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眶下壁骨折的支撑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9556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用于眶下壁骨折的支撑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眶下壁骨折的支撑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眶下壁骨折在颅面部外伤中极为常见,因其位置的特殊性,临床上尚没有完全一致的外科治疗手段。

目前,用于治疗眶下壁骨折的手术入路最常采用下睑缘、睑板下和经结膜切口,这些经眼部的操作增大了手术复杂程度和眼部感染的几率,尤其经下睑缘切口术后睑外翻的发生率高,术后易留下疤痕。

临床上也有采用水囊扩张治疗眶下壁骨折的手术方案,但水囊的着力点较难把握,支撑力不稳定,手术疗效存在争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产生面部疤痕的前提下,安全且高效的完成眶下壁骨折复位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眶下壁骨折的支撑固定装置,包括筒形的支撑件、柱形的固定件、旋转螺母和限位杆;

所述固定件的首端可滑动的插装在所述支撑件的筒腔内,所述固定件的尾端设置有至少2个支脚;

所述固定件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旋转螺母螺接于所述固定件,且所述旋转螺母位于所述支撑件的筒口与所述固定件的尾端之间;

所述支撑件的筒口和筒底之间设置有沿所述支撑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2个第一插孔,所述2个第一插孔相对于所述支撑件的轴心线对称排布;所述固定件的首端和尾端之间设置有沿所述固定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插孔,所述第二插孔沿所述固定件的直径方向贯穿所述固定件;所述限位杆插装于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且所述限位杆的两端位于所述支撑件的外部。

可选的,所述固定件的外壁或者所述支撑件的外壁设置有刻度值。

可选的,所述固定件的尾端设置有径向突出的外沿。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固定装置,取唇龈沟切口后,将装置置于上颌窦内,固定件的支脚支撑于上颌窦下壁,调整旋转螺母,驱使支撑件沿其轴向相对于固定件移动,支顶在眶下壁骨折处,藉此,本申请可以有效避免对眼部的有创操作,术后面部无疤痕,符合整形美容的要求,同时可以避开面部重要血管神经。以及在此基础上,本申请通过限位杆能够防止支撑件相对于固定件转动,避免支撑件的旋转动作导致的支顶错位问题,提高支顶位置的准确性;本申请的限位杆还能够进一步对支撑件起到防脱离的作用,也即防止旋转螺母调整过度导致的支撑件沿轴向脱离固定件的事故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支撑固定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调整高度之前的状态);

图2为本申请支撑固定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调整支撑件至一定高度的状态)

图3为本申请支撑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固定装置,主要适用于眶下壁骨折的支撑固定。

该支撑固定装置包括筒形的支撑件100、柱形的固定件200、旋转螺母300和限位杆400。

所述固定件200的首端可滑动的插装在所述支撑件100的筒腔内,所述固定件200的尾端设置有至少2个支脚230,基于不同的手术部位可以采用具有不同支脚数量及不同支脚形状的型号,例如为适用于在手术过程中与上颌窦下壁配合固定,优选设置为3个梯形的支脚,且3个支脚相对于固定件的轴心线对称排布。

所述固定件200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旋转螺母300螺接于所述固定件200,且所述旋转螺母300位于所述支撑件100的筒口与所述固定件200的尾端之间;调整旋转螺母300相对于所述固定件200转动,驱使所述支撑件100相对于所述固定件200沿所述固定件200的轴向移动,以实现该装置的高度调整;也即,所述支撑件100的筒腔内壁不需要设置螺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工成本。

在调整装置高度的过程中,为确保所述支撑件100不随所述旋转螺母300转动,在所述支撑件100和所述固定件200之间设置有限位杆400。具体而言:所述支撑件100的筒口和筒底之间设置有沿所述支撑件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2个第一插孔110,即所述第一插孔110沿所述支撑件的轴向的长度小于所述支撑件的轴向长度,所述2个第一插孔110相对于所述支撑件100的轴心线对称排布;所述固定件200的首端和尾端之间设置有沿所述固定件2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插孔210,即所述第二插孔沿所述固定件的轴向的长度小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向长度,所述第二插孔210沿所述固定件200的直径方向贯穿所述固定件200;所述限位杆400插装于所述第一插孔110和所述第二插孔210,且所述限位杆400的两端位于所述支撑件100的外部。藉此,在所述限位杆400与所述第一插孔110、第二插孔210的配合作用下,限定所述支撑件100相对于所述固定件200沿其轴向移动。

所述限位杆400还具有防止所述支撑件脱落的作用。调整所述旋转螺母过度时,所述限位杆限制在所述支撑件的筒口与所述固定件的首端之间,阻止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件进一步移动,进而防止其脱落。

所述限位杆400还具有指示装置高度的作用。所述固定件200的外壁或者所述支撑件100的外壁设置有刻度值,以便于通过限位杆400或者支撑件100的筒口对应的刻度显示装置高度,实现对于装置高度的精确调整,提高手术质量。例如可以设置为,所述第一插孔110设置有刻度值,所述限位杆400与所述固定件200相对固定,所述限位杆400可相对于所述支撑件100滑动,通过调整所述旋转螺母300驱使所述支撑件200移动,也即所述支撑件200相对于所述限位杆400移动,实时读取限位杆400指示的刻度即可对应获知装置的高度。

所述固定件200的尾端设置有径向突出的外沿220。防止所述固定件200的尾端插入所述支撑件100的筒腔内,以及便于手术中对于支脚230的固定操作。优选的,所述外沿220的直径大于所述支撑件100的筒腔直径。

该装置的具体使用方法:

取唇龈沟切口后,沿骨壁向上、外、内分离暴露上颌窦前壁,以磨钻磨开上颌窦前壁并适当扩大前壁开口。对上颌窦窦腔内及眶下壁的残余的骨壁和血块进行清除后,可在鼻内镜下观察到骨折具体位置、骨折程度、骨折面缺损的情况及眶内容物疝入情况。将陷入上颌窦内的眶内容物及骨片复位后,根据骨折面大小,选用适当规格的该装置,支撑件100的支撑平台(即图示朝上的端部)直径应宽于骨折面最小直径,根据术前CT及术中直视下的具体情况粗略调节该装置所需高度。将该装置置于上颌窦内,使支撑平台撑于眶下壁骨折处,固定件200的支脚230支于上颌窦下壁,此时该装置的轴心线应与上颌窦上下径基本平行,通过调整旋转螺母300微调该装置高度,以达到最适的支撑力度。也可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在支撑平台与骨折面之间加垫其他材料(如自体骨片、软骨片等)。复查CT,确认骨折复位成功且该装置位置稳定后可关闭唇龈沟切口。术后常规消炎治疗,1-3月后视具体情况由原切口进入取出该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