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诊断床及医疗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531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诊断床及医疗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诊断床及医疗设备。



背景技术:

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设备、数字X线摄影(DR)设备等医疗设备中,用于承托患者的诊断床通常需要进行升降运动和水平进给运动,以便将患者移动到有效诊断区域内进行诊断。

目前驱动诊断床床板进行升降运动和水平进给运动的机构有多种实现方式,但如何实现既满足外型美观又满足能够防止病人体液流入病床内部这两项要求的驱动机构仍为业内关注的重点。同时,在驱动机构的实现和使用过程中,有时难以避免会在罩壳与驱动机构之间存在间隙,为了满足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设备间隙的防护要求,目前的间隙一般采用毛刷、橡胶等进行遮挡。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还在致力于寻找间隙遮挡的其它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诊断床及医疗设备,用以实现诊断床的间隙遮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包括:一间隙罩和至少一个滑动元件;其中,所述间隙罩包括:挡板结构,所述挡板结构位于所述间隙罩两侧并且能够遮挡一诊断床的两侧腮叶板与所述诊断床的底部罩壳之间的间隙,以及一滑动连接结构,所述滑动连接结构位于所述间隙罩中部并跨接于所述挡板结构之间,所述滑动连接结构的上边缘可旋转地安装在靠近最下层腮叶板的摆臂部件的设定位置上;所述至少一个滑动元件安装在所述滑动连接结构的下边缘处,且能够在所述摆臂部件的摆动过程中沿对应的滑道滑动,以使得间隙罩能够动态拟合底部罩壳与腮叶板之间的间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滑道为底部罩壳的内壁,或者为固定在所述底部罩壳的内壁上的滑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连接结构为板状结构,且能够遮挡所述靠近最下层腮叶板的摆臂部件与所述底部罩壳之间的间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元件为滑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滑轮为一个,安装在所述滑动连接结构的下边缘的中间;或者,所述滑轮为两个,安装在所述滑动连接结构的下边缘的两侧;或者,所述滑轮为三个或以上,安装在所述滑动连接结构的下边缘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进一步包括:一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靠近最下层腮叶板的摆臂部件的设定位置上;和一转轴,所述转轴连接在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滑动连接结构的上边缘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包括:一弹性元件,套装在所述转轴上并且连接所述滑动连接结构,用于向所述滑动连接结构施加一使得所述滑动元件贴紧在所述滑道上的弹性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诊断床,包括一诊断床驱动机构和上述任一实现形式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摆臂部件和第二摆臂部件,所述第一摆臂部件和第二摆臂部件相互平行,且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底座上,另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床架上;以及复数个腮叶板,所述复数个腮叶板分布在所述第一摆臂部件和第二摆臂部件的两侧,且每侧的复数个腮叶板的铰接点采用上腮叶板累叠下腮叶板的方式设置,每个腮叶板的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底座上,另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床架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进一步包括:两个固定支架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摆臂部件和第二摆臂部件的一侧,所述两个固定支架组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床架上,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位于所述第一摆臂部件和第二摆臂部件每侧的复数个腮叶板的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对应的第一固定支架上,另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固定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医疗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现形式的诊断床。

从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由于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一两侧具有能够遮挡所述诊断床两侧腮叶板与底部罩壳之间间隙的挡板结构的间隙罩,并且该间隙罩的中间具有一滑动连接结构,且该滑动连接结构的上边缘可旋转地安装在靠近最下层腮叶板的摆臂部件上,同时在滑动连接结构的下边缘处安装至少一个滑动元件,且能够在所述摆臂部件的摆动过程中沿对应的滑道滑动,从而使得间隙罩能够动态拟合与腮叶板之间的间隙。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综合运用了摆臂滑轮机构来拟合间隙罩和腮叶板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间隙罩和腮叶板之间的组合运动可以拟合得到较小的动态间隙,从而实现了诊断床的间隙遮挡,并使罩壳的密封性能更好。

