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脱复位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2824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网脱复位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网脱患者术后专用的网脱复位床。



背景技术:

网脱是一种很常见的眼底病,又叫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是原发性即裂孔性网脱,一旦视网膜有撕裂孔,玻璃体腔内的水状液体就会经由撕裂孔进入视网膜与眼球后壁之间,导致视网膜从原来的位置脱落下来,发生脱离的视网膜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患者就会感觉视力减退或眼睛前有黑点、闪光、黑影或某个方位看不见。视网膜是眼球里面极薄的膜,它分为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两部分。正常情况下,两层紧密的贴和在一起,这样,视网膜才能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两层间有液体进入,或内层受到异常牵拉时,神经上皮层容易剥脱下来,就造成了视网膜脱离。对于网脱手术做了玻璃体切割的患者术后一般需要俯卧1个月左右,因为玻璃体切割之后注入硅油或者气体,玻璃体支撑视网膜的作用没有了,需要这两者新的介质来完成,考虑到气和油比水轻,所以必须俯卧位才能提供足够的支撑,所以在术后1个月是需要严格俯卧位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长期俯卧会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例如头颈部不能随意舒适的调整方位,多数术后的网脱患者还需要点滴,在俯卧时手部无法舒适的放置给点滴造成不便,而目前并没有网脱患者术后专用的俯卧床,因此研制一种网脱复位床减轻网脱术后患者的不适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网脱患者术后专用的网脱复位床,患者在俯卧时通过会转动的头垫可以改变头部的方位,减轻患者俯卧时的不适,同时方便患者在俯卧时点滴,床脚可以调节高度,更加任性化,且该床可以折叠,方便搬运和储藏。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网脱复位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的上段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有头垫,所述头垫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所述床体的底部设有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一轴套内套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一轴承座连接,所述第二轴套内套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第二轴承座连接;

所述头垫的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弹簧与第一通孔的内侧连接,所述头垫中部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床体底部设有床脚。

上述方案中,所述床体包括上段床体和下段床体;所述上段床体和下段床体通过合页铰接;

所述上段床体上端和下段床体下端的底部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与床脚销轴连接;所述上段床体下端和下段床体上端的底部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床脚的下端与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销轴连接;

还包括两条第一吊绳和一条第二吊绳;所述第一吊绳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依次与上段床体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处、下段床体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以及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吊绳的一端与所述上段床体和下段床体的连接处连接,另一端绕过下方的两条第一吊绳后与所述上段床体和下段床体的连接处连接。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可调节杆,所述可调节杆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所述可调节杆与床脚和第一连接杆通过螺栓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段床体内设有靠背垫;所述靠背垫的一端与所述下段床体通过合页铰接;

所述靠背垫的两侧通过升降调节拉杆与所述下段床体的内侧连接。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两块床脚固定板,所述脚固定板的两侧分别与床脚固定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段床体还包括手垫结构,所述手垫结构包括左手垫、右手垫、上手垫和多个圆杆;

所述圆杆分别与上段床体的左侧、右侧和顶端螺纹连接;所述左手垫、右手垫和上手垫分别放在所述上段床体左侧、右侧和顶端的圆杆上、且分别通过魔术贴与所述上段床体的左侧、右侧和顶端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床体、左手垫、右手垫和上手垫的上表面材质为防水皮质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床左手垫、右手垫和上手垫的内部填充海绵。

进一步的,所述上段床体内胸部俯卧位置还加入羽绒毛片,所述羽绒毛片位于海绵与防水皮质材料之间。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多个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卡槽和卡扣;所述卡槽设在上段床体的上端,所述卡扣设在下段床体下端相应的位置;所述卡扣可拆卸的插入卡槽内。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可转动的头垫使患者在俯卧时可以改变调整头部的方位,减轻头颈部的不适;通过左手垫、右手垫和上手垫组成的手垫结构方便患者在俯卧时点滴;通过可调节高度的床脚,更加任性化;通过靠背垫的设计,方便患者在短时间内的坐立休息;通过防水皮质的表面设计方便清洁;通过在上段床体内胸部俯卧位置还加入羽绒毛片,减轻患者长期俯卧造成的胸部不适;通过床体可折叠的设计,方便搬运和储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网脱复位床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网脱复位床靠背竖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网脱复位床背面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1、床体;2、上段床体;3、下段床体;4、第一通孔;5、头垫;6、第一轴套;7、第二轴套;8、第一轴承座;9、第二轴承座;10、第一转轴;11、第二转轴;12、弹簧;13、第二通孔;14、床脚;15、合页;16、第一连接件;17、第二连接件;18、第一连接杆;19、第二连接杆;20、第一吊绳;21、第二吊绳;22、可调节杆;23、第三通孔;24、靠背垫;25、升降调节拉杆;26、床脚固定板;27、脚垫;28、左手垫;29、右手垫;30、上手垫;31、圆杆;32、卡槽;33、卡扣;34、螺栓;35、手提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网脱复位床的一种实施方式,一种网脱复位床,包括床体1、头垫5、床脚14、靠背垫24和手垫结构。

