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工具,更具体而言涉及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脊柱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脊柱微创手术逐渐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发展方向。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强化术、经皮椎弓根镙钉内固定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在脊柱疾患的应用越来越多,手术技术不断发展,使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在手术过程中,对微创手术位置的精准定位有利于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医护人员及患者受到的射线辐射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脊柱手术定位方法有:徒手髂嵴定位法、克氏针定位法以及金属网、金属框定位法等。其中,徒手髂嵴定位法简便快速,但准确率低。克氏针定位法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确定手术区域的方法,此方法需要多次透视,定位时间较长,医护人员及患者受到的射线辐射量大。金属网、金属框定位法可减少透视次数,降低医护人员及患者受到的射线辐射量。
但是,上述所有定位方法在对患者脊椎微创手术位置初次定位时一般只能获得正位透视图像,因透视角度和患者脊柱生理曲度的差异,单纯通过正位透视进行定位准确性低。如图1所示,从皮肤同一点进行透视,但是透视角度不同,就有可能定位到不同的脊椎部位。在图1中,箭头指示的方向为透视方向。例如,从透视方向A进行透视,定位的是第三节腰椎;从透视方向B进行透视,定位的是第四节腰椎;从透视方向C进行透视,定位的是第五节腰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不同的透视角度进行定位,定位的结果会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患者体型肥胖,定位的结果出现偏差的几率会更大。为获得较准确的体表定位,需要多次调整定位器位置并在术中增加侧位透视定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在术前初次定位时就能通过正侧位透视获得准确的脊柱节段和/或椎弓根穿刺方向,缩短术前定位时间,同时该定位器也能够应用于术中,减少透视次数,降低医护人员及患者受到的射线辐射量,提高手术准确性、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包括主定位杆和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其中,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与主定位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主定位杆的中间位置和/或主定位杆上靠近两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粘贴部件;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上靠近自由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粘贴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还包括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与主定位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主定位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圆环,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和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均通过圆环与主定位杆活动扣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上靠近自由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三粘贴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1-4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1-4个第二侧方定位链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主定位杆的长度为15-20cm,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的长度为10-15c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的长度为10-15cm。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包括主定位杆和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其中,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与主定位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主定位杆的中间位置和/或主定位杆上靠近两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粘贴部件;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上靠近自由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粘贴部件。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通过主定位杆结合侧方定位链条组,在术前初次定位时就能通过正侧位透视获得准确的脊柱节段和/或椎弓根穿刺方向,能缩短术前定位时间,同时该定位器也能够应用于术中,减少透视次数,降低医护人员及患者受到的射线辐射量,提高手术准确性、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现有技术中利用正位透视图像进行术前定位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的临床应用例子的示意图;
在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表示:
1-主定位杆,11-圆环,21-第一侧方定位链条,22-第二侧方定位链条,41-第一粘贴部件,42-第二粘贴部件,43-第三粘贴部件,210-侧方定位链条,420-粘贴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包括主定位杆1以及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如图2所示,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与主定位杆1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与主定位杆1之间的连接是活动连接,使得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能自由活动。这里的活动连接是指,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与主定位杆1的一端之间的连接不是固定连接,这两者之间的连接不会影响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可以自由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图2示出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1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21的情况。
另外,为了将图2的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固定在患者体表上,如图2所示,在主定位杆1和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上均设置有粘贴部件。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主定位杆1的中间位置可以设置有第一粘贴部件41,在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上靠近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自由端的位置可以设置有第二粘贴部件4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主定位杆1上靠近主定位杆1两端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有第一粘贴部件41(未示出)。
