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洞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5939阅读:8463来源:国知局
手术洞巾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术洞巾,属于手术或诊断用器械或附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腔镜手术的普及,各种高端手术仪器的使用。传统固定方法是用布巾钳固定电刀、吸引器等的方法是用布巾钳固定,布巾钳固定的优点是固定牢靠,缺点:①需要夹透布类,破坏无菌屏障;②固定的时候容易夹到患者皮肤,造成损伤;③容易对电刀线造成破坏,导致电刀漏电等安全隐患,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电灼伤,同时对医护人员也存在安全隐患。而在高端仪器的使用,如超声刀、能量平台等,传统固定设备方法是要求洗手护士做一个台套固定于主刀医生旁边,术中便于医生操作。但缺点:增加了洗手护士的工作量,固定后容易将孔巾带动朝向重的一方面滑动。不能有效整合手术需求。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手术洞巾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快捷便利、可降低感染发生的手术洞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手术洞巾,由正面、背面以及位于正面中心处并贯穿正面、背面的手术洞口构成,所述的正面上,绕手术洞口外周边设置有加强片,加强片的上下端与正面连接处设置有锁扣,加强片的左右两侧与正面连接处设置有储物袋,所述的背面上,绕手术洞口外周边设置有胶合件。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储物袋包括袋体、紧固件和固定件,所述的袋体朝向手术洞口的一端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加强片上,并通过安装于紧固件两端的固定件在该端形成袋体的开口,远离手术洞口的一端则为自由端,用于承纳开口装入的物品。更优选的,所述的袋体两侧设置有封边,用于将袋体两侧与正面固定;所述的紧固件为铝条;所述的固定件呈U形固定在紧固件两端。

所述的锁扣包括保护贴、子母扣和热合端,保护贴连接于加强片与正面连接处,子母扣一端与保护贴活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热合端固定在正面上。

所述的胶合件绕手术洞口外周边设置,且胶面朝外,将手术洞口固定在手术区域。

所述的正面设置有折叠线,折叠线包括两个折叠线一、若干个折叠线二和两个折叠线三,两个折叠线一分别位于手术洞口上下两侧,两个折叠线三位于正面上下两端的内侧,折叠线二位于折叠线一与折叠线三之间。更优选的,所述的折叠线二均匀分布于折叠线一和折叠线三之间,且临近折叠线三的折叠线二与折叠线三之间的距离与相邻折叠线二之间距离相同。所述两个折叠线一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折叠线二之间的距离,折叠线三与正面上边缘/下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折叠线二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背面上设置有标识卡。

所述的背面为PE流延膜。

所述的加强片为SM亲水无纺布。

所述的储物袋为SM无纺布袋。

所述的保护贴背面备胶。

加工过程中,在袋体正面贴紧固件,并用固定件U形固定,在袋体背面喷胶,贴袋体于正面上,喷胶贴加强片与正面,孔与孔正对居中(即袋体长的一部分在加强片与正面之间);贴子母扣和保护贴;在背面的手术洞口处贴胶合件(除胶朝外);储存时,可沿正面的折叠线将本申请手术洞巾自长度方向的两端向中间折叠,然后再沿其宽度方向对着,此时,背面朝外,手术洞口和胶合件处于外面,而正面以及加强片、储物袋和锁扣均收纳其中,可在背面上距边缘3-4cm处得适当的位置添加标识卡,标示指向。

其中,本申请在手术洞口的上下两侧各设置两个锁扣,该锁扣结构中,子母扣一端通过热合端固定,另一端为活动端,通过与保护贴的配合,实现固定或松开:子母扣与保护贴松开,吸管、电刀以及各种线放入热合端与保护贴之间,并将子母扣扣合在保护贴上,子母扣与保护贴固定,即实现吸管、电刀以及各种线的固定,子母扣拉起,子母扣与保护贴松开,即可取出吸管、电刀以及各种线。

手术洞口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两个储物袋,该储物袋结构中,袋体为主要容置结构,其设置有开口的一端通过紧固件和固定件固定,另一端为封闭端,可设置为自由端,也可固定在正面上。由于高端仪器的使用,如超声刀、能量平台等,传统固定设备方法是要求洗手护士做一个台套固定于主刀医生旁边,便于医生操作。而本申请储物袋的设计一方面方便医生操作,另一方面也避免在手术台上自己增加台套去使用,从而方便医生操作。

