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间撑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7308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棘突间撑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撑开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脊椎的椎骨之间的撑开装置。



背景技术:

不良的生活作息与习惯,常会造成椎间盘突出,进而压迫至神经而产生剧烈疼痛,因此,改善、免除此种剧烈疼痛的各种医疗工程技术,即应运而生。

如中国台湾第201242565号专利案所公开的,即为一种支撑效果甚佳的棘突支架。参阅此专利案所述的技术内容可知,第一顶靠部及第二顶靠部分别顶靠于位在上方的椎骨的棘突的端缘,而用以固设于椎弓的两个翼部即可提供支架整体向上的支撑力,从而改善、免除神经遭到压迫的剧烈疼痛。

应用上述公开专利案的技术时,虽然临床上发生的机率极低,但上、下方的椎骨的棘突间可能有应力会通过第一、第二顶靠部予以传导,同时,接受支架支撑的棘突,也有可能因椎骨转动而左右位移,从而稍微偏离顶靠部的最佳顶靠范围。另外,其他传统的支架类型,是将支架置于在上下两节椎骨的棘突结构之间,但由于力量传递路线是通过支架的结构外型所引导,造成力量将由棘突支架上方的棘突、棘突支架本身、传导至棘突支架下方的棘突,导致椎骨的棘突承担断裂破坏的风险,甚至造成脊间韧带的受损,影响后续手术或修复医疗的进行。

另外,传统的棘突间撑开装置的植入过程必须移除部分棘间韧带 (Interspinous ligament)以及剪断棘上韧带(Supraspinous ligament),这样会导致韧带受损。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问题,为业界极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支撑稳定、且减少棘突及棘间韧带受损的棘突间撑开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棘突间撑开装置,包括一顶靠件、两个支撑件以及两个固定件:顶靠件具有两端及位于该两端间的中间区域,该顶靠件以该中间区域顶靠至一椎骨;两个支撑件分别连接于该顶靠件的该两端,各该支撑件具有远离该顶靠件的一末端;该支撑件具有一弯曲段、一第一直线段以及一第二直线段,该支撑件以该弯曲段连接至该顶靠件的该端,该支撑件的该末端位于该第二直线段上,两个固定件,分别具有相对的一连接端及一固定端,该连接端与该支撑件的该末端连接,而该固定端固定至另一椎骨;其中,该顶靠件的该中间区域朝该固定件的方向弯曲以形成朝该固定件的该方向凹入的一凹部,则该顶靠件以该凹部顶靠至该椎骨的棘突,且该顶靠件的该中间区域并未接触该另一椎骨的棘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顶靠件的该凹部由两个延伸段构成,两延伸段交接处的夹角为100度至17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凹部为一圆的圆周的一部分,该圆的半径至少为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第一直线段与该第二直线段所构成的平面大体上与该弯曲段所构成的平面垂直或成50度至130度的夹角,且该第一直线段与该第二直线段的夹角为120度至17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延伸段的其中一个与该支撑件的该第一直线段的夹角为40度至9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支撑件的弯曲段为一圆的圆周的一部分,且该圆的半径至少为2.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两个所述支撑件的长度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两个所述固定件的该固定端分别固设在该另一椎骨的二椎弓上,且该另一椎骨的两个所述椎弓分别形成有供两个所述固定件固定的固定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两个所述固定件的长度相等或不相等,当两个所述固定件的长度为不相等时,其差距在40mm以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顶靠件与该支撑件的连接为榫接、螺接、粘接、或磁吸力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棘突间撑开装置的顶靠件、支撑件和固定件为互相独立,且彼此以榫接、螺接、黏接、或磁力相吸等方式连接,如此模块化的设计方便更换零件,更适用于微创手术,使原本8-15厘米的伤口可减小至3-5 厘米。相较传统棘突间撑开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的棘突间撑开装置只需将棘间韧带(Interspinous ligament)拨开或产生一小孔(直径约5.5mm) 即可植入,借此减少韧带受损,尤其降低棘间韧带131与棘上韧带132受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棘突间撑开装置的构件分解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棘突间撑开装置的顶靠件与支撑件的一实施例;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棘突间撑开装置的顶靠件与支撑件的另一实施例;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棘突间撑开装置的一实施例应用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棘突间撑开装置的该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应用图;图3C为脊骨和及其棘突和部分剖开而露出骨质的状态示意图;以及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棘突间撑开装置的又一实施例。

【符号说明】

11、12 椎骨

111、121 棘突

131 棘间韧带

132 棘上韧带

122 椎弓

123 固定部

2 顶靠件

21 端

22 中间区域

221 凹部

23 延伸段

3 支撑件

31 弯曲段

32 直线段

321 第一直线段

322 第二直线段

33 末端

4 固定件

41 连接端

411 连接孔

42 固定端

5 小孔

L1、L2、L3 长度

R2、R3 半径

α、β、γ、Aα 夹角

A1、A2 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能,也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附图的尺寸仅为示意,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发明。

请参阅图1和图3A及图3B,本实用新型的棘突间撑开装置包括一顶靠件2、两个支撑件3、及两个固定件4,用于安装于脊椎的两椎骨11和12 之间,且该顶靠件2、该两个支撑件3及该两个固定件4之间相互独立并可结合配置,例如,该顶靠件2与该两个支撑件3之间的连接可通过榫接、螺接、粘接、或磁力相吸等方式结合,该支撑件3与该固定件4可通过插合或者榫接、螺接、黏接、或磁力相吸等机构性方式结合。

