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2177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约束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约束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约束带。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医疗系统的进步与完善,医院会收治越来越多的躁动患者,为了保证患者安全及治疗的顺利进行,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的需要,往往需要使用各种约束用具将患者身体的某个或某几个部位进行固定。

其中,目前医院里使用的约束用具主要为约束带,现有的约束带主要包括:约束带本体和连接在约束带本体上的约束布条;具体地,约束带本体可以固定在病床上,约束布条可以捆绑在患者的肢体上,以使其肢体能够固定在约束带本体上。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发现,使用目前现有的约束带,当患者出现特殊情况时(例如约束带脱出,或言语不便的患者有需求需要呼叫护士),医护人员无法及时发现,从而容易导致医疗安全出现隐患,同时无法做到人性化服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约束带,以解决现有的约束带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无法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出现特殊情况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约束带,包括:约束带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约束带本体上的报警器;所述约束带本体固定在病床上,且所述约束带本体能够用于约束患者;所述报警器能够被触发以用于发出呼叫指示。

其中,所述约束带本体为中空结构,且所述约束带本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手部固定装置。

具体地,所述约束带本体上设置有所述报警器,当患者触发所述报警器时,所述报警器能够当场发出警报。

实际应用时,所述报警器为气囊报警器,所述气囊报警器包括:气囊以及设置在所述气囊出气口处的塑料薄片;当患者挤压所述气囊时,所述气囊变形以使所述气囊内部体积减小,所述气囊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出气口排出时能够使所述塑料薄片振动,并发出声响。

实际应用时,所述报警器为电子报警器,所述电子报警器包括:依次串联的电源、压力开关、以及有源蜂鸣器;当所述压力开关所承受的压力值到达设定值时,所述压力开关闭合,所述有源蜂鸣器与所述电源连通,所述有源蜂鸣器发声报警。

其中,所述电子报警器的所述电源、所述压力开关、以及所述有源蜂鸣器电连接设置在电路板上,且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约束带本体的所述中空结构内设置。

其中,所述电子报警器的所述电源和所述压力开关设置于所述约束带本体的所述中空结构内,所述有源蜂鸣器设置于所述约束带本体的外部。

实际应用时,所述报警器包括报警触发开关、以及与所述报警触发开关信号连接的远程报警响应器;所述报警触发开关设置在所述约束带本体上,所述远程报警响应器设置在医护人员办公室内;当患者触发所述报警触发开关时,所述远程报警响应器远程对应发出警报。

其中,所述约束带本体上设置有约束布条,所述约束布条能够缠绕在患者手腕部以及病床栏杆上,且所述约束布条能够与所述手部固定装置配合以约束患者的手部动作。

具体地,所述约束带本体以及所述约束布条均为透气材质;所述手部固定装置为高弹力绷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约束带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约束带中,包括:约束带本体、以及设置在约束带本体上的报警器;约束带本体固定在病床上,且约束带本体能够用于约束患者;报警器能够被触发以用于发出呼叫指示。由此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约束带,由于约束带本体上设置有报警器,因此当意识不清且需要保护性约束的病人出现躁动的症状或意识清醒但言语不便的患者有需求需要呼叫护士时,可以被动或主动地通过手部的大幅度动作或按压触发报警器,从而使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地发现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而避免医疗隐患地发生,同时做到人性化地服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约束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约束带中气囊报警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约束带中电子报警器的电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

001-约束带本体; 002-报警器;

003-手部固定装置; 004-气囊报警器;

005-气囊; 006-出气口;

007-塑料薄片; 008-电源;

009-压力开关; 010-有源蜂鸣器;

