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囊肿抽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6724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耳道囊肿抽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耳道囊肿抽取装置。



背景技术:

囊肿是长在体内某一脏器、囊状的良性包块,其内容物的性质是液态的。在人体的不同器官中常常都会长有囊肿。耳朵作为人的听力器官,其具有常常的耳道,由于耳道中环境较为潮湿,具有耳垢等排泄物,容易造成体液排泄口的堵塞,也是囊肿多发位置。长在耳朵中的息肉严重时可能会音响患者的听觉,当囊肿位于长长的耳道时,不便于进行手术。因此在对耳朵中的囊肿进行剪切手术时,需要专门耳钳或者耳剪来进行手术,传统的耳钳、耳剪通常都是设计有长而尖的端部,可以方便的将头部插入到所述耳道中的囊肿位置,然后囊肿夹除,在具体使用时,由于耳道中空间狭小,传统的耳剪难以操作,力度难以控制,而且由于耳道内囊肿的位置经常会靠近鼓膜位置,在手术过程中,器械容易碰到鼓膜位置,造成鼓膜的破裂,手术具有较大风险。而且传统的耳道中囊肿手术,常采用剪除的方式,具有较大的创伤口,而且在将囊肿剪开以后,囊肿中的液态物质容易外泄,污染耳道。



技术实现要素:

对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通过针尖刺破囊肿,并且通过管道将囊肿内液体吸附走的耳道囊肿抽取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耳道囊肿抽取装置包括把手,装配在把手上的耳道管,所述耳道管内设计有刺针,所述刺针滑动装配在所述耳道管前端的内部,所述刺针采用磁性材料制作,这样所述刺针的前后端产生磁极,刺针内的磁场方向沿刺针方向;所述耳道管前后贯通,所述耳道管前端外部包裹有电磁圈,所述电磁圈通过线路与电源相连,所述把手上设计有控制线路通断的开关,所述耳道管的后部通过金属软管与负压腔相连,所述负压腔上连接有负压设备。

作为优选,所述把手上设计有控制电流正反向的电流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刺针的前部为针尖形状,所述刺针的后部为杆体,所述杆体设计有前后两组均布在杆体外部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所述耳道管内壁滑动摩擦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耳道管前端的内壁上设计有前后两个挡块。

作为优选,所述电磁圈的外部包裹有橡胶环。

作为优选,所述耳道管前端的外部连接有向前伸出的弹性管,所述弹性管上连接有气囊;所述气囊通过导管与充放气模块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耳道管分为前后两段,所述耳道管前后两段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耳道管的前端设计为圆弧形状,所述耳道管前端开口直径大于所述刺针的尾部直径。

作为优先,所述负压设备、充放气模块均使用压力囊结构,所述把手内装配有储蓄电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耳道囊肿抽取装置使用时,所述刺针缩回在所述耳道管中,通过所述把手将所述耳道管前端深入到患者耳道的囊肿部分,通过所述开关控制电磁圈通电,使得电磁圈产生的电磁场与所述刺针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则电磁圈对所述刺针产生向前的斥力使得刺针向前伸出,针尖正好可以将所述囊肿刺破,然后电磁圈断电所述负压设备启动,在所述负压腔中产生负压,通过金属软管使得耳道管中产生负压,将所述刺针吸回,同时耳道管前端开口正对所述囊肿的针孔位置,在负压的作用下,所述囊肿中的液体被抽入到所述耳道管中,从而将囊肿去除。这种囊肿去除方式,相比传统的剪钳,只产生一个很小的刺孔,同时,囊肿周围的皮肤也没有被去除,相比传统的剪除方式,使用该装置创口大大减小,便于修复。同时囊肿内的液体直接被抽出,不会外流到耳道中,可以有效防止耳道被感染,通过电流大小来控制所述刺针刺入力度的大小,控制性更好,操作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耳道囊肿抽取装置刺针缩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耳道囊肿抽取装置刺针向外刺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耳道管前部装配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实施例所示,中耳道囊肿抽取装置包括把手1,装配在把手1上的耳道管2,所述把手1与所述耳道管2倾斜固定连接。所述耳道管2内设计有刺针3,所述刺针3滑动装配在所述耳道管2前端的内部,所述刺针3可以沿所述耳道管2前后滑动。所述刺针3采用永磁性材料制作,这样所述刺针3的前后端产生磁极,刺针3内的磁场方向沿刺针3方向;所述耳道管2前后贯通,所述耳道管2前端外部包裹有电磁圈4,所述电磁圈4通过线路与电源相连,所述把手1上设计有控制线路通断的开关11,所述耳道管2的后部通过金属软管21与负压腔5相连,所述负压腔5上连接有负压设备51。