第一粘贴部件41和第二粘贴部件42能使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牢固地粘贴在患者体表上。在临床应用时,第一粘贴部件41和第二粘贴部件42除了可以粘贴在患者体表上之外,还可以粘贴在手术消毒盖单上,从而不会接触到细菌,有助于手术的实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粘贴部件41和第二粘贴部件42是可更换可消毒的。
图2中示出的是主定位杆1的一端设置有侧方定位链条组的情况。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器中,主定位杆1的两端均可以设置有侧方定位链条组。这将参照图3来描述。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包括主定位杆1、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以及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与主定位杆1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与主定位杆1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侧方定位链条。图3示出一个例子,在该例子中,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2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21,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2个第二侧方定位链条22。
另外,为了将图3的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固定在患者体表上,如图3所示,在主定位杆1、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以及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上均设置有粘贴部件。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主定位杆1的中间位置可以设置有第一粘贴部件41,在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上靠近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自由端的位置可以设置有第二粘贴部件42,在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上靠近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的自由端的位置可以设置有第三粘贴部件4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主定位杆1上靠近主定位杆1的两端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有第一粘贴部件41(未示出)。
第一粘贴部件41、第二粘贴部件42和第三粘贴部件43能使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牢固地粘贴在患者体表上。在临床应用时,第一粘贴部件41、第二粘贴部件42和第三粘贴部件43除了可以粘贴在患者体表上之外,还可以粘贴在手术消毒盖单上,从而不会接触到细菌,有助于手术的实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粘贴部件41、第二粘贴部件42和第三粘贴部件43是可更换可消毒的。
在实际临床引用中,根据拟手术位置的生理解剖特征和定位需要,可以选择在主定位杆的一端设置侧方定位链条组(例如,图2),或者选择在主定位杆的两端设置侧方定位链条组(例如,图3)。例如,有时患者需要多种微创手术或需要多处手术部位的定位时,在主定位杆的两端设置侧方定位链条组,能做到更加准确和方便省时的定位。
如上所述,图2示出的是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1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21,图3示出的是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2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21,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2个第二侧方定位链条22。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可以包括多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即可以在主定位杆的一端设置多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可以包括多个第二侧方定位链条,即可以在主定位杆的另一端设置多个第二侧方定位链条。在主定位杆的一端或两端设置多个侧方定位链条是为了减少透视次数,更加精确定位。换言之,设置多个侧方定位链条是为了尽可能在术前初次定位就能准确地定位出患者拟手术的脊柱节段和/或椎弓根穿刺方向,从而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术前定位时间,减少医生和患者所受的射线辐射量。例如,根据需要,有时患者需要做经皮椎弓根镙钉内固定术和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等两种以上的微创手术,那么在术前就既需要定位出椎弓根镙钉的穿刺方向,又要定位出椎间盘切除术的切口位置。这种情况就需要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多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和/或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多个第二侧方定位链条,以便做到多处定位并且定位准确。
例如,根据定位需要和手术的类型,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可以包括1-4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可以包括1-4个第二侧方定位链条。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需要时,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可以包括5个或更多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和/或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可以包括5个或更多个第二侧方定位链条。
如图2和图3描述的,在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中,主定位杆与侧方定位链条组之间的连接是活动连接。下面参照图4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中主定位杆与侧方定位链条组之间的活动连接。如前文所示,这里的活动连接是指,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与主定位杆不是固定连接,两者之间的连接不会影响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可以自由活动。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在图4中,在主定位杆1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和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为了便于说明,图4示出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1个第一侧方定位链条21,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包括1个第二侧方定位链条22。参见图4,主定位杆1的两端均设置有圆环11。