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管式动静脉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80900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管式动静脉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静脉穿刺针,具体的来说是涉及一种导管式动静脉穿刺针,属医疗器械领域或者是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有创血压测量法是一种经动脉穿刺置管后直接测量血压的方法,能够反映每一个心动周期的血压变化情况。桡动脉是首选的周围动脉置管途径。

桡动脉穿刺术适应证如下:1.各类危重患者和复杂大手术及有大出血的手术。2.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需行低温和控制性降压的手术。4.严重低血压、休克等需反复测量血压的手术。5.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样作血气分析的患者。6.需要用血管扩张药或血管收缩药物治疗的患者。7.呼吸心搏骤停后复苏的患者。并发症:最主要的并发症是由于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的血管堵塞,严重的有肢体缺血和坏死,其它并发症包括出血、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

静脉套管针的使用能减少患儿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家长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静脉套管针核心的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套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静脉套管针的适用范围:间歇性、连续性或每日静脉输液治疗。

目前传统的动静脉穿刺针,由于针管的长度比外套管的长度长,因此,当穿刺针的针尖进入动脉或者静脉的时候,外套管的管口可能还没有进入动脉或者静脉内,此时如果用手置入外套管,很可能导致外套管置到血管外面,当穿刺针的针尖进入动脉或者静脉的时候,如果降低穿刺角度,然后再将穿刺针顺着动脉或者静脉方向推进大约2mm,由于血管的管径是比较细的,这样很可能穿刺针的针尖会穿出血管壁,从而导致穿刺失败,并且当穿刺针的针尖进入动脉或者静脉的时候,持穿刺针的手有可能抖动或者置入外套管引起震荡,使得穿刺针的针尖脱出血管,导致穿刺失败,这种传统的动静脉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会比较低。反复多次穿刺失败,反复动脉内膜损伤,还会造成血栓形成率增加以及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

同时,在现有的技术中有一种导丝引导的桡动脉穿刺方法,该方法是将导丝从外套管的尾端一直滑动到外套管的管口,然后进入血管内部,采用该种方法由于导丝滑动的距离较长,在导丝从外套管的尾端一直滑动到外套管的管口的过程中持穿刺针的手有可能抖动或者导丝滑动引起穿刺针震荡,造成穿刺针的针尖从血管内脱出,导致穿刺失败。并且导丝置入后,无法看见动脉血喷出,致使无法判断导丝是否进入血管内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了能够准确地将外套管置入动静脉内,本实用新型对此加以改进和创新,旨在提供一种导管式动静脉穿刺针。

该设计结构的一种导管式动静脉穿刺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穿刺针在进行穿刺时所带来种种难题,设计新颖,结构简单,操作简易,同时,减少了穿刺并发症,穿刺成功率高的同时也保证了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采用如下设计结构和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导管式动静脉穿刺针,包括穿刺针(1)、套置在穿刺针(1)上与穿刺针(1)相互吻配的外套管(2)以及连接固定套(3),其特征在于:穿刺针(1)是由针管(11)和针座(12)构成,针管(11)与针座(12)注塑为一体成型结构,在针座(12)上还开有细缝槽(13),其中,针管(11)的头端为针尖(111),针尖(111)为锋利斜面,针管(11)的尾端延伸设计为片状针管(112);在针管(11)的内壁放有一根内导管(4);内导管(4)的外壁紧贴针管(11)的管体内壁,在内导管(4)上还固定设置有一个滑动控制翼(5),滑动控制翼(5)通过细缝槽(13)以粘接的方式固定在内导管(4)上与穿刺针(1)连为一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一种导管式动静脉穿刺针的另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针座(12)主要是由第一空腔体(121)和第二空腔体(122)构成,在第一空腔体(121)与第二空腔体(122)之间设有隔板(6),隔板(6)与第一空腔体(121)和第二空腔体(122)连为一体,第一空腔体(121)和第二空腔体(122)彼此呈互通状态,其中,在第一空腔体(121)的头端设有一个圆柱形的突起(1211),在第二空腔体(122)上设有一个圆台型的盖子(7),盖子(7)与第二空腔体(122)相吻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穿刺针(1)的针管(11)为不锈钢空心针,所述片状针管(112)自第一空腔体(121)的头端延伸至第二空腔体(122)的内部,片状针管(112)呈扇形结构或者圆弧形结构,片状针管(112)的尾端呈圆弧形、扇形或者是圆管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空腔体(121)与第二空腔体(122)的外部为长方体结构、内部空腔为圆柱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第一空腔体(121)的头端外表面上还设有突起物,突起物用于卡合固定连接固定套(3),所述第一空腔体(121)、第二空腔体(122)以及隔板(6)均为透明或者半透明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再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细缝槽(13)分别设置在第一空腔体(121)的两侧,两个细缝槽(13)从第一空腔体(121)的头端一直延伸至第一空腔体(121)的尾端;两个细缝槽(13)彼此对置,形成对称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又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导管(4)通过滑动控制翼(5)与穿刺针(1)连为一体成型结构,内导管(4)的尾端从针管(11)的针尖(111)处一直穿到第二空腔体(122)的空腔内,且内导管(4)的尾端穿出片状针管(112)的尾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又再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导管(4)为透明或者半透明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又再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动控制翼(5)为长方体结构,在滑动控制翼(5)的中部开有半圆状的凹槽,凹槽与内导管(4)的外表面相吻配,滑动控制翼(5)带动内导管(4)沿着两侧的细缝槽(13)的开口槽下边缘在针管(11)的内壁来回滑动。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还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套管(2)是由外套管管体(21)和外套管管座(22)构成,外套管管座(22)与外套管管体(21)注塑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中,外套管管体(21)位于针管(11)的外部,外套管管体(21)的内表面紧贴针管(11)的外壁;外套管管座(22)的尾端与第一空腔体(121)头端的圆柱形突起相衔接吻配;在外套管管座(22)的尾端外壁设有螺纹,用于接压力传感器接头或者输液器接头。