所述床体1包括上段床体2和下段床体3;所述上段床体2和下段床体3通过合页15铰接,可折叠。所述床体1的上段床体2设有第一通孔4,所述第一通孔4内设有头垫5,所述头垫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一轴套6和第二轴套7,所述床体1的底部设有第一轴承座8和第二轴承座9,所述第一轴套6内套有第一转轴10,所述第一转轴10与第一轴承座8连接,所述第二轴套7内套有第二转轴11,所述第二转轴11与第二轴承座9连接;所述头垫5的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弹簧12与第一通孔4的内侧连接,所述弹簧12的外部包裹防水皮质,防止患者使用时碰到弹簧12,也更加美观。所述头垫5中部设有第二通孔13,用于放置脸部。所述头垫5的规格可根据不同人体定制,从大多数人脸部的大小考虑,优选的,宽度为15厘米,长度为16厘米。所述头垫5在使用时可以左右调整头部的方位,这样可以舒缓患者头颈部的肌肉,不至于在长时间俯卧时造成颈部的僵硬。

所述床体1底部设有四根床脚14和四根可调节杆22,所述可调节杆22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23;所述可调节杆22与床脚14通过螺栓34连接,通过调节可调节杆22与床脚14连接的第三通孔23的位置,可调节床体1的高度,更加任性化。

所述上段床体2上端和下段床体3下端的底部设有第一连接件16,所述第一连接件16分别与床脚14销轴连接;所述上段床体2下端和下段床体3上端的底部设有第二连接件17,所述可调节杆22和床脚14的下端与第一连接杆18的一端通过螺栓34连接,第一连接杆18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19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杆19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17销轴连接。还包括两条第一吊绳20和一条第二吊绳21;所述第一吊绳2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16连接,另一端依次与上段床体2的第一连接杆18和第二连接杆19连接处、下段床体3的第一连接杆18和第二连接杆19连接、以及第二连接件17连接;所述第二吊绳21的一端与所述上段床体2和下段床体3的连接处连接,另一端绕过下方的两条第一吊绳20后与所述上段床体2和下段床体3的连接处连接。这样的设计使的床脚14可实现折叠,同时在展开时,由于第一吊绳20和一条第二吊绳21对第一连接杆18和第二连接杆19的拉伸作用,使床脚14更加稳固。

所述下段床体3内设有靠背垫24;所述靠背垫24的一端与所述下段床体3通过合页15铰接;所述靠背垫24的两侧通过升降调节拉杆25与所述下段床体3的内侧连接。所述靠背垫24可实现0~75度的升降。所述靠背垫24方便患者短暂坐立休息时使用。

床头和床尾的两根所述床脚14之间分别通过床脚固定板26连接,具体为所述脚固定板26的两侧分别与床脚14固定连接,使相邻的两根床脚14更加稳固。

所述床脚14的末端还设有高密度橡胶脚垫27,防滑防磨,贴合地面,也起到保护底板的作用。

所述手垫结构设计在所述上段床体2上,包括左手垫28、右手垫29、上手垫30和多个圆杆31;所述圆杆31分别与上段床体2的左侧、右侧和顶端螺纹连接,可拆卸;所述左手垫28、右手垫29和上手垫30分别放在所述上段床体2左侧、右侧和顶端的圆杆31上、且分别通过魔术贴与所述上段床体2的左侧、右侧和顶端连接,使手垫结构在使用时和上段床体2固定,在不使用时可以很方便的拆卸下来。所述手垫结构是方便患者在俯卧同时需要点滴,可把收很方便舒适的放置在手垫结构上。

所述下段床体3的侧边还设有手提带35,方便折叠后提拉。

所述床体1、左手垫28、右手垫29和上手垫30的上表面材质为防水皮质材料,这样的材质舒适又方便擦洗清洁。

所述床体1、左手垫28、右手垫29和上手垫30的内部填充海绵。所述上段床体2内胸部俯卧位置还加入羽绒毛片,所述羽绒毛片位于海绵与防水皮质材料之间。减轻患者在长期俯卧时造成的胸部不适。

还包括多个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卡槽32和卡扣33;所述卡槽32设在上段床体2的上端,所述卡扣33设在下段床体3下端相应的位置;所述卡扣33可拆卸的插入卡槽32内。卡扣结构使上段床体2和下段床体3折叠时另一端也连接在一起。

所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