背面上,手术洞口的四周有胶合件可以固定住,防止铺好的手术洞巾在手术台上来回滑动,同时像布类孔巾一样设计,上下都有锁扣,左右有储物袋,在手术中可以放超声刀,腔镜的抓钳等,方便医生操作,以前做都是用台套做。本申请中,锁扣和储物袋均呈对称设置在加强片的周边,而加强片则固定在手术洞口外周边上,固定后不会出现手术洞巾朝向重的一面滑动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加强片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中储物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其中标号:1. 正面;2. 背面;3. 手术洞口;4. 加强片;5. 储物袋;5a. 储物袋一;5b. 储物袋二;5c. 储物袋三;5d. 储物袋四;51. 袋体;52. 紧固件;53. 固定件;54. 封边;6. 锁扣;6a. 锁扣一;6b. 锁扣二;6c. 锁扣三;6d. 锁扣四;61. 保护贴;62. 子母扣;63. 热合端;7. 胶合件;8. 折叠线;81. 折叠线一;82. 折叠线二;83. 折叠线三;9. 标识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手术洞巾,结合图1和图2,由正面1、背面2以及位于正面1中心处并贯穿正面1、背面2的手术洞口3构成,其中,正面1上,绕手术洞口3外周边设置有加强片4,加强片4的上下端与正面1连接处设置有锁扣6,加强片4的左右两侧与正面1连接处设置有储物袋5,背面2上,绕手术洞口3外周边设置有胶合件7,胶合件7绕手术洞口3外周边设置,且胶面朝外,将手术洞口3固定在手术区域。本实施例中,背面2为PE流延膜,加强片3为SM亲水无纺布,储物袋5为SM无纺布袋。

结合图3,手术洞口3位于正面1和加强片4的正中心处,储物袋5设置有四个,且左右两侧各有两个,储物袋一5a、储物袋二5b与储物袋三5c、储物袋四5d对称设置在手术洞口3的两侧,锁扣一6a、锁扣二6b与锁扣三6c、锁扣四6d对称设置在手术洞口3的两侧。

结合图4,储物袋5包括袋体51、紧固件52和固定件53,袋体51朝向手术洞口3的一端通过紧固件52安装在加强片4上,并通过安装于紧固件52两端的固定件53在该端形成袋体51的开口,远离手术洞口3的一端则为自由端,用于承纳开口装入的物品;紧固件52为铝条,固定件53呈U形固定在紧固件52两端。

结合图5,锁扣6包括保护贴61、子母扣62和热合端63,保护贴61连接于加强片4与正面1连接处,子母扣62一端与保护贴61活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热合端63固定在正面上,保护贴61背面备胶。

正面1设置有折叠线8,折叠线8包括两个折叠线一81、若干个折叠线二82和两个折叠线三83,两个折叠线一81分别位于手术洞口3上下两侧,两者之间的距离L1为42cm;两个折叠线三83位于正面1上下两端的内侧,且折叠线三83与正面1的边缘之间距离L3为19cm;折叠线二82均匀分布于折叠线一81与折叠线三83之间,临近折叠线三83的折叠线二与折叠线三83之间的距离、相邻折叠线二82之间距离均为L1,即L2为20cm。

加工过程中,在袋体51上贴紧固件52,并用固定件53U形固定,在袋体51背后喷胶,贴袋体51于正面1上,喷胶贴加强片4与正面1,孔与孔正对居中(即袋体51长的一部分在加强片4与正面1之间);贴子母扣62和保护贴61;在背面2的手术洞口3处贴胶合件7(除胶朝外);储存时,可沿图1中折叠线8,沿箭头方向将手术洞巾自长度方向的两端向中间折叠,然后再沿其宽度方向对着,此时,结合图6,背面2朝外,手术洞口3和胶合件7处于外面,而正面1以及加强片4、储物袋5和锁扣6均收纳其中,可在背面2上距边缘3-4cm处添加标识卡9,标示指向。

其中,本申请在手术洞口3的上下两侧各设置两个锁扣6,该锁扣6结构中,子母扣62一端通过热合端63固定,另一端为活动端,通过与保护贴61的配合,实现固定或松开:子母扣62与保护贴61松开,吸管、电刀以及各种线放入热合端63与保护贴61之间,并将子母扣62扣合在保护贴61上,子母扣62与保护贴61固定,即实现吸管、电刀以及各种线的固定,子母扣62拉起,子母扣62与保护贴61松开,即可取出吸管、电刀以及各种线。

手术洞口3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两个储物袋5,该储物袋5结构中,袋体51为主要容置结构,其设置有开口的一端通过紧固件52和固定件53固定,另一端为封闭端,可设置为自由端,由于高端仪器的使用,如超声刀、能量平台等,传统固定设备方法是要求洗手护士做一个台套固定于主刀医生旁边,便于医生操作。而本实施例储物袋5的设计一方面方便医生操作,另一方面也避免在手术台上自己增加台套去使用,从而方便医生操作。

背面2上,手术洞口3的四周有胶合件7固定住,防止铺好的手术洞巾在手术台上来回滑动,同时像布类孔巾一样设计,上下都有锁扣6,左右有储物袋5,在手术中可以放超声刀,腔镜的抓钳等,方便医生操作,以前做都是用台套做。本实施例中,锁扣6和储物袋5均呈对称设置在加强片4与手术洞口3的周边,而加强片4则固定在手术洞口3外周边上,固定后不会出现手术洞巾朝向重的一面滑动的现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储物袋5包括袋体51、紧固件52、固定件53和封边54,袋体51朝向手术洞口3的一端通过紧固件52安装在加强片4上,并通过安装于紧固件52两端的固定件53在该端形成袋体51的开口,袋体51两侧设置有封边54,用于将袋体51两侧与正面1固定。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