011-约束布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约束带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约束带,包括:约束带本体001、以及设置在约束带本体001上的报警器002;约束带本体001固定在病床上,且约束带本体001能够用于约束患者;报警器002能够被触发以用于发出呼叫指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约束带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约束带中,如图1所示,包括:约束带本体001、以及设置在约束带本体001上的报警器002;约束带本体001固定在病床上,且约束带本体001能够用于约束患者;报警器002能够被触发以用于发出呼叫指示。由此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约束带,由于约束带本体001上设置有报警器002,因此当意识不清且需要保护性约束的病人出现躁动的症状或意识清醒但言语不便的患者有需求需要呼叫护士时,可以被动或主动地通过手部的大幅度动作或按压触发报警器002,从而使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地发现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而避免医疗隐患地发生,同时做到人性化地服务。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了能够使患者更容易地触发报警器,可以在约束带本体001内设置不少于两个报警器002,当一个报警器002出现故障或所处位置不易被患者触发时,也可以保证约束带的报警功能不会停止,从而提高了约束带报警功能的可靠性。

此外,医护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对于意识不清且需要保护性约束的病人,当其出现躁动的症状时,手部会本能地进行大幅度地动作,从而能够被动地触发报警器002;

对于意识清醒但言语不便的患者,当其有需求需要呼叫护士时,能够通过按压或握紧手掌等手部动作,主动地触发报警器002。

其中,为了更方便地设置报警器002,将约束带本体001设计为中空结构,报警器002的部件可以方便地设置在约束带本体001内;此外,为了能更牢固地固定患者,约束带本体001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有手部固定装置003,实际使用时,患者的手指或手掌可以伸入手部固定装置003中,以使患者的手部更不容易与约束带本体001分离。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手部固定装置003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设置一个手部固定装置003可以整体固定患者的手部,从而不受患者手掌大小形状的限制;设置多个手部固定装置003可以分别固定患者的手指(例如,设置一个比大拇指略宽的手部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大拇指,再设置一个比四指并拢的宽度略宽的手部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其余四指),以使患者手部固定更牢固。

具体地,为了能及时有效地将患者的需求告知他人,如图1所示,约束带本体001上设置有报警器002,当患者触发报警器002时,报警器能够当场发出警报,及时通知在场的医护人员采取措施,或者能够告知其他在场人员,其他在场人员能及时替患者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约束带中气囊报警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实际应用时,为了节省报警器002的采购费用,提高报警器002的可靠性,如图2所示,报警器002可以设计为气囊报警器004。气囊报警器004可以包括:气囊005以及设置在气囊出气口006处的塑料薄片007;当患者挤压气囊005时,气囊005变形以使气囊005内部体积减小,气囊005内的空气通过出气口006排出时能够使塑料薄片007振动,并发出声响;气囊报警器004的制造成本较低,而且气囊报警器004采用纯机械结构,可靠性高。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了使气囊报警器004设置在约束带本体001内的固定位置,可以将气囊报警器004缝置在约束带本体001的中空结构内,从而能够使气囊报警器004固定在患者手掌中心位置或手指位置,更容易被患者触发。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约束带中电子报警器的电路示意图。

实际应用时,为了使报警器002报警音量更大,如图3所示,报警器002可以设置为电子报警器,电子报警器可以包括:依次串联的电源008、压力开关009、以及有源蜂鸣器010;当压力开关009所承受的压力值到达设定值时,压力开关009闭合,有源蜂鸣器010与电源008连通,有源蜂鸣器010发声报警。有源蜂鸣器010与气囊报警器004相比,报警音量更大,即使当报警器002报警时,医护人员正处于较远的位置,也能通过报警器002发出的报警声及时察觉到患者的异常情况。

其中,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压力开关009的设定值不宜过低,防止因患者手部小幅度动作触发报警器002,造成误报,耽误医护人员的时间,也容易造成医疗隐患。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了能够准确地分辨不同的患者,电子报警器中的有源蜂鸣器010可以用无源蜂鸣器代替,无源蜂鸣器可以根据接入的交流电频率的不同,发出不同频率的报警声,医护人员可以事先为不同的患者配置能发出各不相同报警声的约束带,在患者发生特殊情况时,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报警声的不同,准确地分辨需要救助的患者,更快速地进行响应。