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桡动脉的穿刺,首先医护人员事先准备已经装配组合完整的导管式动静脉穿刺针作为备用。

动脉穿刺时,穿刺者首先取下连接固定套3,用食指、中指与拇指持针,于腕横线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最清楚处进皮,针管11与皮肤呈30°-40°角,然后穿刺针1沿桡动脉搏动行踪朝着动脉行走向心方向进针,感到穿入动脉时的突破感,当有鲜红的动脉血喷射至第二空腔体122的内部,表明穿刺针1的针尖111已经进入动脉血管,随即一只手固定穿刺针1,另一只手推动滑动控制翼5,使滑动控制翼5带动内导管4一起从第一空腔体121的尾端位置滑动到第一空腔体121的头端位置,此时如果有鲜红色血液继续喷射至第二空腔122的内部,说明内导管4的管口已经进入了动脉血管内,然后再用手推动外套管2,使外套管2沿内导管4进入动脉内,直至外套管管体21全部进入皮肤,拔除穿刺针1,当有搏动性血流自外套管管座22喷出,表明穿刺成功,即可连接测压装置。

静脉穿刺时,穿刺者首先取下连接固定套3,用食指、中指与拇指持针,并找准穿刺点,穿刺点位于消毒范围内1/2或者2/3处,并在穿刺点进皮,然后穿刺针1沿静脉行踪向着静脉进针,穿刺针1的针管11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的速度宜慢,在进针的过程中看见内导管4内部有血液回流或者有暗红色静脉血流入第二空腔122内部,表明穿刺针1的针尖已经进入静脉血管。随即一只手固定穿刺针1,另一只手推动滑动控制翼5,使滑动控制翼5带动内导管4一起从第一空腔体121尾端位置滑动到第一空腔体121头端位置,此时如果仍然能看见内导管4内部继续有血液回流或者有暗红色血液继续流入第二空腔122内部,说明内导管4的管口已经进入了静脉血管内,随即再用手推动外套管2,使外套管2沿内导管4进入静脉血管内部,直至外套管管体21全部进入皮肤,松开止血带,嘱病人松拳,用手指压住靠近外套管管口的近心端的静脉血管,防止静脉血回流,拔除穿刺针1,连接输液管路,解除对靠近外套管管口的近心端的静脉血管的压迫,如果液体输注通畅,表明穿刺成功。