参阅图1、图2A-图2B和图3A-图3B,该顶靠件2包括两端21、及位于该两端21之间的中间区域22,该顶靠件2可利用该中间区域22顶靠该椎骨11。该中间区域22形成朝该固定件4的方向弯曲而具有朝该固定件4的方向凹入的一凹部221,则当该顶靠件2顶靠该椎骨11时,该椎骨11的棘突111的一部分便位于该凹部221中。此外,如图2A所示,该顶靠件2的该凹部221可由两个大体上呈直线的延伸段23所构成,且该两个延伸段23 的交接处(也就是该凹部211的位置处)的夹角α约100°~170°,或者如图2B 所示,该凹部211可为一圆的圆周的一部分,该圆的半径R2约2mm。另外,该凹部211可具有止滑表面221S(绘示于图4),由此在顶靠于该椎骨11的该棘突111时提供摩擦力,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形将该凹部221 以弹性或者以吸收外力的材质制成。该顶靠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为弹性材质。

此外,该顶靠件2的结构直径小于该椎骨11的该棘突111与椎骨12的棘突121的间距,而该顶靠件2的长度L2大于该椎骨11的该棘突111的宽度,即约10mm~60mm。

参阅图1和图2A-图2B,两个所述支撑件3分别连接于该顶靠件2的该两端21上,该二支撑件3基本上为相同构件并具有相同尺寸,以下以该支撑件3来说明。该支撑件3包括连接于该顶靠件2的该端21的弯曲段31、接着该弯曲段31的直线段32、及位于该直线段32上的末端33,该直线段 32的延伸线与该顶靠件2的延伸段23的延伸线的夹角β为约40°~90°,该弯曲段31可为一圆的圆周的一部分,且该圆的半径R3约2.5mm。另外,于一实施例中,该支撑件3的该直线段32又可分为第一直线段321和第二直线段322,两者之间的夹角γ约120°~170°,且该第一直线段321与该第二直线段322所构成的平面大体上与该弯曲段31所构成的平面垂直,亦即平面A1与平面A2之间的交角Aα大约为90度,然而,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在该棘突间撑开装置于整体施作需要时且施作后的应力分配和强度允许的情形下,平面A1与A2的交角Aα可以非为90度,本实施例的平面A1与 A2的交角Aα允许在50-130度之间。

此外,该支撑件3的长度L3大于该椎骨11的该棘突111与该椎骨12 的该棘突121的间距,即约10mm~60mm,且当该二支撑件3分别连接于该顶靠件2的该两端21时,该二支撑件3的该末端33彼此相距的距离L1 大于该顶靠件2的长度L2,即约25mm~60mm。另外,该支撑件3可包括弹性结构,例如弹簧,如图4所示,或者为具有力量缓动性的材料,例如塑化、橡胶等(图未示)。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该支撑件的长度也可以不相等。

再参阅图1和图3A-图3B,两个所述固定件4分别连接于该支撑件3 的该末端33上,该两个固定件4基本上为相同构件并具有相同尺寸,在某些实施例下,例如是脊椎弯曲或者是骨头变形或者骨头相对位置改变时,该固定件4的长度可以相应的不相等,且长度差距在40mm以内最为合适,换言之,该两个固定件4会因应个案进行调整其尺寸和性质,以下以该固定件 4来说明。该固定件4包括用于连接于该末端33的连接端41、及相对于该连接端41并用于固定在该椎骨12的固定端42。该连接端41可具有一连接孔411以供该支撑件3的该末端33插入,且该连接孔411的内壁上更可形成有螺纹而该支撑件3的该末端33的表面上具有对应的螺纹,由此稳固接合。另外,供该固定件4固定的该椎骨12的椎弓122上形成有固定部123,例如一穿孔,可让该固定件4的固定端插入固定。

继续参阅图3A-图3B,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棘突间撑开装置的一实施例安装于椎骨11和12之间的不同视角的应用图,其中,该椎骨11相较于该椎骨12接近头部。本实用新型的棘突间撑开装置组合完毕后可安装于该椎骨11和12之间,该固定件4固设于该椎骨12的两个该椎弓122上且该顶靠件2顶靠在该椎骨11的该棘突111上以安装于该椎骨11和12之间,由此在该椎骨11和12之间提供朝向该椎骨12的支撑力。尤其该顶靠件2 的该凹部221限定了一顶靠区域,故即使该椎骨11有横向的角度位移,该椎骨11的棘突111也不会离开该顶靠件2的该凹部221。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棘突间撑开装置所提供的支撑力主要来自该支撑件3与该固定件4的结合,而该顶靠件2的与该凹部211相对的一侧并不会接触到该椎骨12的该棘突121,故应力不会在该椎骨12与该椎骨11之间传递。

相较传统棘突间撑开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的棘突间撑开装置只需将棘间韧带(Interspinous ligament)131拨开或产生一小孔5(直径约5.5mm) 即可植入,如图3C所示,借此减少韧带受损,尤其降低棘间韧带131与棘上韧带132受损。需说明的是,为便于说明该小孔5的位置,图3C所示为脊骨11和12及其棘突111和121部分剖开而露出骨质的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棘突间撑开装置的顶靠件、支撑件和固定件为相互独立并可结合配置,除上述所提的两椎骨之间不会有应力传导、支撑件与固定件的组合提供主要支撑力的功效之外,更能根据病患的状况选择所需的尺寸和实际操作的状况来组合在一起,以提供适合病患情况的支撑力、和操作的灵活性。

上述实施例仅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改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所述的权利要求所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