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6026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起身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起身器。



背景技术:

长期卧床的患者,如非双上肢手术的患者或者外耳再造手术的患者,术后需要下床活动或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时,均需要起床活动,依靠患者自身的力量起身或者需要他人的协助,会造成行动不便或者伤口裂开等问题。

现在患者起身,一般借助床旁的支架,患者依靠支架的辅助作用,完成起身;还有的是依靠电动床,通过控制电动床的升降,实现电动床上患者的起身。

依靠床旁的支架起身,也是依靠患者本身的力量,费力;依靠电动床起身,所需的患者的床是特定的电动床,成本高。从护理用具上考虑,帮助患者轻松省力的起身,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身器,以解决现有的起身措施成本高、费力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起身器,包括拉伸装置和手持端,所述手持端与拉伸装置连接,所述拉伸装置用于拉动所述手持端,使所述手持端靠近所述拉伸装置。

优选地,所述拉伸装置固定在床尾。

优选地,所述拉伸装置包括发条和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将所述发条和用于与所述手持端连接的连接绳连接,所述发条用于在由拧紧状态复位时,通过所述传动组件拉动所述手持端。

优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卷轴与第二卷轴,所述第一卷轴上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卷轴上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卷轴与第二卷轴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配合连接;所述发条安装在所述第二卷轴上,所述第二卷轴上安装有发条齿轮,所述发条齿轮与所述发条相连接;用于与所述手持端连接的连接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卷轴连接。

优选地,所述拉伸装置还包括卡紧装置,所述卡紧装置卡紧所述拉伸装置。

优选地,所述拉伸装置包括卷筒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卷筒转动,所述卷筒用于将与连接所述手持端的连接绳卷起。

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

优选地,所述病床的一侧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手持端固定于所述病床的一侧;拉伸装置包括配重件,所述配重件和用于与所述手持端连接的连接绳连接,所述配重件下落时拉动所述手持端。

优选地,所述手持端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手持端与所述固定部的脱离。

优选地,所述用于与所述手持端连接的连接绳的材质为尼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身器,包括拉伸装置和手持端,所述手持端与拉伸装置连接,所述拉伸装置用于拉动所述手持端,使手持端逐渐靠近所述拉伸装置。起身器的设计,解决了现有的起身措施的费力的问题,使得患者起身的过程更方便,无需人工帮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中第二卷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卡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提供的起身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提供的起身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拉伸装置; 11:第一卷轴; 12:第二卷轴;

13:连接绳; 14:外壳; 15:卷筒;

16:电机; 2:手持端; 3:挂钩;

4:配重件; 111:第一齿轮; 112:棘轮;

113:棘爪; 114:摆杆; 121:发条;

122:发条齿轮; 123: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端”、“下端”、“顶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中,起身器包括拉伸装置1和手持端2,手持端2与拉伸装置1连接,以用于拉动手持端2,使手持端2靠近拉伸装置1。

本实用新型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中第二卷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拉伸装置1包括发条121和传动组件,传动组件通过发条齿轮122及第一齿轮111、第二齿轮123将发条121和用于与手持端2连接的连接绳13连接,发条121用于在由拧紧状态复位时,通过传动组件拉动手持端2。

参阅图3,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卷轴11与第二卷轴12,第一卷轴11上安装有第一齿轮111,第二卷轴12上安装有第二齿轮123,第一卷轴11与第二卷轴12通过第一齿轮111与第二齿轮123的啮合配合连接;发条121安装于第二卷轴12上,有与发条121连接的发条齿轮122,通过发条齿轮122连接发条121与第二卷轴12,手持端2连接的连接绳13的另一端与第一卷轴11连接。

拉伸装置1包括卡紧装置,卡紧装置用于卡紧拉伸装置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起身器的卡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中,卡紧装置为棘轮结构,包括棘轮112、棘爪113及摆杆114。棘轮112安装于第一卷轴11上。

