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原供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6694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原供氧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医用供氧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高原供氧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初上高原的人常出现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头疼这一症状则最为常见,且在夜间或早晨起床时最为严重。有时头痛严重时可能有视力障碍,但眼底检查正常。另外,失眠、多梦、耳鸣、眩晕、精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的症状也常发生。而这些症状在撤回海拔4000米后就会逐渐消失。这种常出现于高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被统称为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体突然进入高海拔地区后没有能够快速适应那里的气压和氧含量而造成的。研究显示,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大约50%~75%的人出现急性高原病,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

高原反应主要的治疗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展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来说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但对于不断恶化的患者则要进行积极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最为有效的方法当属减少运动量和吸氧。

通常的吸氧设备按照供氧的方式基本可以分为主动供氧和被动供氧两种。主动供氧最为常见的就是供氧面罩,使用者通过按压开关,氧气释放进入面罩中供使用者吸取。对于这类供氧设备来说,虽然可以节省氧气的消耗,但是需要人为主动进行操作。当使用者处于活动状态时会常常遗忘吸氧,导致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被动吸氧装置则时刻处于氧气释放的状态,虽然避免了使用者的主动操作,但是持续供氧将导致氧气消耗快,且使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原供氧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原供氧装置,该装置包括:限位供气组件,包括固定部和滑动部,固定部具有第一通气孔,滑动部可滑动地连接到固定部并且具有第二通气孔;束胸带,束胸带的两端分别与固定部的一端和滑动部的与固定部的所述一端相对的一端连接;肩带,肩带的两端具有连接到束胸带的勾扣;储氧部件,经输氧管与第一通气孔连通;吸氧部件,经供氧管与第二通气孔连通,其中,当束胸带带动固定部和滑动部相对于彼此滑动时,储氧部件中的氧气通过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供应到吸氧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限位供气组件还可以包括与滑动部相连接的复位弹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在复位弹簧处于松弛状态时不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束胸带可以包括具有弹力的缓冲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高原供氧装置还可以包括:滑动勾扣组件,包括束胸带穿过的卡环以及连接到卡环并与肩带的勾扣可拆卸地连接的卡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滑动勾扣组件的数量可以为4个。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实现了供氧装置的可控性,在使用者呼气的时候才进行供氧,避免了在持续供氧中氧气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原供氧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原供氧装置的束胸带与肩带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原供氧装置的限位供气组件的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原供氧装置的肩带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原供氧装置的滑动勾扣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下面将参照图1到图5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高原供氧装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原供氧装置的束胸带与肩带示意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原供氧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原供氧装置的束胸带与肩带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原供氧装置的限位供气组件的工作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原供氧装置的肩带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原供氧装置的滑动勾扣组件的示意图。

如图1到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原供氧装置100,包括限位供气组件200、束胸带300、肩带400、储氧部件500以及吸氧部件600。

如图3所示,限位供气组件200包括固定部201和可滑动地连接到固定部201的滑动部202。固定部201具有第一通气孔203,滑动部202具有第二通气孔204。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高原供氧装置100的限位供气组件200还可以包括与滑动部202相连接的复位弹簧205。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通气孔203和第二通气孔204在复位弹簧205处于松弛状态时不连通。

如图2所示,束胸带300的两端分别与固定部201的一端和滑动部202的与固定部201的所述一端相对的一端连接。当束胸带300带动固定部201和滑动部202相对于彼此滑动时,第一通气孔203和第二通气孔204相连通。此外,束胸带300可以包括具有弹力的缓冲带301。

如图2和图4所示,肩带400包括主体401和与主体401连接的勾扣402,也即,肩带400在其两端处具有连接到束胸带300的勾扣402。

如图1所示,储氧部件500经输氧管701与第一通气孔203连通;吸氧部件600经供氧管702与第二通气孔204连通。当束胸带300带动固定部201和滑动部202相对于彼此滑动时,储氧部件500中的氧气通过第一通气孔203和第二通气孔204供应到吸氧部件600。这里吸氧部件600可以是与使用者的口和鼻接触的面罩。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高原供氧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滑动勾扣组件800,滑动勾扣组件800包括束胸带300穿过的卡环802以及连接到卡环802并与肩带400的勾扣402可拆卸地连接的卡扣801。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滑动勾扣组件800的数量可以为4个。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高原供氧装置的使用方法。

将束胸带300套入使用者的胸部,在呼气的情况下,通过调节缓冲带301使得束胸带300紧贴胸部。将肩带400的勾扣402连接到套在束胸带300上的滑动勾扣组件800的卡扣801使得束胸带300固定并紧贴胸部。

根据人体在呼吸过程中胸围的大小的变化来进行供氧,具体地说,当处于吸气的过程时,胸腔扩增,气体经由鼻腔进入肺部;当呼气时,胸腔回缩,气体从肺部经由鼻腔呼出。当人体处于呼气状态时,由于束胸带300在人体呼气时固定于胸部,此时与束胸带300相连接的限位供气组件200的复位弹簧205处于松弛状态,此时连接到束胸带300的一端的滑动部202上的第二通气孔204与连接到束胸带300的另一端的固定部201上的第一通气孔203交错,使得第一通气孔203与第二通气孔204不连通,此时储氧部件500中的氧气经由输氧管701到达位于滑动部202上的第二通气孔204,由于此时第一通气孔203与第二通气孔204不连通,因此氧气无法经由供氧管702从吸氧部件600中输出。

当人体处于呼气状态时,此时人体的胸腔增大,由于束胸带300固定并紧贴胸部,因此将随着胸腔增大而发生形变。此时与束胸带300的一端相连接的滑动部202将相对于与束胸带300的另一端相连接的固定部201滑动,与此同时位于滑动部202上的第二通气孔204将与位于固定部201上的第一通气孔203相连通,使得第一通气孔203与第二通气孔204连通。在这种情况下,储氧部件500中的氧气经由输氧管701达到位于滑动部202上的第二通气孔204,由于此时第一通气孔203与第二通气孔204连通,因此氧气可以通过第二通气孔204,并经由供氧管702从吸氧部件600中输出。

因此,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实现了供氧装置的可控性,在使用者呼气的时候才进行供氧,避免了在持续供氧中氧气的浪费。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