如图4所示,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和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均通过圆环11与主定位杆1活动扣接。例如,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和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都可以设置成卡扣,扣接在圆环11上。这样,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和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的一端可以分别在圆环11上沿圆环圆周活动,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和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的另一端可以自由活动。利用扣接结构,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和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均设置成可从主定位杆上拆卸的结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侧方定位链条组的拆卸和更换非常方便快捷。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定位需要和手术的类型,主定位杆1两端的圆环11上可以分别活动扣接有1-4个侧方定位链条或者更多个侧方定位链条。
在实际应用中,主定位杆和侧方定位链条的长度可以根据患者体表的生理解剖特征和/或手术需要来确定。例如,可以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来确定。例如,给儿童用时,主定位杆和侧方定位链条的长度可以设置得较短,而在给大人用时,主定位杆和侧方定位链条的长度可以设置得较长些。例如,主定位杆1的长度可以为15-20cm,第一侧方定位链条21的长度可以为10-15cm,第二侧方定位链条22的长度可以为10-15cm。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的临床应用。患者进入手术室麻醉完成后俯卧于手术床上,根据患者术前的脊柱正侧位X光片和患者的体表解剖标志将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器放置在患者拟手术切口部位(大致腰椎椎体投影部位)。首先放置主定位杆,然后摆放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和/或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根据患者脊柱的生理曲度,选择最接近的位置进行摆放,用粘贴部件将主定位杆、第一侧方定位链条组和/或第二侧方定位链条组固定在患者体表上。然后,进行正侧位透视。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主定位杆、侧方定位链条和粘贴部件的材料都是可透视的,可以获得它们的正侧位透视图像。因此,固定好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器后获得的正侧位透视图像是患者拟手术部位的正侧位透视图像之上叠加了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的正侧位透视图像。由此,通过观察正侧位透视图像中患者拟手术部位与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可以对患者拟手术部位进行准确地定位。定位准确后在患者体表用记号笔进行标记。
图5是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的临床应用例子的示意图。图5是说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来进行经皮椎弓根镙钉内固定术的例子。在图5的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器中,为了更加准确地定位,为了减少透射次数,在主定位杆(未示出)的一端采用了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即与定位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的侧方定位组包括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
参照图5,当拟穿刺患者的某一节腰椎或胸椎时,根据术前脊柱正侧位X光片和患者的体表解剖标志来初步估计某一节腰椎或胸椎的三个穿刺方向,然后在这三个估计的穿刺方向上放置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的延伸方向标记三个估计的穿刺方向,并利用粘贴部件420将这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固定好。然后对固定好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器的患者部位拍摄正侧位透视图像。最后根据这时的正侧位透视图像来从上述三个穿刺方向中选择一个最佳的穿刺方向,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以准确地定位出某一节腰椎或胸椎的穿刺方向。
下面参照图5举例说明如何定位第五节腰椎、第二节腰椎或第三节腰椎以及第十二节胸椎的椎弓根螺钉穿刺方向。
如图5所示,当拟穿刺第五节腰椎时,首先在初步估计的三个可能的穿刺方向D到E方向、D到F方向以及D到G方向上放置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并利用粘贴部件420将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固定好,然后根据拍摄的正侧位透视图像,选择穿刺方向D到E方向,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基于穿刺方向D到E方向来准确定位出第五节腰椎的穿刺方向。
如图5所示,当拟穿刺第二节腰椎或第三节腰椎时,首先在初步估计的三个可能的穿刺方向D到E方向、D到F方向以及D到G方向上放置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并利用粘贴部件420将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固定好,然后根据拍摄的正侧位透视图像,选择穿刺方向D到F方向,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基于穿刺方向D到F方向来准确定位出第二节腰椎或第三节腰椎的穿刺方向。
如图5所示,当拟穿刺第十二节胸椎时,首先在初步估计的三个可能的穿刺方向D到E方向、D到F方向以及D到G方向上放置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并利用粘贴部件420将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固定好,然后根据拍摄的正侧位透视图像,选择穿刺方向D到G方向,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基于穿刺方向D到G方向来准确定位出第十二节胸椎的穿刺方向。
图5仅仅示出的是例子,在该例子中,在主定位杆(未示出)的一端采用了3个侧方定位链条210。可以理解,根据需要,在主定位杆的一端或两端可以采用更多个侧方定位链条来标记更多个可能的穿刺方向。
因此,从图5可以看出,当需要对患者某个或某些脊柱椎体进行后路椎弓根穿刺时,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器利用多个侧方定位链条,往往只需进行一次正侧位透视就能准确地定位出患者的穿刺方向,无需进行多次透视,缩短了术前定位时间,降低了医护人员及患者所受的射线辐射量。
如上所述,在手术前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器来对患者拟手术部位进行定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手术中也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器来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定位。总而言之,在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后路手术体表定位器中,主定位杆与适当数量的侧方定位链条相配合,在术前初次定位时就能通过正侧位透视获得准确的脊柱节段和/或椎弓根穿刺方向,减少了透视次数,缩短了术前定位时间,同时该定位器也能够应用于术中,减少透视次数,降低医护人员及患者受到的射线辐射量,提高手术准确性、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