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下肢烧伤患者床旁清创换药装置。
背景技术:
双下肢占人体体表面积的41%,是人体体表面积最大的部位,也是火灾、爆炸等引起的大面积烧伤患者最常累及的部位。由于创面疼痛、站立后血液回流不畅等原因易引起创面出血和愈合延迟,双下肢烧伤后需要卧床,尽量避免下床活动。因此,包括烧伤清创、换药、检查等在内的所有医疗操作尽量在床旁进行。而清创和换药是烧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术的成败和伤口愈合的质量。
由于烧伤创面的特殊性,烧伤清创和换药时需要使用大量的温生理盐水、消毒液、液体敷料等医用液体。为避免废液污染床单、环境,常用的做法是使用棉垫、一次性护理垫等吸水性材料支撑的垫子进行隔挡。尽管如此,当冲洗量稍大时,仍会有废液浸湿床单。并且浸满废液的护理垫或棉垫容易污染创面,使消毒工作前功尽弃。此外,棉垫、护理垫等垫子的使用成本较高、不能重复使用、不利于节能环保。并且,为避免患者用力时加剧创面水肿出血,下肢清创换药时通常需要家属或者助手将患者的下肢抬高,费力且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下肢烧伤患者床旁清创换药装置,该下肢烧伤患者床旁清创换药装置简单易用、调节方便、可以收集废液和支撑患者的双下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下肢烧伤患者床旁清创换药装置,包括由底壁、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围成的清创盘,所述底壁的上表面为中间高且左侧和右侧低的弧形结构,所述后侧壁上设有两个开口朝上的U形槽,所述U形槽用于支撑人体的大腿根部,所述左侧壁的下边缘处和所述右侧壁的下边缘处均设有向外延伸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用于排出所述清创盘内的液体;所述前侧壁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T形滑道,所述T形滑道上装配有两个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T形滑道内且能够沿所述T形滑道滑动的滑块、后端固定在所述滑块上且前端向前伸出于所述T形滑道的支撑块、固定在所述支撑块的前端部且向上延伸的导向筒、与所述导向筒滑动配合的滑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滑杆上端的支架,所述支架用于支撑人体的足踝部,所述支撑块上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装配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从前至后穿过所述支撑块和所述滑块,拧紧所述第一螺栓能够将所述滑块固定在所述T形滑道内,所述导向筒的上部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装配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穿过所述导向筒的侧壁。
进一步,所述后侧壁上设有由所述U形槽后端的边缘向后延伸的凸缘。
进一步,所述U形槽的底部设有向下凹陷的引流槽,所述引流槽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引流槽的前端贯穿所述后侧壁的前表面,所述引流槽的后端封闭。
进一步,所述引流槽的底面从后至前向下倾斜。
进一步,所述引流管的入口端与所述清创盘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引流管的出口端向下弯曲。
进一步,所述引流管的入口端安装有可拆卸的封堵件。
进一步,所述引流管上设有凸出于所述引流管的外壁的悬挂结构。
本实用新型简单易用、调节方便、可以收集废液和支撑患者的双下肢,特别是可以在床旁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3为支架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底壁;2—前侧壁;3—后侧壁;4—左侧壁;5—右侧壁;6—U形槽;7—引流槽;8—引流管;9—悬挂结构;10—封堵件;11—T形滑道;12—滑块;13—支撑块;14—第一螺栓;15—导向筒;16—滑杆;17—支架;18—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下肢烧伤患者床旁清创换药装置,包括由底壁1、前侧壁2、后侧壁3、左侧壁4和右侧壁5所围成的清创盘,底壁1的上表面为中间高且左侧和右侧低的弧形结构,后侧壁3上设有两个开口朝上的U形槽6,U形槽6用于支撑人体的大腿根部,左侧壁4的下边缘处和右侧壁5的下边缘处均设有向外延伸的引流管8,引流管8用于排出清创盘内的液体;前侧壁2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T形滑道11,T形滑道11上装配有两个支架组件;支架组件包括设置在T形滑道11内且能够沿T形滑道11滑动的滑块12、后端固定在滑块12上且前端向前伸出于T形滑道11的支撑块13、固定在支撑块13的前端部且向上延伸的导向筒15、与导向筒15滑动配合的滑杆16以及设置在滑杆16上端的支架17,支架17用于支撑人体的足踝部,支撑块13上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装配有第一螺栓14,第一螺栓14从前至后穿过支撑块13和滑块12,拧紧第一螺栓14能够将滑块12固定在T形滑道11内,导向筒15的上部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装配有第二螺栓18,第二螺栓18穿过导向筒15的侧壁。
作为一种优选,清创盘的长度为120cm,宽度为60cm,高度为20cm;U形槽6的开口直径为20cm,两个U形槽6的间距为5cm;支架17为U形结构,其开口直径为20cm。
作为一种优选,清创盘由不锈钢制成,方便清洁且不易生锈。
作为一种优选,后侧壁3上设有由U形槽6后端的边缘向后延伸的凸缘,以提升下肢放置的舒适度,在实际配置时凸缘的延伸长度为3-5cm。
进一步,U形槽6的底部设有向下凹陷的引流槽7,引流槽7沿前后方向延伸,引流槽7的前端贯穿后侧壁3的前表面,引流槽7的后端封闭。引流槽7用于将U形槽6内的液体排入清创盘内。进一步,引流槽7的底面从后至前向下倾斜,以提升引流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引流管8的入口端与清创盘的内部相连通,引流管8的出口端向下弯曲,以方便将清创盘内的液体排出。进一步,引流管8的入口端安装有可拆卸的封堵件10,封堵件10上还可以设有方便拉出封堵件10的拉绳;进一步,引流管8上设有凸出于引流管8的外壁的悬挂结构9。悬挂结构9用于固定引流袋,方便收集引流管8的出口端排出的液体,悬挂结构9可以设置成挂钩或者挂环,引流袋可选用普通医用垃圾袋。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拧松第一螺栓14便可调节支架组件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拧紧第一螺栓14便可固定支架组件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拧松第二螺栓18便可调节支架17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拧紧第二螺栓18便可固定支架17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两个U形槽6分别对患者的两个大腿根部形成支撑,两个支架17分别对患者的两个足踝部形成支撑;由于底壁1的上表面为中间高且左侧和右侧低的弧形结构,因此流入清创盘内的液体会顺着底壁1流动至底壁1的左侧和右侧,并通过引流管8进行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