在上述的实施过程中,当推动滑动控制翼5,使滑动控制翼5带动内导管4一起从第一空腔体121的尾端位置滑动到第一空腔体121的头端位置时,内导管4的尾端仍然在第二空腔体122的内部,且内导管4的尾端与片状针管112的尾端相重合或者内导管4的尾端伸出片状针管112的尾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导管式动静脉穿刺针制造简易,设计新颖,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并发症,防止医护人员被刺伤,保证了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实为一理想的医疗器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更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为图2所示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5所示C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推进内导管的一种实施例状态示意图;

图8为推进外套管的一种实施例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针管、内导管以及滑动控制翼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0图为本实用新型的针管、内导管以及滑动控制翼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第二种结构形式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其中,图中标示:1—穿刺针,11—针管,111—针尖,112—片状针管,

12—针座,121—第一空腔体,1211—突起,122—第二空腔体;

13—细缝槽;

2—外套管,21—外套管管体,22—外套管管座,

3—连接固定套,4—内导管,5—滑动控制翼,6—隔板,7—盖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更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12所示:

一种导管式动静脉穿刺针,包括穿刺针1、套置在穿刺针1上与穿刺针1相互吻配的外套管2以及连接固定套3,穿刺针1是由针管11和针座12构成,针管11与针座12注塑为一体成型结构,在针座12上还开有细缝槽13,其中,针管11的头端为针尖111,针尖111为锋利斜面,针管11的尾端延伸设计为片状针管112;在针管11的内壁放有一根内导管4;内导管4的外壁紧贴针管11的管体内壁,在内导管4上还固定设置有一个滑动控制翼5,滑动控制翼5通过细缝槽13以粘接的方式固定在内导管4上与穿刺针1连为一体。

进一步的,针座12主要是由第一空腔体121和第二空腔体122构成,在第一空腔体121与第二空腔体122之间设有隔板6,隔板6与第一空腔体121和第二空腔体122连为一体,第一空腔体121和第二空腔体122彼此呈互通状态,其中,在第一空腔体121的头端设有一个圆柱形的突起1211,在第二空腔体122上设有一个圆台型的盖子7,盖子7与第二空腔体122相吻配。

进一步的,穿刺针1的针管11为不锈钢空心针,所述片状针管112自第一空腔体121的头端延伸至第二空腔体122的内部,片状针管112呈扇形结构或者圆弧形结构,片状针管112的尾端呈圆弧形、扇形或者是圆管状。

更进一步的,第一空腔体121与第二空腔体122的外部为长方体结构、内部空腔为圆柱形结构。

再更进一步的,在第一空腔体(121)的头端外表面上还设有突起物,突起物用于卡合固定连接固定套(3),所述第一空腔体(121)、第二空腔体(122)以及隔板(6)均为透明或者半透明状态。

进一步的,细缝槽13分别设置在第一空腔体121的两侧,两个细缝槽13从第一空腔体121的头端一直延伸至第一空腔体121的尾端;两个细缝槽13彼此对置,形成对称结构。

进一步的,内导管4通过滑动控制翼5与穿刺针1连为一体成型结构,内导管4的尾端从针管11的针尖111处一直穿到第二空腔体122的空腔内,且内导管4的尾端穿出片状针管112的尾端。

更进一步的,内导管4为透明或者半透明状态。

进一步的,滑动控制翼5为长方体结构,在滑动控制翼5的中部开有半圆状的凹槽,凹槽与内导管4的外表面相吻配,滑动控制翼5带动内导管4沿着两侧的细缝槽13的开口槽下边缘在针管11的内壁来回滑动。

进一步的,外套管2是由外套管管体21和外套管管座22构成,外套管管座22与外套管管体21注塑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中,外套管管体21位于针管11的外部,外套管管体21的内表面紧贴针管11的外壁;外套管管座22的尾端与第一空腔体121头端的圆柱形突起相衔接吻配;在外套管管座22的尾端外壁设有螺纹,用于接压力传感器接头或者输液器接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医护人员事先准备已经装配组合完整的导管式动静脉穿刺针作为备用。

具体的动脉穿刺时的步骤为:

步骤1:患者仰卧,上肢外展于托手架上,腕部垫高使腕背伸,拇指保持外展。

步骤2:消毒铺巾并行穿刺点局麻。

步骤3:穿刺者首先取下连接固定套3,用食指、中指与拇指持针,于腕横线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最清楚处进皮,针管11与皮肤呈30°-40°角,然后穿刺针1沿桡动脉搏动行踪朝着动脉行走向心方向进针,感到穿入动脉时的突破感,当有鲜红的动脉血喷射至第二空腔体122的内部,表明穿刺针1的针尖111已经进入动脉血管,随即一只手固定穿刺针1,另一只手推动滑动控制翼5,使滑动控制翼5带动内导管4一起从第一空腔体121的尾端位置滑动到第一空腔体121的头端位置,此时如果有鲜红色血液继续喷射至第二空腔122的内部,说明内导管4的管口已经进入了动脉血管内,然后再用手推动外套管2,使外套管2沿内导管4进入动脉内,直至外套管管体21全部进入皮肤,拔除穿刺针1,当有搏动性血流自外套管管座22喷出,表明穿刺成功,即可连接测压装置。

具体的静脉穿刺时的步骤为:

步骤1:医护人员洗手,戴口罩帽子,排空输液管路的气体。

步骤2:患者仰卧,上肢外展于托手架上,选择血管,扎止血带,消毒,嘱病人握拳,戴手套。

步骤3:穿刺者首先取下连接固定套3,用食指、中指与拇指持针,并找准穿刺点,穿刺点位于消毒范围内1/2或者2/3处,并在穿刺点进皮,然后穿刺针1沿静脉行踪向着静脉进针,穿刺针1的针管11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的速度宜慢,在进针的过程中看见内导管4内部有血液回流或者有暗红色静脉血流入第二空腔122内部,表明穿刺针1的针尖已经进入静脉血管。随即一只手固定穿刺针1,另一只手推动滑动控制翼5,使滑动控制翼5带动内导管4一起从第一空腔体121尾端位置滑动到第一空腔体121头端位置,此时如果仍然能看见内导管4内部继续有血液回流或者有暗红色血液继续流入第二空腔122内部,说明内导管4的管口已经进入了静脉血管内,随即再用手推动外套管2,使外套管2沿内导管4进入静脉血管内部,直至外套管管体21全部进入皮肤,松开止血带,嘱病人松拳,用手指压住靠近外套管管口的近心端的静脉血管,防止静脉血回流,拔除穿刺针1,连接输液管路,解除对靠近外套管管口的近心端的静脉血管的压迫,如果液体输注通畅,表明穿刺成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由于把穿刺针针管的内壁设有内导管,一是起到了指示的作用,当内导管置入血管内部的时候,如果第二空腔体的内部仍有血液流入或者内导管内部仍有血液回流,表明内导管的管口在血管内;二是起到了建立稳定通道的作用,即使持穿刺针的手有抖动或者置入外套管引起穿刺针震荡,此时内导管已经在血管内了,稳定的通道已经建立了;三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当内导管进入血管后,置入外套管,使得外套管能够沿着内导管准确地置入血管内。

2.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由于针管的长度比外套管的长度长,当穿刺针的针尖进入动脉或者静脉的时候,外套管的管口可能还没有进入动脉或者静脉内,此时如果用手置入外套管,很可能导致外套管置到血管外面,当穿刺针的针尖进入动脉或者静脉的时候,如果降低穿刺角度,然后再将穿刺针顺着动脉或者静脉方向推进大约2mm,由于血管的管径是比较细的,这样很可能穿刺针的针尖会穿出血管壁,从而导致穿刺失败,并且当穿刺针的针尖进入动脉或者静脉的时候,持穿刺针的手有可能抖动或者置入外套管引起震荡,使得穿刺针的针尖脱出血管,导致穿刺失败等诸多难题。

3.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当穿刺针的针尖进入血管后,只要将滑动控制翼带动内导管移动大约3mm以上的距离就可以使得内导管进入血管内了,从而建立了稳定的通道以引导外套管准确地置入血管内。

4.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的导丝置入后,无法看见动脉血喷出,致使无法判断导丝是否进入血管内部的这一难题。

5.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内导管的设计还起到了保护医护人员的作用,当外套管置入血管内后,拔出穿刺针的这一过程中,由于内导管已经穿出穿刺针的针尖,所以可以防止穿刺针的针尖刺伤医护人员,起到保护医护人员的目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和应用是说明性的,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限制在上述实施例中,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的变形和改变是可能的,对于那些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实施例的替换和等效的各种部件是公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它形式、结构、布置、比例,以及用其它组件、材料和部件来实现,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进行其它变形和改变。

因此,以上所记载的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