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喂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2974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儿科护理喂药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喂药设备,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儿科护理喂药器。



背景技术:

儿童喂药一直都是医生及家属最头痛的问题,由于儿童年纪小,性格未成形,情绪化,在吃药时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虽然现在大多数药品都包裹有糖衣,但是糖衣片较大,对于小孩儿而言吞咽困难,通常将其研磨成粉状喂食,而粉末状的药物即便兑水送服依然十分苦涩,大多数小孩儿都存在抵抗行为。

为此,医生及家属通常采用一些巧妙的手段诱导儿童喂药,在喂奶的过程中,加入一口药,断续的将全部药物送服,降低儿童的抵触心理,但是中途切换通常需要多人操作,频繁更换工具,十分繁琐,一不小心,还容易将药物洒出。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实现自动间断性喂药、降低儿童抵触心理的儿科护理喂药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儿科护理喂药器,包括奶瓶和奶嘴,所述奶瓶中有隔层将所述奶瓶分为存药区和存奶区,所述存药区和所述存奶区分别通过存药吸管和存奶吸管连接中继腔,所述中继腔密封连接所述奶嘴,所述中继腔中对应所述存奶吸管设置正常状态常开、受到吸力闭合的安全阀,所述中继腔中对应所述存药吸管设置正常状态常闭、收到吸力打开的压力控制阀。

基上所述,所述安全阀包括第一阀腔、第一阀杆、第一弹簧和第一堵头,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一堵头上,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一阀杆上,所述第一堵头对应所述第一阀腔的进液口设置且正常状态下,所述第一弹簧支撑所述第一堵头离开所述第一阀腔的进液口,吸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弹簧收缩使得所述第一堵头封堵所述第一阀腔的进液口,所述第一阀腔的出液口连通所述中继腔,所述第一阀腔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存奶吸管。

基上所述,所述压力控制阀包括第二阀腔、第二阀杆、拉簧和第二堵头,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阀腔和所述第二堵头上,所述拉簧套设在所述第二阀杆上,所述第二堵头对应所述第二阀腔的出液口设置且正常状态下,所述拉簧拉动所述第二堵头封堵所述第二阀腔的出液口,吸力作用下,所述拉簧拉伸使得所述第二堵头封堵离开所述第二阀腔的出液口,所述第二阀腔的出液口连通所述中继腔,所述第二阀腔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存药吸管。

基上所述, 所述存药吸管包括主管、隔离阀、药支管和奶支管,所述药支管两端分别连通存药区和所述隔离阀的药进口,所述奶支管的两端分别连通存奶区和所述隔离阀的奶进口,所述药进口设于所述隔离阀的右侧壁上,所述奶进口设于所述隔离阀的底部,所述隔离阀的出口位于所述隔离阀的左侧壁上,所述主管连通所述隔离阀的出口;所述隔离阀中设置滑道,滑道内安装移动堵头,所述滑道自奶进口延伸至所述隔离阀的前、后侧壁上,所述移动堵头呈槽状结构,槽的开口方向朝向隔离阀的左侧壁,所述移动堵头的中部靠上设置一挡板以便所述移动堵头移动至所述隔离阀中时封堵所述药进口、贯通所述奶进口和所述出口,所述移动堵头初始位置位于所述奶支管中且能够封堵所述奶支管。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设置存奶区、存药区和中继腔,中继腔中分别设置吮吸闭合的安全阀和吮吸打开的压力控制阀,在一般情况下,将奶瓶倒置,奶液会通过常开的安全阀流出,药液在压力控制阀的封堵下禁流,利用婴儿喝奶吮吸的动作,吮吸时,由于吸力的作用以及中继腔和奶嘴构成的密封环境,使得安全阀和压力控制阀受到吸力影响,安全阀关闭,奶液断流,压力控制阀打开,药液流出,通过不断的吮吸行为,奶液和药液切换着进入儿童的口中,直到药物喂完,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儿童的抵触行为,还无需其它操作,通过吮吸,自动实现切换,使用十分方便。