该耳道囊肿抽取装置使用时,所述刺针3缩回在所述耳道管2中,通过所述把手1将所述耳道管2前端深入到患者耳道的囊肿部分,通过所述开关11控制电磁圈4通电,使得电磁圈4产生的电磁场与所述刺针3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则电磁圈4对所述刺针3产生向前的斥力使得刺针3向前伸出所述耳道管2,针尖正好可以将所述囊肿刺破,然后电磁圈4断电所述负压设备51启动,在所述负压腔5中产生负压,通过金属软管21使得耳道管2中产生负压,将所述刺针3 吸回,同时耳道管2前端开口正对所述囊肿的针孔位置,在负压的作用下,所述囊肿中的液体被抽入到所述耳道管2中,从而将囊肿去除。这种囊肿去除方式,相比传统的剪钳,只产生一个很小的刺孔,同时,囊肿周围的皮肤也没有被去除,相比传统的剪除方式,使用该装置创口大大减小,便于修复。同时囊肿内的液体直接被抽出,不会外流到耳道中,可以有效防止耳道被感染。而且通过电流大小来控制所述刺针刺入力度的大小,控制性更好,操作更加简单。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把手1上设计有控制电流正反向的电流模块12。所述电流模块12可以控制电磁圈4内通入的电流方向,从而可以控制所述电磁圈4产生的磁场方向,当电磁圈4产生的磁场与所述刺针3的磁场相反时,为斥力,可以将所述刺针向前推出,而当所述电磁圈4产生的磁场与所述刺针3的磁场相同时,为吸力,可以将刺出的刺针3吸回。这样可以防止所述刺针卡在囊肿内。

如图3所示,所述刺针3的前部为针尖形状,所述刺针的后部为杆体,所述杆体设计有前后两组均布在杆体外部的滑动块31,所述滑动块31与所述耳道管2内壁滑动摩擦接触。所述滑动块31结构可以使得刺针3的外壁与所述耳道管2内壁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所述耳道管2前后开口可以保持气路畅通。同时所述耳道管2前端的内壁上设计有前后两个挡块22。所述挡块22可以控制所述刺针3前后滑动的距离,所述耳道管2使用金属管制作而成,所述挡块22采用挤压的方式在所述耳道管2挤压出凸块。

如图3所示,所述电磁圈4的外部包裹有橡胶环41。所述橡胶环41可以有效的保护所述电磁圈4,防止所述电磁圈4前后滑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耳道管前端的外部连接有向前伸出的弹性管6,所述弹性管上连接有气囊7;所述气囊7通过导管61与充放气模块8相连。在该装置使用时,将所述耳道管2以及气囊7深入到所述患者耳道的囊肿位置,使得囊肿位于所述耳道管2以及气囊7之间,然后通过所述充放气模块8向气囊7中充气,使得气囊7膨胀挤满耳道,这时,气囊7将耳膜封闭起来,这样在所述耳道管2产生负压对所述囊肿进行抽液时,所述气囊7的封闭作用,可以防止负压对耳膜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所述气囊7涨紧在耳道中,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这样可以保证所述耳道管2一直正对所述囊肿位置,相比传统的耳剪或者耳钳操作时不会因为晃动而产生穿刺失误。

在具体设计时,所述耳道管2分为前后两段,所述耳道管2前后两段可拆卸连接。这样便于所述耳道管2内刺针3的拆卸和清洗,同时,所述在耳道管2损坏时,只要更换损坏的一端即可。

在具体设计时如图3所示,所述耳道管2的前端设计为圆弧形状,所述耳道管2前端开口直径大于所述刺针3的尾部直径。所述耳道管2前端的圆弧形状,使得耳道管2在插入耳道时,不会损伤耳道的皮肤。

在具体设计时,所述负压设备51、充放气模块8均使用压力囊结构,所述把手1内装配有储蓄电源。所述压力囊可以通过手动的挤压产生压力,所述储蓄电源可以方便的为所述电磁圈4进行供电。这样该装置整个都不需要外接电源,使用更加方便,同时无电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