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装置,尤其是一种采用臭氧灌注治疗的导管。
背景技术: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资料显示约有50%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受到前列腺炎的影响,其严重困扰着成年男性的身心健康。此病患者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8%~25%。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综合药物治疗、前列腺按摩、生物反馈、热疗等,但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来说常常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前列腺炎首要病因仍是炎症反应,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两类,目前认为非细菌性炎症占多数,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虽然细菌学检查不能证实有细菌存在但它确起源于细菌感染。因此,抗感染治疗对于两类都是非常必要的,臭氧本身是一个良好的杀菌剂,几乎可以杀灭所有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其作用机制是臭氧通过与体液反应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穿透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膜,破坏膜的保护作用,使细菌和病毒的脂质膜和蛋白质膜融合,导致细胞膜变硬易碎。还可穿透细胞膜打开细菌及病毒的细胞核,使DNA暴露,并将其破坏,另外还可通过它的强氧化作用断裂细胞膜来杀死细菌及病毒。抗炎效果对于前列腺局部的炎症反应,臭氧则通过刺激抗氧化物的过度表达以中和炎症反应中过量的活性氧(ROS),刺激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或免疫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刺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引起血管扩张,从而达到了促进炎症吸收作用。
现有的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参见CN201420524906.9,公开了一种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导管的前端依次设有前囊和后囊,前囊与后囊之间的导管形成治疗段。虽然对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的结构作出了很大的改进,但该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存在以下问题:
(1)单纯采用前囊和后囊两囊设计,导管与人体器官配合性差,很容易松脱,在治疗过程中易导致臭氧水泄露,所设计的产品需要对臭氧水实行有效封堵;
(2)一定浓度的臭氧在前囊和后囊之间不能形成循环流动,导致治疗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配合稳定、液体不易泄露的前列腺灌注导管。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包括半封闭导管,前囊、中囊、后囊、导气管、进液管、导尿管和排液管,所述前囊、中囊和后囊由前及后依次设置在所述导管上,在所述前囊、中囊和后囊上均设有并连通至导管出口的导气管,所述前囊与所述导管封闭端之间的导管形成前端,所述前囊与所述中囊之间的导管形成固定段,所述中囊与所述后囊之间的导管形成治疗段,所述前端设有导尿孔并延伸至所述导管出口,所述治疗段设有臭氧进液孔和排液孔,所述臭氧进液孔和所述排液孔通过进液管和排液管连通至导管出口。控制臭氧液压力与流速实现治疗前列腺疾病效果。
具体地,所述前囊、中囊和后囊均呈圆环状,经打气后膨胀对尿道实现封堵。
具体地,所述导管封闭一端呈半椭圆形。
具体地,所述前端的径向长度为20mm-25mm,所述固定段的径向长度为5mm-10mm,所述治疗段的径向长度为20mm-30mm。
具体地,所述导管、导尿管、进液管、排液管和导气管为硅胶软管。
具体地,所述导管开口端还连接有医用注射器的方形单向阀,用于分散排布并密封导气管、导尿管和排液管。
优选地,所述臭氧进液孔和排液孔的连线穿过导管中心轴。
具体地,所述导管中部设有一突起装置,所述进液管穿过所述突起装置。
具体地,所述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还包括医用注射器的单向阀,所述医用注射器的单向阀与所述导气管、进液管、导尿管和排液管开口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采用3囊6腔设计方式,相比于传统的2囊5腔设计方式,导管与人体器官配合性好,有利于对液体进行封堵;一定浓度的臭氧在前囊和后囊之间形成的治疗段,易形成循环流动,提升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男性前列腺结构部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包括半封闭导管,前囊1、中囊2、后囊4、导气管6、进液管5、导尿管7和排液管8,所述前囊1、中囊2和后囊4由前及后依次设置在所述导管上,在所述前囊1、中囊2和后囊4上均设有并连通至导管出口的导气管6,所述前囊1与所述导管封闭端之间的导管形成前端,所述前囊与所述中囊之间的导管形成固定段,所述中囊与所述后囊之间的导管形成治疗段,所述前端设有导尿孔9并延伸至所述导管出口,所述治疗段设有臭氧进液孔3和排液孔10,所述臭氧进液孔3和所述排液孔10通过进液管5和排液管8连通至导管出口。这样,一定浓度的臭氧溶液经由进液管5进入,通过臭氧进液孔3进入前列腺腺体,液体流动半周后经排液孔10排除,避免因过多的液体累积造成局部压力过大;使用时,气体通过导气管6进入前囊1、中囊2和后囊4,与人体膀胱和尿道器官的各个部位相接触,形成密封段,一方面阻止尿液顺沿导管排除,另一方面防止臭氧溶液进入膀胱。
进一步地,所述前囊1、中囊2和后囊4均呈圆环状。前列腺中尿管呈圆形,将前囊1、中囊2和后囊4均设计成圆状,并适当控制前囊1、中囊2和后囊4中的压力,有利于尽可能地密封尿道。
进一步地,所述封闭导管一端呈半椭圆形。导管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部件,相比于圆形和方形的封闭导管,椭圆形的封闭导管在插入过程中阻力更小。
进一步地,所述前端的径向长度为20mm-25mm,所述固定段的径向长度为5mm-10mm,所述治疗段的径向长度为20mm-30mm。前端、固定段以及治疗段的长度大小与患者患病的严重程度和年龄密切相关,在平衡治疗效果与制作成本时,统计得出前端的径向长度为20mm-25mm,固定段的径向长度为5mm-10mm并且治疗段的径向长度为20mm-30mm较为适宜。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导尿管9、进液管5、排液管8和导气管6为硅胶软管。硅胶软管具有臭氧惰性,透气性好,耐高低温,可在-60℃~250℃长期使用,有极好的耐高温(250-300℃)和耐低温(-40-60℃)性能,有良好的稳定性,耐高低温性、耐油性能和无毒无味等。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开口端还连接有医用注射器的方形单向阀,用于分散排布并密封导气管6、导尿管7和排液管8,导管开口端还连接有方形片状封片,可以有效防止导管内部与外界环境相接触,避免内部感染细菌。导尿管7和排液管8中含有大量的人体排泄物,将导气管6、导尿管7和排液管8分散排列能有效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优选地,所述臭氧进液孔3和排液孔10的连线穿过导管中心轴。臭氧溶液在人体停留的时间越长,治疗效果会越显著,进液孔3与和排液孔10对称设计,液体流经的路径最长,在同等条件下,治疗效果最优。
具体地,所述导管中部设有一突起装置,所述进液管穿过所述突起装置。在导管中部设置一突起装置,将进液管单独分开,有利于避免与其它溶液混合,产生污染,当注入人体时,能减少液体被污染的概率;突起装置呈半圆形,进液管从突起装置中部穿入,这样的密封结构最稳定。
具体地,所述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还包括医用注射器的单向阀,所述医用注射器的单向阀与所述导气管6、进液管5、导尿管7和排液管8开口端相连。
再如图1如图2所示,结合前列腺结构部分示意图,对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的结构进一步说明。人体泌尿生殖器、前列腺12、膀胱11以及导尿管7相连,并插入人体尿管13内,中囊2和后囊4与人体尿路13相配合,防止尿液的泄露以及治疗液与尿液的混合,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的主要作用部位为前列腺12,传统2囊5腔设计的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前囊放置于膀胱11开口处,后囊放置于前列腺12入口处,中间即为治疗段,显然,若不在前列腺12出口处设置中囊2,前列腺臭氧灌注导管很容易发生松动,并且尿液也容易与臭氧溶液发生混合,使得治疗效果大大减弱。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