起身器的数量为2个,拉伸装置1安装在床尾,高度距离床垫的30~40厘米处,是患者起身之后的最佳高度,方便患者的起身;两起身器之间的距离间隔为10厘米,连接绳13放于患者卧床的体侧,床旁一侧有挂钩,用于固定住手持端2,使其处于备用状态,此时,发条121处于松开状态。非上肢手术的患者或耳再造手术的患者需要起身时,取下床旁挂钩处放置的手持端2,患者的一只手握紧手持端2拉动连接绳13,与拉伸装置1连接的连接绳13被拉动,发条121被拧紧,发条121由拧紧状态复位,使连接绳13与拉伸装置1的距离缩短;发条121被拧紧时,通过传动组件的传动使第一卷轴11旋转,第一卷轴11的旋转的速度足够大,棘爪113甩出,与棘轮112相互配合卡紧,连接绳13被卡紧在某个位置,此时,起身器可持续的提供拉力,使患者缓慢起身。另一个手臂再拉动另外一个手持端2,同样卡紧结构令连接绳13固定,两手臂交替进行,随着连接绳13不断的收紧,距离拉伸装置1的距离不断的缩短,患者就会随着这样的交替进行而起身。此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患者每拉动一下连接绳13,连接绳13便靠近拉伸装置1一部分,患者起身一点,断断续续的实现患者的完全起身。卧床时,采用同样的方法,放松连接绳13。

棘轮结构主要用于连接绳13的卡紧,及由于患者所拉连接绳13过长所造成的潜在的危险,对患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至于拉力过大而产生伤害。

拉伸装置1固定在床尾,通过挂钩3挂在床尾,固定住拉伸装置1,便于手持端2与拉伸装置1之间距离的缩短。需要说明的是,拉伸装置1固定在床尾,还可以采用支架式固定,类似于座位的形状,将拉伸装置1坐于床尾,也同样可以固定在床尾。还可以采用绳子捆绑的形式,固定拉伸装置1。

优选地,拉伸装置1的材质为不锈钢。拉伸装置1包括传动组件及发条121,用于卡紧及传递动力,且本实用新型中靠发条121的拧紧提供动力,需保证发条121的耐用性。发条121是用带料绕城平面蜗卷形的弹簧,可以在垂直于轴的平面内形成转动力矩,已储存能量。发条121的工作可靠,维护简单,防潮,防爆。不锈钢材质的发条121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不易断裂。还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如低碳钢等。低碳钢塑性和韧性较好,具有良好的焊接性。

优选地,用于与手持端2连接的连接绳13的材质为尼龙。尼龙材质的连接绳13拉力强度高,韧性好,有较高的抗拉强度,便于多次使用,不至于拉断;制作重量轻,易染色、易成型,方便制作;耐腐蚀,便于连接绳13的长期使用。可以选用其他的材料,如医用绷带,医用绷带质量轻硬度高,舒适安全,操作方便、灵活,便于使用,而且在病房里医用绷带随处可见,当连接绳13突然断裂或发生故障时,可以寻求家属或医护人员的帮助,找到医用绷带,便于起身器的再次使用。

手持端2可设置成患者喜欢的形状,如患者为年轻的女孩,可以将手持端2设置成小鸭子或小松鼠之类的玩具形状的样子,使患者易于克服其心理的障碍;如患者为年轻的男孩,可以将手持端2设置成汽车、变形金刚之类的玩具形状的样子,也可克服其起身的障碍,便于增加其起身的动力,使起身的次数增加,锻炼的次数增加,恢复的相对快些;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类型,设置成其他的的形状,只要便于患者的手的握持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手持端2内可设置有音乐盒等小物件,当患者手握持住手持端2时,通过接触某个按钮,音乐盒开始播放音乐,使患者在起身的过程中,不至于把精力全部集中在起身的过程中,可以缓解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克服心理的障碍,更好的完成起身。

还需要说明的是,手持端2可设置有控制灯泡的按钮。夜间,非上肢手术的患者需要起身时,患者通过接触手持端2的按钮便可打开小灯泡,照亮房间,使患者方便的起身,无需进行第二次的操作,一步到位,避免患者不必要的伤害。

