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诊疗台。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市面上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诊疗台,包括医院急诊室用的可移动式诊疗台,该类诊疗台的底部安装有移动滚轮,以方便接送急诊病人。当病人所患之病使其不能起卧时,医务工作人员的一般作法是用可移动式诊疗台将卧在其上的病人推送至病床旁,再将病人搬运至病床上。上述搬运过程易使病人痛上加痛,搬运过程对病人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且有可能给病人造成二次受伤,对医务工作人员而言是一个操作须谨慎且比较麻烦的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床板纵向滑动的诊疗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诊疗台,包括床板和床体;床体包括底座、升降装置和床架;底座和床架水平设置;床板的下端面固定有一对纵向设置的导轨;导轨呈倒置的T字型;床架前后侧壁上开设有水平纵向的倒置的T字型导槽;所述导轨下端面开设有齿条安装槽;齿条固定在齿条安装槽内;齿条设置在纵向驱动装置上方;床板的导轨纵向前后滑动设置在床架的T字型导槽内;升降装置 设置在底座和床架之间;所述床架下端面左侧开设有方形槽;所述床架右侧开设有上下贯穿的安装方形孔;所述床架方形槽的前后侧壁上前后开设有对称的滑行槽;所述滑行槽的横截面呈侧卧的“凸”字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底板的上端面上;所述支架上端面固定有四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支架上端面的四个角;所述支架上端面中心位置固定有中心轴固定座;中心轴固定座纵向固定有中心轴;中心轴前后两端固定在一堆支撑座上;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左升降装置和右升降装置;所述左升降装置和右升降装置结构左右对称;左升降装置包括左气缸、第一左连杆和第一右连杆;第一左连杆和第一右连杆长度相同;第一左连杆一端铰接在左气缸的活塞杆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滑行杆上;第一右连杆由一对前后对称的第一连杆组成;一对第一连杆均一端铰接在中心轴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滑行杆上;第一滑行杆前后两端枢接有一对第一滚轮;第一滚轮设置在床架的滑行槽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右升降装置包括右气缸、第二左连杆和第二右连杆;第二左连杆和第二右连杆长度相同;第二右连杆一端铰接在右气缸的活塞杆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滑行杆上;第二左连杆由一对前后对称的第二连杆组成;一对第二连杆均一端铰接在中心轴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滑行杆上;第二滑行杆前后两端枢接有一对第二滚轮;第二滚轮设置在床架的滑行槽内;
左气缸水平相左设置,左气缸的本体下端面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上端面上,左气缸的本体右端面固定在所述中心轴固定座的左端面上, 左气缸的活塞杆位于左侧前后限位块之间;右气缸水平相右设置,右气缸的本体下端面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上端面上,右气缸的本体左端面固定在所述中心轴固定座的右端面上,右气缸的活塞杆位于右侧前后限位块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床架上端面中心横向开设有转轴安装槽,转轴安装槽中间竖直设置有若干转轴支撑板;床架上端面中心开设有一对齿轮安装槽;齿轮安装槽与转轴安装槽连通;所述纵向驱动装置包括转轴、齿轮和手柄;所述转轴上固定有一对齿轮;转轴右端固定有手柄;所述转轴水平横向设置在转轴安装槽内并枢接在若干转轴支撑板;所述转轴的齿轮设置在齿轮安装槽内;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手柄呈“Z”字型。
