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器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少对人体损伤的无连接片分离钳。
背景技术:
在人体体内进行微创腹腔镜手术中,需要对体内大型器官组织进行牵引和有力,便于手术部位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手术操作。目前现有技术中已有这种分离钳。这些分离钳的结构主要包括:手柄、拉杆、连板、钳夹,两钳夹分别与两连板铰接,两连板与拉杆相铰接,其带动钳夹运动的原理为:移动拉杆时,推动两连板转动,连板带动钳夹转动,实现钳夹开闭。然而这种结构存在一个缺陷,当钳夹张开时,连接板在转动动到外侧,使得连接板前端会突出在钳夹座外,这样在手术过程中就容易触碰或刮擦到其他器官组织,造成对器官组织的损伤。如专利号为201020119004.9,名称为直视大型分离钳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的结构包括固定手柄、活动手柄、活动钳夹、固定钳夹、钳杆、钳夹座、拉杆、连板等结构,其中两片钳夹互相交叉,在交叉处用钳夹连接销转动连接在钳夹座上,钳夹的低端用连接板连接销固定在连板上,连板用拉杆连接销转动连接在拉杆连接头一端上,其工作时,当钳夹张开时,连板就会突出在钳夹座外,这就与上述缺点一样,在手术过程中就容易触碰或刮擦到其他器官组织,造成对器官组织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一般分离钳结构不合理,手术过程中就容易触碰或刮擦到其他器官组织,对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减少对人体损伤的无连接片分离钳。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无连接片分离钳,包括手柄、拉杆、两片钳夹、钳夹座,拉杆后端与手柄连接,拉杆前端与钳夹在钳夹座内通过联动机构相连接,联动机构包括第二拉杆,第二拉杆位于在钳夹座内,在钳夹座前端侧壁上开有两个相对的卡孔,所述钳夹包括后端的连接部,在连接部上设置有推块,两片钳夹的连接部铰接在第二拉杆前端上,推块卡入在与钳夹同侧的卡孔内,第二拉杆后端与拉杆前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无需采用连接片,采用第二拉杆代替连接片连接在钳夹与拉杆之间,第二拉杆在拉杆带动下在钳夹座内进行前后移动,同时钳夹在第二拉杆带动下进行前后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推块受卡孔阻挡,则拨动推块使连接部绕铰接轴转动,从而实现钳夹张开和闭合。本实用新型第二拉杆始终在钳夹座内水平移动,推块也不会突出在卡孔外,工作过程没有异物凸起在钳夹座外,相比采用连接片,连接片在工作过程中会突起在钳夹座外,本实用新型更不易对人体内部组织造成损伤。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钳夹座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钳夹座内腔包括前部扁平状的滑动腔和后部用于和套管连接的螺纹腔,所述第二拉杆包括与滑动腔形状相匹配的滑动部,在滑动部前端设置有U行的铰接座,在滑动部的后端设置有连接杆,滑动部和铰接座位于在滑动腔内,连接杆穿入在螺纹腔内,两片钳夹的连接部通过钳夹连接销铰接在铰接座内。本方案中钳夹座整体为圆筒结构,与套管连接后形成均匀的整体。第二拉杆滑动部配合滑动腔形状进行滑动,两者配合紧密,第二拉杆滑动更加稳定不易晃动。螺纹腔为圆形腔体,螺纹腔内壁设有内螺纹,用于和套管螺纹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拉杆前端上开有连接孔,连接孔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杆外壁设有对应的外螺纹,拉杆前端穿入螺纹腔,连接孔与连接杆螺纹相连。本方案将拉杆与第二拉杆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连成一体。拉杆的截面直径小于螺纹腔内径,拉杆与螺纹腔直径留有空隙,留出的空隙用于插入连接套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所述钳夹座内腔壁上设置有长形的限位槽,在所述第二拉杆上对应设置有限位块,第二拉杆设置在钳夹座内时限位块卡入在限位槽内。本方案限制了第二拉杆在钳夹座内移动的距离,使得第二拉杆在限定的范围内移动,保证两片钳夹正常的张开和闭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钳夹还包括前端的夹齿部,夹持部与连接部相连处的外侧设有内弯,所述推块设置在连接部外侧上,且推块与内弯相邻,在所述钳夹座前端开口内边缘上对应内弯设置有弯沿。本方案使得钳夹与钳夹座前端之间连接更加紧密,内弯贴合弯沿进行转动,使得钳夹转动更加稳定不抖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无需采用连接片,采用第二拉杆和推块的结构,第二拉杆始终在钳夹座内水平移动,推块也不会突出在卡孔外,工作过程没有异物凸起在钳夹座外,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因触碰和刮擦而造成对人体内部组织的损伤。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钳夹闭合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钳夹张开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钳夹座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拉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拉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钳夹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钳夹 2-钳夹座 3-第二拉杆 4-拉杆 5-连接部 6-推块 7-卡孔 8-限位槽 9-限位块 10-滑动腔 11-螺纹腔 12-滑动部 13-铰接座 14-连接杆 15-连接孔 16-内弯 23-夹齿部 24-弯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一种无连接片分离钳,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手柄、拉杆4、两片钳夹1、钳夹座2,拉杆后端与手柄连接,拉杆前端与钳夹在钳夹座内通过联动机构相连接,手柄上设置有定位机构。
联动机构包括第二拉杆3,第二拉杆位于在钳夹座2内,如图3所示,钳夹座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钳夹座内腔包括前部扁平状的滑动腔12和后部用于和套管连接的螺纹腔11。如图4所示,第二拉杆3包括与滑动腔形状相匹配的滑动部12,在滑动部前端设置有U行的铰接座13,在滑动部的后端设置有连接杆14,滑动部和铰接座位于在滑动腔内,连接杆穿入在螺纹腔内。
在钳夹座前端侧壁上开有两个相对的卡孔7,钳夹包括前端的夹齿部23和后端的连接部5,在连接部上设置有推块6,两片钳夹的连接部铰接在第二拉杆前端的铰接座内,推块卡入在与钳夹同侧的卡孔内,第二拉杆后端的连接杆与拉杆前端相连接。
如图5所示,拉杆4前端上开有连接孔15,连接孔内壁设有内螺纹,连接杆外壁设有对应的外螺纹,拉杆前端穿入螺纹腔11,连接孔与连接杆螺纹相连。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钳夹座2内腔壁上设置有长形的限位槽8,在第二拉杆上对应设置有限位块9,第二拉杆设置在钳夹座内时限位块卡入在限位槽内。
如图6所示,夹持部与连接部相连处的外侧设有内弯16,推块6设置在连接部5外侧上,且推块与内弯相邻,在钳夹座2前端开口内边缘上对应内弯设置有弯沿24。
分离钳在未使用时,钳夹闭合,此时如图1所示。当要张开钳夹时,按动活动手柄,活动手柄带动拉杆向前推动,拉杆带动第二拉杆向前移动,第二拉杆则带动钳夹一起移动,钳夹在向前移动过程中,由于推块卡在卡孔内,受到卡孔的阻碍不能移动,在第二拉杆继续前进过程中使得钳夹绕铰接处转动,两片钳夹张开,如图2所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钳夹、钳夹座、第二拉杆、拉杆、连接部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