此外,直接利用底部罩壳的内壁作为滑道,可无需额外零件作为滑道,从而可以简化实现。

另外,通过利用弹性元件助力,可以使滑动连接结构紧贴罩壳内壁,保证间隙遮挡的同时消除零件间的间隙晃动。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清楚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和优点,附图中:

图1A至图1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诊断床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其原理结构示意图,图1B至图1D为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且图1B为腮叶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C为对应床架处于最高位置时的驱动机构示意图,图1D为对应床架处于最低位置时的驱动机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的示例性结构图。其中,图3A为主视图,图3B为图3A所示区域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对应床架处于最高位置时的位置关系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对应床架处于最低位置时的位置关系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进行描述。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设备结构,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除非另行定义,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及科学术语具有如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普遍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本文的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所述术语仅是用来描述具体实施方案的而并不是意图对本实用新型造成限制。如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以及“所述”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本文内容明确地另行指定。

图1A至图1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诊断床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其原理结构示意图,图1B至图1D为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且图1B为腮叶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C为对应床架处于最高位置时的驱动机构示意图,图1D为对应床架处于最低位置时的驱动机构示意图。结合图1A至图1D所示,该驱动机构1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且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的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底座13上,另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床架14上。图1中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为相向设置的两个扁U形的板状结构。

为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有液体流入床体内,该驱动机构1还包括位于床体两侧的盖板15(图1A至图1D中仅示出了单侧的盖板15,另一侧的盖板与之对应),为了不影响诊断床的升降和水平运动,该盖板15被设计成具有若干个叶片151、152、153(图1中以三个叶片的情况为例),且叶片151、152、153之间采用上叶片叠覆下叶片的方式。有些应用中,也将这里的叶片151、152、153称为腮叶板151、152、153。此外,有时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也可作为盖板的一部分。图1A至图1D中的腮叶板151、152、153位于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的一侧,同时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的另一侧也具有对应的三个腮叶板,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每侧的复数个腮叶板151、152、153的铰接点根据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形成的平行四边形迹线,采用上腮叶板151、152累叠下腮叶板152、153的方式设置,使所述复数个腮叶板151、152、153能够随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运动,并覆盖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之间的缝隙。

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每侧的复数个腮叶板151、152、153在具体安装时,可如图1所示,每个腮叶板151、152、153的一端可旋转地直接安装在底座13上,另一端可旋转地直接安装在床架14上。

或者,也可以如图1B至图1D所示,设置两个固定支架组17,每个固定支架组17用于安装在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的一侧,且包括:第一固定支架171和第二固定支架172;其中,第一固定支架171用于固定在床架14上,第二固定支架172用于固定在底座13上。

首先,位于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每侧的复数个腮叶板151、152、153的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一第一固定支架171上,另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一第二固定支架172上。之后再将连接了复数个腮叶板151、152、153的第一固定支架171和第二固定支架172分别固定在底座13上和床架14上。

这样,当驱动机构驱动床板下降至最低点时,各腮叶板151、152、153重叠在一起且置于底部罩壳(图1中未示出)内;当驱动机构驱动床板上升时,各腮叶板151、152、153逐渐展开遮挡在床体两侧。因此,底部罩壳开口空间必须大于最上层两侧腮叶板151之间的宽度,从而除所述最上层叶片151之外的各叶片152、153与底部罩壳开口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诊断床驱动机构与底部罩壳之间的间隙遮挡,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安装且成本相对较低的间隙补偿机构,该间隙补偿机构具有一用于遮挡间隙的间隙罩,例如,该间隙罩的两侧具有能够遮挡所述诊断床两侧腮叶板152、153与底部罩壳16之间间隙的挡板结构。并且,该间隙罩能够跟随摆臂部件11、12实现动态移动,以拟合底部罩壳16与腮叶板152、153之间的间隙。例如,该间隙罩的中间可具有一滑动连接结构,且滑动连接结构的上边缘可旋转地安装在靠近最下层腮叶板153的摆臂部件12的设定位置上,同时滑动连接结构的下边缘可安装至少一个滑动元件,使其能够在摆臂部件11、12的摆动过程中沿对应的滑道滑动,进而使得间隙罩能够动态拟合底部罩壳16与腮叶板152、153之间的间隙。

