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械痛敏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体验与经历,包括感觉识辨、情绪动机和认知评价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目前认为,当疼痛加剧或机体受到炎症或各种损伤侵袭时,疼痛不再起到保护作用,逐渐发展为慢性病理性痛,不仅可以造成感觉功能障碍(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异常痛敏),还会通过上行传导通路影响到诸多高级脑功能,如:情感、认知、记忆等,从而导致许多与疼痛相关的认知障碍和精神疾病,比如:焦虑、抑郁、健忘、失眠、认知损害等。慢性痛是一种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或功能性脑疾病,病因复杂,机理不清,临床表现多样,治疗难度大。据流行病学统计,世界人口中慢性痛发病率已达30~35%,其中27%伴有失眠,49%伴有失能,60%伴有抑郁。慢性痛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共病(comorbidity)又称同病、合病、并存病。由1970年美国耶鲁大学Feinstein首次提出。1989年Campell精神病学词典的定义为:共病指同一个患者同时或在特定的时间内患有2种或2种以上不同的疾病,且每种疾病都达到了诊断标准,几种疾病之间不互为因果,各自有不同的独立的病理生理机制。慢性病理性疼痛中伴有抑郁,可称为疼痛共病。目前,慢性病理性痛与情感障碍的共病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感觉功能和生活质量,治疗策略和相关机制研究还非常有限,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前和临床的研究和探索。因此,疼痛共病问题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
慢性病理性痛是临床慢性疼痛中最常见并且最缺乏治疗手段的疾病,尤其神经病理性疼痛更是成为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神经病理性痛是由外周或中枢水平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和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其发病机制复杂,可累及多部位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神经损伤性疼痛、外周神经损伤、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中枢神经损伤(中风后疼痛、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疼痛和抑郁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抑郁人群的疼痛发生率和疼痛人群发生率均高于各自单发生率,疼痛和抑郁的共患率平均为50%~60%。其中,抑郁和焦虑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6%左右,但在慢性痛患者中有着更高的发病率约为35%。疼痛和抑郁常常共病,两者经常交叉重叠,共存时患者功能损害更大,生活质量更差。因此,治疗慢性病理性疼痛伴随抑郁的共病问题迫在眉睫。
慢性痛不仅影响着注意力,还影响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形成。大量的研究提供证实疼痛能够引起记忆缺失。在同时,一些文献也报道了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的动物模型可影响认知过程。行为学研究发现SNL和外周神经病理性痛模型(PSNL)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慢性病理性痛可导致许多与疼痛相关的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比如:焦虑、抑郁、健忘、失眠、认知损害等;而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上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自杀率逐年升高。目前对慢性疼痛和抑郁症均没有有效治疗方式,那么当两者共存时临床治疗更是难上加难。
疼痛是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常见的疼痛刺激形式包括冷、热、化学(福尔马林,醋酸)刺激、压力、激光、电、蜜蜂毒等。机械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疼痛之一,是指机体或组织器官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感受器被激活而产生的疼痛。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新的外科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以期获得最好的疗效,同时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术后疼痛仍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过去的研究显示,对于不同的患者,其术后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耐受度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而这些差异受到了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患者术前的疼痛敏感度被认为是判断术后疼痛状态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对于患者术后的疼痛治疗,临床一般采用比较被动的方式,即患者有诉求时给予一定镇痛治疗。