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脉象诊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9322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医脉象诊断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医脉象诊断设备。



背景技术:

中医诊断过程包括四步:“望”、“闻”、“问”、“切”。“切”就是所谓的“把脉”或“诊脉”。诊脉的过程中,医生首先用手指找到受诊者“寸”“关”“尺”3个脉点的位置,然后分别在3个脉点上施加由轻到重不同的压力,感受脉搏跳动的细微变化。脉搏跳动的不同规律对应着不同的脉象,不同的脉象又对应着不同的病理意义。脉象中蕴藏着大量的人体健康信息,一名技艺高超的中医仅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就可以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中医脉象仪是一种能够采集患者桡动脉压力变化信息,将压力信息数字化,并进行脉象分析的装置。中医脉象仪作为一种医疗诊断类仪器,通常置于桌面上。使用仪器时,被测者需坐直身体,将手腕放在脉象仪的压力探头正下方,保证手腕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并保持一段时间的静止。通常,这种检测姿势被测者会有不舒适的感觉,导致静止状态很难保持住。由于脉象仪检测的是极其微弱的压力信号,一旦人体或桌面抖动,有用信号会被淹没,导致脉象仪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

因此,如何让被测者在一种自然、舒适的状态下进行检测,使被测者更容易保持长时间静止,减少人体或环境带来的抖动干扰,对提高中医脉象仪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中医脉象诊断设备,该设备能够使被测者在自然、舒适的状态下进行脉象检测,降低人体或环境抖动,提高脉象仪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医脉象诊断设备,该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包括:人体支撑部、前臂托、脉象仪主体和输出设备,其中,人体支撑部用于支撑人体;前臂托设置在人体支撑部上或者由单独的支撑件支撑,用于支撑被测者的前臂;脉象仪主体设置在人体支撑部上或者由单独的支撑部件支撑,用于测量和采集被测者前臂的脉搏信号;输出设备与脉象仪主体相连,用于输出采集的脉搏信号。

进一步地,该人体支撑部中对应于人体背部位置的背部支撑部的倾斜角度可调节。

进一步地,该人体支撑部中对应于人体下肢位置的下肢支撑部的高度和/或倾斜角度可调节。

进一步地,该人体支撑部还包括扶手,扶手设置在该人体支撑部上,位于该人体支撑部的一侧或两侧。

进一步地,前臂托的内部具有一定的弧度,以使前臂置于其上时能自然倾斜。

进一步地,前臂托的内部与人体接触的部分设置有柔软填充物,以从下面和侧面托住被测者的前臂,稳固住前臂。

进一步地,脉象仪主体包括主壳体、传感器探头、滑块、步进电机和采集控制电路;

其中,采集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步进电机对传感器探头施加的压力大小,并采集传感器探头测量到的数据;

滑块和步进电机位于主壳体内部,滑块可沿主壳体内部设置的滑轨上下移动;

传感器探头位于主壳体外部,通过连接臂固定在滑块上,随滑块一起上下移动;

步进电机根据采集控制电路的指令对传感器探头进行压力控制以实现自动加减压。

进一步地,脉象仪主体包括筒状主壳体、气囊、压力传感器和采集控制电路;

其中,筒状主壳体用作气囊的外部支撑;气囊位于筒状主壳体内部,用于根据采集控制电路的指令对腕部加压;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脉搏信号;采集控制电路对压力传感器测量到的脉搏信号进行采集。

进一步地,前臂托和脉象仪主体位于座椅的一侧,或者,前臂托和脉象仪主体位于座椅的两侧。

进一步地,人体支撑部为按摩椅或治疗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符合人性化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使被测者在自然、舒适的状态下进行脉象检测,降低人体或环境抖动,有效提高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可以结合到按摩椅或治疗床上,降低中医脉象诊断设备成本的同时,增加了现有按摩椅和治疗床的功能。

