通过弹性压头控制采血针出针长度,并及时复位采血针,避免造成操作误伤,减少病人疼痛;3)本实用新型设置可自动出针的储针盒,储针盒设在自动采血装置的壳体上,方便更换新的采血针,大大增大利用率,节约资源。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采血刺入器,包括弹性压头1、壳体2、压杆3和采血针4,所述弹性压头1设在壳体2的上板面,压杆3设在壳体2的内腔中且使压杆3的上端与弹性压头1的下端面连接,采血针4可拆卸的设在压杆3的下端,且使采血针4的针头位于壳体2下端面设置的出针孔5的正上方,在壳体2侧壁的左下部设有换针口12。实施例2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采血刺入器,包括弹性压头1、壳体2、压杆3和采血针4,所述弹性压头1设在壳体2的上板面,压杆3设在壳体2的内腔中且使压杆3的上端与弹性压头1的下端面连接,采血针4可拆卸的设在压杆3的下端,且使采血针4的针头位于壳体2下端面设置的出针孔5的正上方,在壳体2侧壁的左下部设有换针口12。本实施例中的采血用自动刺入装置还包括储针盒,储针盒设在壳体侧壁的右下部。所述储针盒由盒盖6、盒体7、置针板13、采血针4、齿面滚动轮10和采血针取出槽11组成的,所述盒盖6设在盒体7的上方,置针板13从左向右向下倾斜的设在盒体7的内腔,在置针板13的底部设有出针口9,齿面滚动轮10设在盒体7上且位于出针口9处,采血针取出槽11设在齿面滚动轮10的右下方,采血针4放置在置针板13上。所述齿面滚动轮10的齿间间隙大于一个采血针4的直径小于两个采血针4的直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