2、为了防止吮吸力过大,吸入大量药液,导致儿童辨别出大量药液的存在,设置隔离阀、药支管和奶支管,奶支管内安装移动堵头,当吮吸力小时,该移动堵头位移量小,即便有所移动,仍然封堵奶支管,药支管和主管依然连通,不影响正常情况下药物的吸取;其主要目的是应对吮吸力过大时,避免药液入口量过大,导致儿童感受到苦涩、喷药,作用过程是,吮吸力过大,移动堵头位移量大,直至封堵药支管,贯通奶支管,使得药液仅在大力吮吸的一小段时间入口,而后进入的全是奶液,避免儿童察觉到异样。吮吸动作停止后,移动堵头复位。这样,不管是否大力吮吸,药液的进入量得到控制,儿童始终不会感受到药物的苦涩,能够伴随奶液将药物喝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儿科护理喂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安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压力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儿科护理喂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隔离阀及其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移动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奶瓶;2. 安全阀;3. 压力控制阀;4. 隔离阀;5.中继腔;6.存奶吸管;7.存药吸管;8. 存药区;9. 存奶区;10. 隔层;11.奶嘴;21.第一阀腔;22.第一阀杆;23.第一弹簧;24.第一堵头;31;第二阀腔;32.第二阀杆;33.拉簧;34.第二堵头;41.移动堵头;42.药进口;43.奶进口;44.出口;45.槽;46.挡板;47.主管;48.药支管;49.奶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儿科护理喂药器,包括奶瓶1和奶嘴11,所述奶瓶1中有隔层10将所述奶瓶1分为存药区8和存奶区9,所述存药区8和所述存奶区9分别通过存药吸管7和存奶吸管6连接中继腔5,所述中继腔5密封连接所述奶嘴11,所述中继腔5中对应所述存奶吸管6设置正常状态常开、受到吸力闭合的安全阀2,所述中继腔5中对应所述存药吸管7设置正常状态常闭、收到吸力打开的压力控制阀3,使得喝奶过程中,药液会随着吮吸的动作,间断的被吸出,最终完成喂药过程。

如图2所示,所述安全阀2包括第一阀腔21、第一阀杆22、第一弹簧23和第一堵头24,所述第一弹簧23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阀腔21和所述第一堵头24上,所述第一弹簧23套设在所述第一阀杆22上,所述第一堵头4对应所述第一阀腔21的进液口设置且正常状态下,所述第一弹簧23支撑所述第一堵头24离开所述第一阀腔21的进液口,奶液可以正常的流通,吸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弹簧23收缩使得所述第一堵头24封堵所述第一阀腔21的进液口,奶液断流,所述第一阀腔21的出液口连通所述中继腔5,所述第一阀腔21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存奶吸管6。

如图3所示,所述压力控制阀3包括第二阀腔31、第二阀杆32、拉簧33和第二堵头34,所述拉簧33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阀腔32和所述第二堵头34上,所述拉簧33套设在所述第二阀杆32上,所述第二堵头34对应所述第二阀腔31的出液口设置且正常状态下,所述拉簧33拉动所述第二堵头34封堵所述第二阀腔31的出液口,药液断流,吸力作用下,所述拉簧33拉伸使得所述第二堵头34封堵离开所述第二阀腔31的出液口,药液流通,所述第二阀腔31的出液口连通所述中继腔5,所述第二阀腔31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存药吸管7。

作用原理:正常状态下,安全阀3常开,倒置奶瓶,奶液从安全阀3中流出,供儿童饮用,给予其喝奶的假象,此时压力控制阀4控制存药吸管7封堵,利用儿童喝奶喜欢吮吸的特点,吮吸发生时,安全阀3受到压力关闭,压力控制阀4收到压力打开,导致奶液断流,药液连通中继腔5,药液被吸走;伴随着儿童吮吸的动作,这一过程不断重复,奶液和药液自动切换流通,直到药液被喝完,孩子由于对于奶液的喜爱,会忽略对于药液的抵触,成功送服全部药液,完成喂药操作。

这一过程不需要人为干预,吮吸动作自助完成,操作简单,不易失败,药液也不容易洒出。

实施例2

如图4-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存药吸管7包括主管47、隔离阀4、药支管48和奶支管49,所述药支管两端分别连通存药区和所述隔离阀4的药进口42,所述奶支管49的两端分别连通存奶区8和所述隔离阀4的奶进口43,所述药进口42设于所述隔离阀4的右侧壁上,所述奶进口43设于所述隔离阀4的底部,所述隔离阀4的出口44位于所述隔离阀4的左侧壁上,所述主管47连通所述隔离阀4的出口44;所述隔离阀4中设置滑道,滑道内安装移动堵头41,所述滑道自奶进口43延伸至所述隔离阀4的前、后侧壁上,所述移动堵头41呈槽状结构,槽45的开口方向朝向隔离阀4的左侧壁,所述移动堵头41的中部靠上设置一挡板46以便所述移动堵头41移动至所述隔离阀4中时封堵所述药进口42、贯通所述奶进口43和所述出口44,所述移动堵头41初始位置位于所述奶支管49中且能够封堵所述奶支管49。

本实施例的主要是针对吮吸力度大的孩子,当吮吸力过大时,如实施例1的结构容易导致吸入药量过大,味觉刺激过大,引发孩子抵触,喷药。在实施例2中,大力吮吸时,移动堵头41会随之发生较大位移,位移至隔离阀4内,封堵药进口42,贯通奶进口43,即药液仅在大力吮吸的一瞬间入口,立马会被移动堵头41封堵,替换为奶液,吸入的药液量得到有效控制。而吮吸力不大时,移动堵头41的位移量也较小,无法进入隔离阀4,无法封堵药进口42,单次吸入的药液量也不大。

本实施例的本质在于控制单次吮吸入口的药液量来控制口感,避免孩子识别出大量药液的存在,发生抵触情绪,适应范围更广。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