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骨科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6585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骨科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床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功能骨科床。



背景技术:

牵引技术是骨科临床中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牵引技术大多通过牵引架完成。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各个医院的病床不一致,一种规格的牵引架很难与多种病床配合,牵引架的使用受到限制;不仅如此,现有骨科临床中病人髋关节的牵引一般通过医护人员人力帮助病人牵引实现,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骨科床,其包括髋关节牵引装置,能够实现髋关节牵引的同时避免牵引架和床体的不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多功能骨科床,其包括床框、安装至床框内的床板、用于支撑床框和骨科牵引的牵引架以及安装至牵引架的髋关节牵引装置,牵引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髋关节牵引装置包括固定杆以及套设于固定杆的内部的第一滑杆,固定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滑杆通过第一牵引绳索连接至髋关节固定套。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多功能骨科床的髋关节牵引装置还包括套设于固定杆的内部的第二滑杆,第二滑杆通过第二牵引绳连接至髋关节固定套。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多功能骨科床的固定杆通过两个第一紧固件分别连接至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多功能骨科床的第一紧固件包括第一套管、第一螺栓以及第一手柄,第一套管分别套设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外并且第一套管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螺栓的一端与第一通孔配合并且第一螺栓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手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多功能骨科床的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分别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固定杆紧固。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多功能骨科床的第二紧固件包括第二套管、第二螺栓以及第二手柄,第二套管套设于固定杆外并且第二套管与第一套管连接,第二套管设置有第二通孔,固定杆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二螺栓的一端分别与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配合,第二螺栓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手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多功能骨科床还包括颈部牵引装置,颈部牵引装置包括滑动装置,滑动装置为设置在牵引架的定滑轮,定滑轮安装有与定滑轮配合的颈椎牵引带,颈椎牵引带的一端连接至牵引平衡装置并且另一端连接至颈套。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多功能骨科床的牵引架还包括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和顶部支架,顶部支架包括连杆以及设置在连杆之间的至少一个移动横杆,连杆分别连接第一支撑杆与第四支撑杆并且连杆还连接第二支撑杆与第三支撑杆。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多功能骨科床的顶部支架设置有手握装置,手握装置包括链条、链条挂钩以及拉手,链条与链条挂钩间隔设置,链条的一端连接至顶部支架,链条的另一端连接至拉手。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多功能骨科床的顶部支架设置有输液挂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多功能骨科床包括用于支撑床框和骨科牵引的牵引架,避免了牵引架与床框之间不匹配;多功能骨科床还包括髋关节牵引装置,髋关节牵引装置包括固定杆以及套设于固定杆的内部的第一滑杆,第一滑杆通过第一牵引绳索连接至髋关节固定套,将患者的髋关节牵引至第一滑杆,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方便医护人员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功能骨科床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功能骨科床的第一牵引绳索、第二牵引绳索以及髋关节牵引套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骨科床的颈椎牵引带、牵引平衡装置以及颈套的示意图。

图中:一种多功能骨科床100,床框200,床板300,牵引架400,第一支撑杆411,第二支撑杆412,第三支撑杆413,第四支撑杆414,顶部支架420,连杆421,移动横杆422,输液挂钩430,手握装置440,链条441,链条挂钩442,拉手443,髋关节牵引装置500,固定杆510,第一滑杆520,第二滑杆530,第一紧固件540,第一套管541,第一螺栓542,第一手柄543,第二紧固件550,第二套管551,第二手柄552,髋关节固定套560,第一牵引绳索570,第二牵引绳索580,牵引平衡装置610,颈椎牵引带620,定滑轮630,颈套640,第三紧固件6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功能骨科床100,其包括床框200、安装至床框200内的床板300、用于支撑床框200和骨科牵引的牵引架400以及设置在牵引架400上的髋关节牵引装置500。

床框200大致为矩形。牵引架400包括第一支撑杆411、第二支撑杆412、第三支撑杆413、第四支撑杆414和顶部支架420。第一支撑杆411、第二支撑杆412、第三支撑杆413以及第四支撑杆414分别安装于床框200的四个角上,实现对床框200的支撑作用。第一支撑杆411和第二支撑杆412分别安装于床尾部的两个角上,第三支撑杆413和第四支撑杆414分别安装于床头部的两个角上。

请参见图4,髋关节牵引装置500包括固定杆510、第一滑杆520、第二滑杆530、第一牵引绳索570以及第二牵引绳索580和髋关节固定套560。髋关节牵引装置500设置在第一支撑杆411和第二支撑杆412之间。固定杆510呈中空状,第一滑杆520和第二滑杆530分别自固定杆510的两端套设于固定杆510内部;第一滑杆520连接有第一牵引绳索570,第一牵引绳索570一端与第一滑杆520连接,另一端连接至髋关节固定套560;第二滑杆530连接有第二牵引绳索580,第二牵引绳索580一端与第二滑杆530连接,另一端连接至髋关节固定套560。

请继续参见图1和图2,固定杆510的两端通过两个第一紧固件540分别连接至第一支撑杆411和第二支撑杆412。两个第一紧固件540分别包括第一套管541、第一螺栓542以及第一手柄543,第一套管541分别套设于第一支撑杆411和第二支撑杆412外并且第一套管541设置有第一通孔(图未示),第一螺栓542的一端与第一通孔螺纹配合并且第一螺栓54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手柄543,第一手柄543呈半球形并且第一手柄543设置有增大摩擦力的纹路。

第一滑杆520和第二滑杆530分别通过第二紧固件550与固定杆510的两端紧固。第二紧固件550包括第二套管551、第二螺栓(图未示)以及第二手柄552,第二套管551套设于固定杆510外并且第二套管551与第一套管541相连,第二套管551设置有第二通孔(图未示),固定杆510设置有第三通孔(图未示),第二螺栓的一端分别与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螺纹配合,第二螺栓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手柄552。第二手柄552呈半球形并且第二手柄552设置有增大摩擦力的纹路。

