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急性脑出血的定量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2275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急性脑出血的定量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急性脑出血的定量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脑出血通常划分为五个期:出血在24h以内为超急性期;2~7天为急性期;8~30天为亚急性期;1~2个月为慢性期;2个月~数年为残腔期。临床上对脑出血的诊断一直较为困难,常用的方法是CT扫描,但CT扫描一遍需要在24小时后才能发现,并且CT扫描具有放射性辐射,不能重复多次扫描。脑部电阻抗监护仪能进行脑出血的测量,但无法精确定位定量。在超急性期中,出血形成的血肿由新鲜血液构成,其氧合血红蛋白为非顺磁性物质,因此,在中、高场MRI成像中,T1及T2加权像上,血肿均为等信号,诊断上较为困难。但在超低场MRI中,血肿在T1加权像上显示为高信号图像,并具有特异性,能显示超急性期脑出血的出血病灶,可做出正确诊断。因此,在急性工作中超低场MRI对超急性期脑出血、脑挫伤,特别是较小的出血及桥脑、颅底病灶比CT显示更好。然而现在市面上有的超低场MRI系统主要是90年代初的早期MRI成像仪,且应用于全身系统,并不是颅脑出血专用系统,技术落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超低场MRI对超急性脑出血进行定量监测的设备,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急性脑出血的定量监测设备,包括病床和系统柜,所述病床的一端设有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所述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的两边分别设有梯度线圈和磁体;所述系统柜上设有显示屏,所述系统柜内设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核磁共振成像控制模块、脑出血定量测量模块、梯度功放和射频功放;所述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梯度线圈、磁体和显示屏均连接所述控制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梯度线圈和磁体共同位于可移动无磁支架上。

作为优选,所述系统柜上设有操作面板,所述操作面板连接所述控制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系统柜下端设有转轮。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控制模块中的核磁共振成像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梯度线圈和磁体形成超低场MRI,对病人的脑部进行检测扫描,得到病人的脑部图像,再通过脑出血定量测量模块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出出血位置和出血量的结果,整个过程中的数据实时显示在显示屏上,供医护人员观测。本实用新型利用超急性期形成的血肿特性,利用超低场MRI能快速、准确地对出血位置和出血量做出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为病人的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超低场MRI对超急性脑出血进行定量监测的设备,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种超急性脑出血的定量监测设备,包括病床1和系统柜2,病床1的一端设有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3,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3的两边分别设有梯度线圈4和磁体5;系统柜2上设有显示屏6,系统柜2内设有控制模块,系统柜2上设有操作面板7,系统柜2下端设有转轮8,控制模块包括核磁共振成像控制模块、脑出血定量测量模块、梯度功放和射频功放;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3、梯度线圈4、磁体5、显示屏6和操作面板7均连接控制模块。

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3、梯度线圈4和磁体5共同位于可移动无磁支架9上。

医护人员通过操作面板7控制核磁共振成像控制模块和脑出血定量测量模块工作。可移动无磁支架9和转轮8使得核磁共振设备和系统柜2均可移动,更加灵活,便于调节。病人躺在病床1上后,医护人员通过可移动无磁支架9移动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3,让病人脑部至于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3,再通过系统柜2控制核磁共振成像控制模块工作,对病人的脑部进行检测扫描,得到病人的脑部图像,再通过脑出血定量测量模块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出出血位置和出血量的结果,整个过程中的数据实时显示在显示屏6上,供医护人员观测。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