所述底座的下端面上可枢接若干滚轮,以便于诊疗台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医务工作人员可将病人方便稳妥地转移至病床上,以减少病人痛苦,同时避免二次受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床架13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的A-A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的B-B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床体;11、底座;111、支架;1111、限位块;112、 底板;12、升降装置;121、左气缸;122、第一左连杆;123、第一右连杆;124、中心轴固定座;1241、支撑座;1242、中心轴;125、右气缸;126、第二右连杆;127、第二左连杆;128、第二滑行杆;129、第二滚轮;13、床架;130、转轴安装槽;131、齿轮安装槽;20、床板;21、导轨;210、齿条;22、齿轮;23、转轴;24、手柄;25、转轴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一种诊疗台,包括床板20和床体10;床体10包括底座11、升降装置12和床架13;底座11和床架13水平设置;床板20的下端面固定有一对纵向设置的导轨21;导轨21呈倒置的T字型;床架13前后侧壁上开设有水平纵向的倒置的T字型导槽;所述导轨21下端面开设有齿条安装槽;齿条210固定在齿条安装槽内;齿条210设置在纵向驱动装置上方;床板20的导轨21纵向前后滑动设置在床架13的T字型导槽内;升降装置12设置在底座11和床架13之间;所述床架13下端面左侧开设有方形槽;所述床架13右侧开设有上下贯穿的安装方形孔;所述床架13方形槽的前后侧壁上前后开设有对称的滑行槽;所述滑行槽的横截面呈侧卧的“凸”字型。
如图1、图2、图4所示,所述底座11包括底板112和支架111;所述支架111固定在底板112的上端面上;所述支架111上端面固定有四个限位块1111,所述限位块1111固定在所述支架111上端面的四个角;所述支架111上端面中心位置固定有中心轴固定座124;中 心轴固定座124纵向固定有中心轴1242;中心轴1242前后两端固定在一堆支撑座1241上;所述升降装置12包括左升降装置和右升降装置;所述左升降装置和右升降装置结构左右对称;左升降装置包括左气缸121、第一左连杆122和第一右连杆123;第一左连杆122和第一右连杆123长度相同;第一左连杆122一端铰接在左气缸121的活塞杆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滑行杆上;第一右连杆123由一对前后对称的第一连杆组成;一对第一连杆均一端铰接在中心轴1242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滑行杆上;第一滑行杆前后两端枢接有一对第一滚轮;第一滚轮设置在床架13的滑行槽内;
如图1、图2、图4所示,右升降装置包括右气缸125、第二左连杆127和第二右连杆126;第二左连杆127和第二右连杆126长度相同;第二右连杆126一端铰接在右气缸125的活塞杆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滑行杆128上;第二左连杆127由一对前后对称的第二连杆组成;一对第二连杆均一端铰接在中心轴1242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滑行杆128上;第二滑行杆128前后两端枢接有一对第二滚轮129;第二滚轮129设置在床架13的滑行槽内;
如图1、图2、图4所示,左气缸121水平相左设置,左气缸121的本体下端面固定在所述支架111的上端面上,左气缸121的本体右端面固定在所述中心轴固定座124的左端面上,左气缸121的活塞杆位于左侧前后限位块1111之间;右气缸125水平相右设置,右气缸125的本体下端面固定在所述支架111的上端面上,右气缸125的本体左端面固定在所述中心轴固定座124的右端面上,右气缸125的活 塞杆位于右侧前后限位块1111之间。
如图3、图5所示,床架13上端面中心横向开设有转轴安装槽130,转轴安装槽130中间竖直设置有若干转轴支撑板25;床架13上端面中心开设有一对齿轮安装槽131;齿轮安装槽131与转轴安装槽130连通;所述纵向驱动装置包括转轴23、齿轮22和手柄24;所述转轴23上固定有一对齿轮22;转轴23右端固定有手柄24;所述转轴23水平横向设置在转轴安装槽130内并枢接在若干转轴支撑板25;所述转轴23的齿轮22设置在齿轮安装槽131内;齿轮22与所述齿条210啮合。
如图1、图3、图5所示,手柄24呈“Z”字型。
所述底座11的下端面上可枢接若干滚轮(未画出),以便于诊疗台的移动。
具体操作如下:当需要时病床上下升降时,同步启动左气缸121和右气缸125,带动第一左连杆122和第二右连杆126底部移动,同时由于第一左连杆122和第一右连杆123长度相同,第二左连杆127和第二右连杆126长度相同,且第一左连杆122和第一右连杆123枢接在拥有第一滚轮的第一滑行杆,第二左连杆127和第二右连杆126枢接在拥有第二滚轮129的第二滑行杆128,第一左连杆122和第一右连杆123的夹角会变大或者变小,第二左连杆127和第二右连杆126的夹角会变大或者变小,这样床架13会下降或者上升。
如果后续患者需要从诊疗台上转移到病床时,通过升降装置使床板20的高度稍高于病床板的高度,然后旋转手柄24使齿轮22转动, 齿轮22通过齿条210使床板20水平向前或者向后滑动,将病人从床板上挪至病床板上,最后床板20复位,病人躺在病床板上。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