牵引架400还包括顶部支架420。顶部支包括两个连杆421、至少一个移动横杆422、至少一个输液挂钩430以及至少一组手握装置440。两个连杆421分别将第一支撑杆411与第四支撑杆414以及第二支撑杆412与第三支撑杆413相连,移动横杆422设置在两个连杆421之间将两个连杆421相连,移动横杆422可在连杆421上移动,这种移动可以通过与第一紧固件540同样的结构和原理实现。输液挂钩430可以设置连杆421上,也可以设置在移动横杆422上。

请注意,第一支撑杆411,第二支撑杆412,第三支撑杆413和第四支撑杆414中任意一者的一部分用于支撑床框200并且另一部分用作牵引,例如第一支撑杆411的一部分用于支撑床框200,第一支撑杆411的一部分用作牵引,即第一支撑杆411的一部分用于支撑床框200并且第一支撑杆411的另一部分连接至固定杆510,将用于支撑床框200的部分以及用作牵引的部分一体成型,从而避免床框200和牵引架400的不匹配。

手握装置440包括链条441、链条441挂钩以及拉手443。链条441和链条挂钩442间隔设置,链条441的一端与顶部支架420连接,链条441的另一端设置有拉手443,拉手443呈三角形,手握部分设置有与手指相配的纹路,提高病人舒适度。该拉手443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供病人起身时借力,另一方面牵引病人的手臂,帮助病人轻松完成各种手臂运动。手握装置440可以设置在连杆421上,也可以设置在移动横杆422上。

应理解,输液挂钩430和手握装置440均可以活动设置在顶部支架420上,并且这种活动设置可通过与第一紧固件540相同的结构和原理实现。

请参见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骨科床还可以包括颈部牵引装置。颈部牵引装置包括牵引平衡装置610、颈椎牵引带620、滑动装置以及颈套640。颈椎牵引带620的一端连接牵引平衡装置610,颈椎牵引带620的另一端通过滑动装置连接至颈套640。

请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滑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牵引架400的至少一个定滑轮630。应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滑动装置可以包括其它类型的滑轮,并且滑轮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定滑轮630通过第三紧固件650设置在移动横杆422,第三紧固件650的结构和原理与第一紧固件540的结构和原理相同。

定滑轮630在不改变牵引力大小的情况下,可以对牵引力的方向进行调节。与前文的输液挂钩430和拉手443一样,定滑轮630可以设置在连杆421上,也可以设置在移动横杆422上。牵引平衡装置610即配重,如可选用砝码,可以根据病人的需要,增大或减小配重的重量,以调节颈椎牵引力的大小,提高病人的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骨科床的使用过程如下:

通过调节第一紧固件540可以调节固定杆510相对于床板300的高度:拧紧第一螺栓542时,固定杆510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杆411和第二支撑杆412;拧松第一螺栓542时,固定杆510两端可分别相对于第一支撑杆411和第二支撑杆412上下运动,以实现对固定杆510相对于床板300的高度的调节。

通过调节第二紧固件550可以调节髋关节牵引的方向:拧紧两个第二螺栓时,第一滑杆520和第二滑杆530紧固于固定杆510,拧松两个第二螺栓时,可将第一滑杆520和第二滑杆530相对于固定杆510内外抽动,从而调节第一滑杆520和第二滑杆530露出固定杆510部分的长度,使第一牵引绳索570和第二牵引绳索580分别在第一滑杆520和第二滑杆530上滑动,进而调节对病人髋关节牵引的方向;第一滑杆520与第一牵引绳索570、第二滑杆530与第二牵引绳索580可以单独使用,对病人的髋关节进行单侧牵引;第一滑杆520与第一牵引绳索570、第二滑杆530与第二牵引绳索580也可以配合使用,对病人的髋关节进行双侧牵引;双侧牵引时,第一牵引绳索570与第二牵引绳索580可以对病人的髋关节对称牵引,也可以非对称牵引,视病人病情而定。

需要对病人的髋关节进行牵引时,首先将髋关节固定套560套入病人的髋关节,分别将第一牵引绳索570和第二牵引绳索580一端连接至髋关节固定套560,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滑杆520和第二滑杆530相连;然后,拧松第一紧固件540,将固定杆510调节至合适的高度,拧紧将其固定,调节第二紧固件550,调节第一滑杆520和第二滑杆530的伸出固定杆510部分的长度,以调节牵引的角度,拧紧将其固定。正如上文所述,第一滑杆520与第一牵引绳索570、第二滑杆530与第二牵引绳索580可以单独使用,对病人的髋关节进行单侧牵引;也可以配合使用,对病人的髋关节进行双侧牵引;双侧牵引时,第一牵引绳索570与第二牵引绳索580可以对病人的髋关节对称牵引,也可以非对称牵引,视病人病情而定。在牵引过程中,可以根据病人的需要,随时调节牵引方向,充分满足不同病人的髋关节牵引需求。

需要对病人进行颈椎牵引时,将病人的颈椎固定至颈套640,随后调定节定滑轮630的位置以及牵引平衡装置610的重量以调节牵引力的方向和大小,对病人的颈椎进行牵引。在牵引过程中,也可以根据病人的需要,随时调节牵引力的大小和方向,充分满足不同病人的颈部牵引需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骨科床100包括床框200和牵引架400,牵引架400用于支撑床框200并且还用于骨科牵引,避免了床框200和牵引架400的不匹配;牵引架400设置有髋关节牵引装置500,该髋关节牵引装置500能对患者的髋关节进行牵引,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方便医护人员的操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