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膜根部离断缝合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1044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虹膜根部离断缝合针,适用于闭合式单针连续缝合虹膜根部离断。



背景技术:

虹膜根部离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外伤,多由眼部挫伤引起。其手术方法较多,有切开缝合法,如嵌顿法、角膜缘切口缝合法等;随着显微手术及微创观念的深入,前述手术方法渐被淘汰,目前,公认的手术方法是闭合式单针连续缝合法,即连续褥式缝合或改良的上鞋式缝合。常用1ml注射器针头(4.5或5号针头),其缺点有缝线易被针尖边缘切断,从而造成缝线滑脱,导致手术失败。中国专利CN201727639U公开一种“虹膜根部离断缝合针”,它在注射器的针头头部末端1mm处设置有一针孔,用于缝合线的穿过和固定,其缺点为针尖不锐利、穿线略有不便。中国专利CN105342750A公开一种“脉络膜、虹膜缝合器”,缝合针为实心圆杆状,其缺点为针尖不锐利,成本较高,结构稍显复杂,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穿线方便、不易割断缝线的虹膜根部离断缝合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虹膜根部离断缝合针,缝合针为注射器针头结构,包括针尖、针梗和针栓,针尖具有针孔端面,针梗侧壁在与针孔端面的连接部设置有穿线槽,穿线槽为圆弧形或椭圆弧形。

进一步的是:针孔端面与缝合针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5°~3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缝合针为注射器针头结构,可固定设置于普通注射器(或粘弹剂针筒)前端;实施时,手术线(10-0眼科不吸收缝线)由穿线槽穿入,然后从针栓穿出,穿线方便,而且穿线槽为圆弧形或椭圆弧形,边缘不锐利,不割断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采用一次性针头,能够保持锋利;自身重量较轻,操作方便;针体内穿有手术线,使用过程中无需做大的手术切口,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手术工作效率和治愈率;在前房内通过水平褥式缝合,使用该针可以在直视下很轻松地将根部离断的虹膜缝合在角巩膜缘的巩膜瓣下,愈合后更符合人体生理特征;能在创伤较小的情况下完成闭合式单针连续缝合虹膜根部离断,能充分满足各种虹膜损伤缝合的需要,重建虹膜解剖关系;利用角膜侧切口、人工晶体调位钩和粘弹剂等现有的白内障手术器械进行手术,简便易学,易于被广大眼科医师接受;具有安全、有效、实用的特点;具有制作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易于批量生产等优点,可作为一次性医疗用品广泛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针尖、2-针梗、3-针栓、4-穿线槽、11-针孔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缝合针为注射器针头结构,包括针尖1、针梗2和针栓3,针尖1具有针孔端面11,针梗2侧壁在与针孔端面11的连接部设置有穿线槽4,即穿线槽4设于针孔端面11靠近针梗2一侧的端部,穿线槽4为圆弧形或椭圆弧形,优选为圆弧形。为使得针尖锐利,针孔端面11与缝合针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25°~35°,优选为30°。

另外,制作时,缝合针规格应符合国际标准26G(或国内4.5#针头),即外径0.46mm,内径0.25mm;针尖1、针梗2及针栓3应在同一轴线上;针尖1应锋利圆润无倒刺,针梗2应光滑(包括内表面)。

本实施例中,针头总长为40mm,其中针尖+针梗的长度为20mm。

穿线槽1大小与缝线规格相匹配,缝线通常为10-0眼科不吸收缝线,本实施例中采用直径约为0.25mm的圆弧形穿线槽。

手术时,作虹膜根部离断范围相应的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暴露角巩膜缘,作相应范围角膜缘后1mm行板层巩膜切口,厚约1/3-1/2巩膜厚度。于虹膜离断中心对侧的角膜缘行透明角膜切口,注入粘弹剂保护眼内组织并分离虹膜离断缘并碾平虹膜。手持注射器针管,自透明角膜切口进虹膜离断缝合针,针行至虹膜离断缘末端0.5mm处并穿过离断虹膜,自角巩膜后板层巩膜切口处穿出,钳夹出缝线,针头退回前房,针尖达虹膜离断缘内,穿过虹膜离断缘后,再次自角巩膜后巩膜板层切口处穿出前房,如离断范围较小,则退出针头,打结即可修复虹膜离断。如离断范围较大,则在带线状态下,针头如上述方法进出前房多次,每次均穿过虹膜离断缘,直至离断根部全部缝合,在角巩膜与前房内形成“W”形走线,行改良上鞋式缝合,最后收紧缝合线使每针线张力均衡,线头尾打结后埋于巩膜板层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