其中,为了使电子报警器整体结构更紧凑,且不破坏约束带本体001的结构,电子报警器的电源008、压力开关009、以及有源蜂鸣器010可以电连接设置在电路板上,且电路板位于约束带本体001的中空结构内设置,从而电子报警器可作为一个整体,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线路折断等情况,提高了电子报警器的可靠性;同时,由于电子报警器整体设置在约束带本体001内,约束带本体001的外表面没有被破坏,因此在长时间使用后,约束带需要清洗时,可以防止约束带本体001的结构被损坏,从而延长约束带的使用寿命。

其中,为了扩大报警器002的影响范围,也可以将电子报警器的电源008和压力开关009设置于约束带本体001的中空结构内,同时将有源蜂鸣器010设置于约束带本体001的外部,有源蜂鸣器010发出的声音无须穿透约束带本体001,从而不会被约束带本体001削弱,因此报警器002的影响范围能够有效扩大。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无论电子报警器采用整体结构或分散结构,电子报警器控制电路中的压力开关009都应固定设置在患者手部中心位置或手指位置,从而使电子报警器更容易被患者触发。

实际应用时,为了使医护人员夜间在办公室值班时也能及时收到患者发出的警报,报警器也可以包括报警触发开关、以及与报警触发开关信号连接的远程报警响应器;具体地,报警触发开关可以设置在约束带本体001上,远程报警响应器可以设置在医护人员办公室内,从而当患者触发报警触发开关时,远程报警响应器能够远程对应发出警报,因此即使医护人员位于办公室内,也能及时响应患者的需求。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报警触发开关应当固定设置于约束带本体中空结构内,患者手部中心位置或手指位置处。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病房内设置一个或多个信号中继站,报警触发开关与远程报警响应器既可以有线信号连接也可以无线信号连接,有线信号连接适用于报警触发开关与远程报警响应器或信号中继站相距较远,或因医院内其他设备干扰导致无线信号传输受阻的情况,无线信号连接适用于报警触发开关与远程报警响应器信号连接通畅的情况。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了防止约束带本体001在实际应用中过度变形,可以在约束带本体001的中空结构内,填充一面积与约束带本体001内表面相同或略小于约束带本体001内表面的塑料板,塑料板可以固定约束带本体001的形状,从而防止约束带本体001因出现过度变形而导致不能触发报警器002的情况发生。

此外,在不影响塑料板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以在塑料板表面上制作通孔,在不影响电子报警器电路板结构强度与报警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在电子报警器电路板上制作卡扣,气囊报警器004、电子报警器、报警触发开关可以通过缝置或卡扣固定连接在塑料板的通孔上,从而使报警器002或报警触发开关位置固定更稳定。

其中,为了使患者手部固定更牢固,约束带本体001上可以设置有约束布条011,约束布条011能够缠绕在患者手腕部以及病床栏杆上,且约束布条011能够与手部固定装置003配合以约束患者的手部动作,从而使患者手部固定更牢固,减少患者因躁动而受伤的几率。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约束布条011应固定连接在约束带本体外表面上,且与手部固定装置003位于约束带外表面同一侧,并且保证在患者手部伸入手部固定装置003时,约束布条011位于患者手腕部,以更好地达到固定效果。

实际应用时,约束布条011可以缝置在约束带本体001上,且缝制过程中,约束布条011与约束带本体001固定连接的面积应与约束布条011与患者手腕重合面积相近,因此约束布条011与约束带本体001连接面积更大,连接更牢固。

具体地,为了提高患者受约束时的舒适度,约束带本体001以及约束布条011均为透气材质,从而防止出现患者因长时间受约束导致皮肤受损的情况;手部固定装置003应选用高弹力绷带,从而防止患者手部因长时间固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的情况发生,因而使用此种设置可以提高患者受约束时的舒适度,做到人性化服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