其中,滑动连接结构可以为任何能够起到连接支撑作用的结构,或者也可以为一板状结构。当滑动连接结构为一板状结构时,该滑动连接结构可进一步起到遮挡所述靠近最下层腮叶板153的摆臂部件12与所述底部罩壳16之间间隙的作用。

其中,滑动元件可以为滑块或滑轮等,滑道可以为带有限位结构的滑道,以使得滑动元件能够始终与滑道保持接触。或者,间隙补偿机构也可以进一步包括一连接在所述滑动连接结构与一固定点之间的弹性元件,用于向所述滑动连接结构施加一使得所述滑动元件贴紧在所述滑道上的弹性力。其中,该固定点可以位于底部罩壳16上,或者也可以位于固定在第二摆臂部件12上的部件上等。弹性元件可以为扭簧、拉簧等。

进一步地,为简化间隙补偿机构的结构,可直接利用底部罩壳16的内壁作为滑道。相应地,滑动元件可以为滑轮。此时间隙补偿机构可包括上述的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可以为拉簧或者也可以为扭簧等。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滑道也可以为设置在底部罩壳16内壁上的滑道,或者是设置在其它部件上的滑道等。

进一步地,当利用底部罩壳的内壁作为滑道时,所述滑动连接结构可具有能够保证所述滑动元件与所述底部罩壳的内壁做相对滑动时与所述底部罩壳相配合的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3A和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的示例性结构图。其中,图3A为主视图,图3B为图3A所示区域A的反面结构示意图。本说明书中将主要基于图2所示方位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进行详细描述,除非特殊说明,本说明书中为描述方便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垂直以及水平等方位均相对于图2所示视角而言。

结合图2至图3B,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2可包括:间隙罩21、滑轮22、安装支架23、转轴24和扭簧25。

其中,间隙罩21的两侧具有能够遮挡诊断床两侧腮叶板152、153与底部罩壳16之间间隙的挡板结构211、212,且所述间隙罩21的中间具有一滑动连接结构213。

图2至图3B所示实施中的滑动连接结构213为一板状结构,且该板状结构的滑动连接结构可进一步起到遮挡所述靠近最下层腮叶板153的摆臂部件12与所述底部罩壳16之间间隙的作用。

滑轮22安装在滑动连接结构213的下边缘处。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滑轮22的数量可以不同。例如,滑轮22可以只有一个,并且可安装在滑动连接结构213的下边缘的中间;或者,滑轮22也可以为如图3A和图3B中所示的两个,并且可安装在滑动连接结构213的下边缘的两侧;又或者,滑轮22还可以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此时可均匀或非均匀地安装在滑动连接结构213的下边缘处。

安装支架23固定安装在靠近最下层腮叶板153的摆臂部件的设定位置上,本实施例中,靠近最下层腮叶板的摆臂部件为第二摆臂部件12。

转轴24连接在安装支架23和滑动连接结构213的上边缘之间。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23上具有与转轴24相配合的轴套,滑动连接结构213的上边缘处也具有与转轴24相配合的轴套。转轴24通过安装支架23上的轴套和滑动连接结构213的上边缘处的轴套将安装支架23和滑动连接结构213的上边缘进行轴旋式连接。从而使得滑动连接结构213的上边缘可旋转地安装在靠近最下层腮叶板的第二摆臂部件12的设定位置上。该设定位置可以为第二摆臂部件12靠近底部罩壳201的位置。