尽管自控止痛装置(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device,PcAD),如止痛泵等在临床已应用多年,但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使用时的术前决策仍受到诸多限制。因此,若能够对患者术前的疼痛敏感性进行测试,预判其术后的疼痛状态,就可能会为临床术后疼痛的预防及制定干预决策提供帮助。
科研工作中需要对实验用大鼠或者患者进行有效的疼痛测试,目的是通过精准测量统计其疼痛阈值,以便为科研工作提供统一的实验基准。但是目前科研工作中缺乏简便易行的疼痛测试仪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的疼痛测试目前只能依靠量表和患者本身的主观判断,没有一种客观有效的评定方法和装置。因此设计出一种快速检测机械性疼痛的装置,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准确实用的目的,更好的为科研工作和临床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痛敏测量装置,能够快速检测机械性疼痛,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准确实用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机械痛敏测量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装有若干用于检测机械性疼痛的测量丝,壳体的前壁上开设有若干测量丝出孔,壳体内设有若干用于将测量丝从壳体内弹出的测量丝弹出机构,壳体内还设有用于将弹出的测量丝收回壳体内的回位板。
所述的测量丝弹出机构包括卡扣、滑槽、滑块和弹簧,滑槽的后端固定在壳体的后壁上,滑槽的前端开设有测量丝出口并指向测量丝出孔,滑块位于滑槽内,滑块与滑槽的后端通过弹簧相连,测量丝固定在滑块上,且滑块的顶部设有配合卡扣卡合的凸台或凹槽,壳体的后壁上开设有卡扣入孔,卡扣的前端从卡扣入孔伸入壳体内,且卡扣的前端设有用于卡合滑块的弯勾,卡扣的后端为拨动手柄,拨动手柄位于壳体外。
所述的壳体上沿测量丝的运动方向开设有条形孔,回位板与能够沿条形孔滑动的拨块相连,回位板上开设有若干能够使滑槽穿过但不能使滑块穿过的回位孔,且滑块位于回位板与壳体的后壁之间。
所述的滑块的高度大于回位孔的高度大于滑槽的高度。
所述的卡扣的拨动手柄上设有若干用于标识测量丝提供的触觉测试刺激力度的标签。
所述的测量丝为若干不同粗细、不同长短的尼龙纤维丝。
所述的测量丝提供的触觉测试刺激力的力度为0.01g~300g。
所述的测量丝设置15根,其提供的触觉测试刺激力的力度分别为1g、2.15g、2.8g、3.5g、4.5g、5.5g、7.8g、11g、15g、20g、25g、30g、40g、50g和60g。
所述的壳体上设有便于手持的手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在壳体内装有若干用于检测机械性疼痛的测量丝,壳体内设有若干用于将测量丝从壳体内弹出的测量丝弹出机构,壳体内还设有用于将弹出的测量丝收回壳体内的回位板。通过测量丝可以刺激触觉测试皮肤,能够快速检测机械性疼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主要用于评估皮肤的机械性疼痛测试,是一种非侵入式的实验器材,即一种无损伤的评估皮肤机械性疼痛度的工具,可以用于患者的疼痛测试,能够较精确的测试患者的疼痛阈值以及疼痛范围,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准确实用的效果,能够更好的为科研工作和临床治疗服务,例如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对患者术前的疼痛敏感性进行测试,预判其术后的疼痛状态,能够为临床术后疼痛的预防及制定干预决策提供帮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操作简单,精确,设备紧凑,使用者可以自动记录疼痛阈值,即使是非科研工作者,经过简单说明培训也可迅速掌握。本实用新型可以简便迅捷的对患者的表面疼痛及内在牵涉痛做一个较全方位的测试,评判患者的疼痛阈值和范围,为临床疼痛治疗选择药物和治疗方式提供准确的依据。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搭配凿孔金属工作台时可用于科研实验中啮齿类动物的疼痛阈值测量。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中,当卡扣扣合在滑块上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拨开卡扣后,滑块在弹簧的弹力下沿滑槽向前滑动,并带动测量丝和回位板一起向前运动,直至拨块滑动到条形孔的前端,此时回位板停止向前滑动并阻止滑块继续向前滑动,而滑块又受到弹簧的弹力作用,因此滑块保持静止状态,同时测量丝已经伸出测量丝出口和测量丝出孔外,可以进行触觉测试,测试过程中由于弹簧的弹力,测量丝不会缩回壳体内,测试结束后,用力向后拨动拨块,带动回位板挡住滑块向后滑动,再重新用卡扣卡合住滑块即可,当需要重新使用别的测量丝时重复上述操作即可。