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可以和西医诊断设备(如心音、心电仪)相结合,组成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设备。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医院、社区或家庭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实施例1躺姿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实施例1的前臂托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实施例1的一种脉象仪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实施例1的另一种脉象仪主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附图和以下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医脉象诊断设备,该设备能够使被测者在自然、舒适的状态下进行脉象检测,降低人体或环境抖动,提高脉象仪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该设备可以采用椅子或床的形式,例如按摩椅、治疗床等。下面以按摩椅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的结构,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中医脉象诊断设备的形状和构造并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该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包括:座椅101、前臂托102、脉象仪主体103和显示设备104。

其中,座椅101包括椅背1011、椅座1012和支撑结构1013,其中椅背和椅座均采用可调节的方式安装在支撑结构上,调节椅背的倾斜角度可以进行坐姿和躺姿随意切换,图1所示为坐姿的状态,图2所示为躺姿的状态;调节椅座的高度和倾斜角度以满足不同身高的需求。椅背1011和椅座1012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

为了提高座椅101的舒适度,座椅101还可以包括扶手,扶手设置在支撑结构、椅背或椅座上,位于座椅101的一侧或两侧。该扶手也可以采用可升降的方式设置,以进一步提高座椅的舒适度。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座椅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设置在椅座顶部的头枕,以及其他符合人体工学的结构;上述结构还可以采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形状,例如椅背为弧形。

前臂托102的结构如图3a和3b所示,前臂托102位于座椅一侧或两侧,可以固定在支撑结构上,也可以固定在椅背或椅座上,如果有扶手,也可固定在扶手上。前臂托102在降低人体抖动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该前臂托102用于支撑前臂,使用时前臂置于前臂托内部。前臂托内部优选采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形状,并且前臂托内部采用一定的弧度,以使前臂置于其上时能自然倾斜,例如倾斜45°角。

另外,前臂托内部与人体接触部分有柔软填充物201,可以从下面和侧面托住被测者的前臂,稳固住前臂。

前臂托整体可以为半包围或3/4包围结构,图3a和图3b示出其为3/4圆形结构的示意图,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该前臂托可以采用其他类似结构和形状。

脉象仪主体103固设在座椅上,例如固定在支撑结构、椅背或椅座上,也可固设在单独的支架上,与该设备的其他结构分开设置。

脉象仪主体103的一种实现结构如图4所示。图4中,脉象仪主体103包括主壳体301、传感器探头302、滑块303、步进电机304和采集控制电路。

采集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步进电机304对传感器探头302施加的压力大小,并采集传感器探头302测量到的数据。

滑块303和步进电机304位于主壳体301内部,滑块303可沿主壳体301内部设置的滑轨上下移动,该滑块的移动可手动操作,也可以通过采集控制电路对滑块的移动进行自动控制。

传感器探头302位于主壳体301外部,通过连接臂固定在滑块303上,随滑块303一起上下移动。

步进电机304根据采集控制电路的指令对传感器探头302进行压力控制以实现自动加减压。

需要指出的是,图4仅为功能组成示意图。脉象仪探头可以不限于1个,加压装置也不限于1个步进电机。

脉象仪主体103的另一种实现结构如图5所示。脉象仪主体103包括筒状主壳体401、气囊402、柔性阵列压力传感器403和采集控制电路。筒状主壳体401主要用作气囊402的外部支撑。气囊402位于筒状主壳体401内部四周,用于根据采集控制电路的指令对腕部加压。柔性阵列压力传感器403用于测量脉搏信号,采集控制电路对柔性阵列压力传感器403测量到的脉搏信号进行采集。柔性阵列压力传感器也可以使用单点、多点压力传感器替换。

需要指出的是,图5仅为功能组成示意图,用于举例说明气囊加压的脉象仪主体的结构组成。

显示设备104与脉象仪主体相连,用于显示诊断结果和人机交互控制。该显示设备也可以是一种可以联网的智能终端,如笔记本、手机、Pad或一体机电脑等。

使用时,被测者先坐于座椅中,手腕放在脉象仪探头正下方,然后调节椅背的倾斜角度成躺姿状态,保证被测者手腕与心脏在同一水平线上。步进电机或气囊加压,脉象仪探头或柔性阵列传感器测量脉搏信号,采集控制电路采集该测量到脉搏信号,处理后在显示设备上显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