需要说明的是,手持端2的材料为聚氯乙烯,患者起身时手握手持端2手感舒适。

还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拉伸装置1安装处的床尾处,安装有记录仪或摄像机,当患者起身时,相应的记录仪或摄像机也相应的打开,便于观察非上肢手术患者的起身状况,当发现异常状况时,医护人员便于及时赶到,防止危险状况的发生。还可以在拉伸装置1的手持端2处,安装上紧急报警信号灯,当患者产生异常状况或起身出现状况时,患者接触一下手持端2上的按钮,便可以触动报警信号灯,医护人员便可及时赶到,防止意外的发生。

实施例2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提供的起身器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拉伸装置1包括卷筒15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卷筒15转动,卷筒15用于将用于与连接所述手持端2的连接绳13卷起。驱动装置为电机16。

具体地,卷筒15的一端与电机16连接,用于与手持端2连接的连接绳13缠绕在卷筒15上。电机16带动卷筒15旋转。

起身器为2个,拉伸装置1安装在床尾,两起身器的之间的间隔为10厘米,高度距离床垫的30~40厘米处,是患者起身之后的最佳高度,方便患者的起身;连接绳13放于患者卧床的体侧,床旁一侧有挂钩,用于固定住手持端2,使其处于备用状态,此时,电机16处于为未工作状态。非上肢手术患者需要起身时,接触电机16的开关,使电机16工作,卷筒15旋转,使用于与手持端2连接的连接绳13距离拉伸装置1越来越近,连接绳13缠绕在卷筒15上,随着连接绳13的不断卷起,患者不断起身。电机16的转速需控制,保证患者起身的速度不至于过大,产生不能应对的后果。

起身器包括外壳14,将电机16及卷筒15及电机线安装于外壳14内,保证起身器在运作的过程中安全稳固,不至于发生漏电及触电的危险,保证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拉伸装置1的手持端2处,安装上紧急报警信号灯,当患者产生异常状况、起身出现状况时,患者接触一下手持端2上的按钮,便可以触动报警信号灯,医护人员便可及时赶到,防止意外的发生。

还需要说明的是,紧急信号灯可安装于拉伸装置1内部,当电机16发生漏电或其他状况时,可迅速识别,紧急信号灯紧急报警,使医护人员或家属迅速赶到,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

实施例3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提供的起身器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病床的一侧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用于将手持端2固定于病床的一侧;拉伸装置1为配重件4,配重件4和用于与手持端2连接的连接绳13连接,配重件4下落时拉动手持端2,使手持端2靠近床尾端,实现患者的起身。

具体地,起身器为2个,配重件4安装在床尾,两起身器的之间的间隔为10厘米,高度距离床垫的30~40厘米处,是患者起身之后的最佳高度,方便患者的起身;连接绳13放于患者卧床的体侧,床旁一侧有挂钩,用于固定住手持端2,使其处于备用状态,此时,配重件4处于静止状态。

优选地,手持端2有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手持端2与固定部的脱离。患者起身时力量较小,配重件4的下落速度大,会使起身瞬间的力量过大,给患者带来伤害。通过设置控制开关,控制手持端2与固定部的脱离。患者需要起身时,握住手持端2,接触一下控制开关,使手持端2与固定部脱离,之后患者完成起身动作,避免了起身瞬间伤害的可能性。所需配重件4的重量不宜过大,能抵消患者起身时的拉力即可。还可将配重件4的下落设计成遥控控制,控制配重件4的速度,使其速度较缓的匀速的向下移动,使患者的起身缓慢匀速。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连接手持端2与配重件4的连接绳13可安装在卷筒15上,使连接绳13均匀有序的靠近床尾,不至于因力的冲击而产生对患者不可弥补的伤害。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配重件4与拉伸装置1的连接绳13不宜过长,应确保配重件4到达地面时,患者刚好起身坐正,如配重件4与地面间的距离小于手持端2的起始位置与患者起身后的位置,会使患者刚好起身,避免了患者不必要的做功。因此,须确保配重件4到达地面时,患者刚好起身坐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身器,其包括拉伸装置1和手持端2,手持端2与拉伸装置1连接,以用于拉动手持端2,使手持端2靠近拉伸装置1,实现患者的起身。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