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可提供0.01g~300g的触觉测试刺激力,由测试丝的长度及粗细决定提供的触觉测试刺激力的大小,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定粗细及长度适当的测量丝,垂直地刺激触觉测试皮肤,并可通过调节纤维丝的伸出长度、更换不同粗细及长度的测量丝来调整刺激力的大小,可用于患者的疼痛测试,能够较精确测试患者的疼痛阈值以及疼痛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的左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的A-A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的B-B视图;
图5为疼痛边界示意图;
图6为不同疼痛程度的疼痛边界示意图;
其中:1为壳体,2为手柄,3为测量丝,4为测量丝出孔,5为拨块,6为条形孔,7为卡扣,8为卡扣入孔,9为滑槽,10为滑块,11为弹簧,12为测量丝出口,13为回位板,14为回位孔,15为标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包括带有手柄2的壳体1,壳体1内装有若干用于检测机械性疼痛的测量丝3,壳体1的前壁上开设有若干测量丝出孔4,壳体1内设有若干用于将测量丝3从壳体1内弹出的测量丝弹出机构,壳体1内还设有用于将弹出的测量丝3收回壳体1内的回位板13。测量丝弹出机构、测量丝3和测量丝出孔4均为一一对应关系。测量丝3为若干不同粗细、不同长短的尼龙纤维丝,代表不同的触觉测试刺激力度。测量丝3提供的触觉测试刺激力的力度为0.01g~300g。经过优选,本实用新型中测量丝3设置15根,其提供的触觉测试刺激力的力度分别为1g、2.15g、2.8g、3.5g、4.5g、5.5g、7.8g、11g、15g、20g、25g、30g、40g、50g和60g。
本实用新型中的测量丝弹出机构包括卡扣7、滑槽9、滑块10和弹簧11,滑槽9的后端固定在壳体1的后壁上,滑槽9的前端开设有测量丝出口12并指向测量丝出孔4,滑块10的下部位于滑槽9内,滑块10的上部露出滑槽9外,滑块10的下部与滑槽9的后端通过弹簧11相连,测量丝3固定在滑块10的下部并指向测量丝出口12,滑块10的顶部设有配合卡扣7卡合的凸台或凹槽,壳体1的后壁上开设有卡扣入孔8,卡扣7的前端从卡扣入孔8伸入壳体1内,且卡扣7的前端设有用于卡合滑块10的弯勾,卡扣7的后端为拨动手柄,拨动手柄位于壳体1外,每个拨动手柄上设有用于标识其对应的测量丝3提供的触觉测试刺激力度的标签15。
本实用新型中在壳体1上沿测量丝3的运动方向开设有条形孔6,回位板13与能够沿条形孔6滑动的拨块5相连,回位板13上开设有若干能够使滑槽9穿过但不能使滑块10穿过的回位孔14,且滑块10位于回位板13与壳体1后壁之间。具体的,滑块10的高度大于回位孔13的高度大于滑槽9的高度,回位孔14仅能套在滑槽9上滑动,但是滑块10的上部过高,会被回位孔14挡住,在向后拨动拨块5带动回位板13向后滑动时,回位板会带动滑块10一起向后滑动,直至滑块10被卡扣7重新卡住,使滑块归位。
在初始状态下,所有的滑块10均被卡扣7卡住,此时弹簧11均处于压缩状态,测量丝3均位于壳体1内,回位板13可位于任意位置。当需要使用某一根测量丝3时,拨动其对应的卡扣7的拨动手柄放开其对应的滑块10,滑块10在弹簧11的形变作用力下沿滑槽9向前滑动,带动测量丝3和回位板13一起向前运动,直至拨块5到达条形孔6的前端,回位板13停止向前滑动并阻止滑块10继续向前滑动,而滑块10又受到弹簧10的弹力作用,因此滑块10两边受力平衡而静止的维持在该位置上,此时测量丝3已经伸出测量丝出口12和测量丝出孔4外,可以进行触觉测试,测试过程中由于弹簧的弹力,测量丝3不会缩回壳体1内,测试结束后,用力向后拨动拨块5,带动回位板13挡着滑块10压缩弹簧11向后滑动,当拨块5到达条形孔6的末端时,重新拨动卡扣7的拨动手柄卡合住滑块10即可,当需要重新使用别的测量丝3时重复上述操作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为:
1.保持适宜室温,患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解开衣服,充分暴露病灶区域,患者放松肌肉,保持均匀呼吸。如需检查前胸,患者胸部前挺;如需检查背部,患者头向前略垂,躯干稍向前弯,两肩自然下垂置于膝上,以使背部平坦。
2.测试时,采用不同刺激强度的Von Frey纤维丝垂直刺激患者皮肤,从小力度开始,逐渐增大刺激强度。每次刺激持续3~5s左右,同一刺激点两次刺激时间的间隔应大于20s,不同的刺激点次-次间隔大于15s。刺激过程中若患者感到出现不适或疼痛反应则视为阳性反应。每个刺激强度应重复刺激10次,出现5次或5次以上视为阳性,而该刺激强度则被认为是患者的疼痛阈值。
3.测试疼痛区域的边界,测试应遵循一定顺序,由无痛区域逐步向疼痛区域、从疼痛轻的区域向严重区域进行;总体遵循由病灶外侧向内、由病灶下方向上的方式进行。出现阳性时用记号笔标记,逐步画出疼痛边界,如图5所示。并可通过所用刺激强度的不同,逐步绘出患者不同刺激强度的疼痛区域边界,如图6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痛敏测量装置还可以搭配凿孔金属工作台,可用于科研实验中啮齿类动物的疼痛阈值测量。当啮齿类动物的爪受到一个机械触觉反应刺激,它们会缩回反射。该触觉测试可应用于大、小鼠的足底触觉反应状况。凿孔金属工作台上布置一张网筛,网筛上的筛孔是由激光切割而成,孔的尺寸为5×5毫米,孔与孔间的间距大约是1毫米,这对于受试动物来说一个舒服的环境,且有利于实验人员观察受试动物的爪。此外,网筛上涂有特殊的涂料,非常方便实验人员清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