间隙板21的滑动连接结构213的上边缘除了可通过本实施例中的安装支架23和转轴24实现可旋转地安装在靠近最下层腮叶板的第二摆臂部件12的设定位置上,也可通过其它方式实现。例如,滑动连接结构213的上边缘也可以直接通过转轴安装在第二摆臂部件12的设定位置上。该设定位置能够保证间隙板21的两侧挡板结构211、212随着驱动机构1的驱动运动动态遮挡腮叶板152、153与底部罩壳16侧边之间的间隙。

扭簧25套装在转轴24上,并向滑动连接结构213施加一弹性力,使得安装在滑动连接结构213上的滑轮始终贴紧在底部罩壳16的内壁上,并在诊断床驱动机构1驱动床架14上下运动时,将底部罩壳16的内壁作为滑道,并沿底部罩壳16的内壁做相对滑动,并且运行顺畅平稳。相应地,间隙罩21的滑动连接结构213具有能够保证滑轮22与底部罩壳16的内壁做相对滑动时与底部罩壳16相配合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挡板结构211、212以及滑动连接结构213上均可根据需要设置加强筋结构。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滑动连接结构213除了用于连接两个挡板结构211、212并配合滑轮22及底部罩壳16进行滑动之外,还可以进一步遮挡相应的摆臂部件12与底部罩壳16之间的缝隙。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对应床架最高位置时的位置关系图。为了更充分的示出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的位置关系,图4中竖线左侧的区域用于显示诊断床第一侧的部分结构图,竖线右侧的区域用于显示诊断床第二侧的部分结构图。即图4中除了示出了图1A至图1D中示出的一侧的腮叶板151、152、153和本侧的第二固定支架172,还示出了对侧的腮叶板154、155、156和对侧的第一固定支架173(对侧的第二固定支架图中未示出)。如图4所示,当驱动机构1驱动床架14达到最高位置时,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2的滑轮22运行到底部罩壳16的较上面的位置,同时间隙罩21的挡板结构211、212遮挡住对应的腮叶板152、153、155、156以及第二摆臂部件12的侧面相对于底部罩壳16之间的间隙,滑动连接结构213遮挡住第二摆臂部件12的正面相对于底部罩壳16之间的间隙。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对应床架最低位置时的位置关系图。如图5所示,当驱动机构1驱动床架14达到最低位置时,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2的滑轮22运行到底部罩壳16的较下面的位置,同时由于第一摆臂部件11和第二摆臂部件12已经连同各腮叶板151、152、153、154、155、156折叠在一起置于底部罩壳16的两侧区域内,并且腮叶板151、152、153与底部罩壳16之间的间隙被最外层的腮叶板151填充,腮叶板154、155、156与底部罩壳16之间的间隙被最外层的腮叶板154填充,因此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2的安装支架23连同整个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2均置于底部罩壳内,并位于折叠后的腮叶板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诊断床可包括上述任一具体实现形式的诊断床间隙补偿机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医疗设备可包括上述诊断床,并且,该医疗设备可以为MRI设备,也可以为CT设备或DR设备等。

从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由于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一两侧具有能够遮挡所述诊断床两侧腮叶板与底部罩壳之间间隙的挡板结构的间隙罩,并且该间隙罩的中间具有一滑动连接结构,且该滑动连接结构的上边缘可旋转地安装在靠近最下层腮叶板的摆臂部件上,同时在滑动连接结构的下边缘处安装至少一个滑轮,并利用一弹性元件向该滑动连接结构施加一个弹性力,以使得所述滑轮贴紧在所述底部罩壳的内壁上并能够在所述底部罩壳的内壁上滑动,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综合运用了摆臂滑轮机构来动态拟合间隙罩和腮叶板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间隙罩和腮叶板之间的组合运动可以拟合得到较小的动态间隙,从而实现了诊断床的间隙遮挡,并使罩壳的密封性能更好。

此外,滑轮直接利用底部罩壳的内壁作为滑道,无需额外零件作为滑道,从而可以简化实现。

另外,通过利用扭簧助力,可以是滑动连接结构紧贴罩壳内壁,保证间隙遮挡的同时消除零件间的间隙晃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