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用插针推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5104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液用插针推动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输液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液用插针推动机构。



背景技术:

输液又名打点滴或者挂水。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

现有医院在对病人输液时,根据病情,医生常常会开出多瓶药水,连续地进行输液。这种情况下,当一个输液瓶输完后,会涉及到换瓶的问题,既需要输液头插针拔出后重新插入到待输的输液瓶中。换瓶的过程由于需要单手操作且涉及专业性,一般需要呼叫护士进行操作;但有时候护士过于忙碌,没有及时到达换瓶,输液瓶中药液输送完毕后,会造成返血或者空气进入人体等情况,从而加大了对病人的危害。同时呼叫护士迟迟不到,也会极大地影响病人心情,进而影响了病情。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考虑设置了一种输液换瓶装置,包括输液瓶固定架,其特点在于,所述输液瓶固定架上端位置至少设置有两套输液瓶固定机构,输液瓶固定机构能够实现对输液瓶瓶口向下的竖向固定,每个输液瓶固定机构对应设置有一根中空且上端开口的插针,插针针尖向上竖直设置在对应的输液瓶固定机构固定住的输液瓶瓶口位置下方,插针固定安装在一个推盘上,每个插针针尖到对应的输液瓶固定机构固定住的输液瓶瓶口距离呈等差数列,推盘上还设置有能够外接输液管道的连通管道和插针连通,推盘下方还设置有推动机构,推动机构能够控制推盘向上运动并使得插针依次插入到对应的输液瓶固定机构中被固定的输液瓶内。

这样,该装置使用时,将输液瓶按照要输液的先后顺序安装固定到对应的输液瓶固定机构中,先靠推动机构,将最靠近输液瓶瓶口的插针针尖推入到对应的输液瓶内,其余插针针尖位于对应的输液瓶外,实现输液。当前输液瓶完毕后,启动推动机构带动推盘向上运动,将第二个插针针尖也推入到对应的输液瓶内实现换瓶。这样只需单手操作,方便快捷,病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避免了护士到位不及时造成的危害。

但其中,推动机构的具体结构怎样设置,才具有结构简单,动作配合稳定可靠,方便病人卧床操作,提高操作便捷性和准确性,成为有待进一步考虑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怎样提供一种用于实现输液用插针插入动作且结构简单,动作配合稳定可靠,方便病人卧床操作,能够提高操作便捷性和准确性的输液用插针推动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输液用插针推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推动机构包括一个同轴固定在推盘下方的中心筒,中心筒外套设有一个固定在输液瓶固定架上的外筒,中心筒同轴设置在外筒上半段且能够沿外筒内腔上下滑动,外筒下半段内部同轴固定设置有一个中心柱,中心柱上端插入到中心筒内部且和中心筒上下滑动配合,推动机构还包括一个和中心筒配合并用于推动中心筒逐步向上运动的推动件和一个动力输入构件,动力输入构件和推动件配合实现动力传动且具有一个露出于外筒的动力输入部。

这样,中心筒配合在同轴设置的外筒和中心柱之间,靠动力输入构件输入动力后带动中心筒向上运动实现对插针的推动,使其动作配合稳定可靠;同时动力输入构件位于输液瓶靠下方的位置,方便病人卧床即可操作,提高操作便捷性。

作为进一步优化,中心筒下端沿周向均匀布置有几个竖直向上的开槽,开槽上端高度沿周向顺序递减设置;相邻的开槽入口处之间为顺圆周往相同方向倾斜的斜面且该斜面的倾斜方向为靠近开槽深度较浅的一端向上倾斜,推动件套设在中心筒下方的中心柱上,推动件具有一根竖直向上的顶杆,顶杆可上下滑动地插接配合在中心筒的一个开槽内,顶杆长度不小于最深的开槽的深度,顶杆上端面为和相邻开槽入口处之间的斜面倾斜方向一致的斜面;顶杆顶端的外部横向外露出于开槽外表面,动力输入构件包括一个中间筒,中间筒可上下滑动地套设在外筒和中心筒之间,中间筒外表面具有一个沿径向向外延伸出外筒的拨杆形成动力输入部,拨杆可上下滑动地配合在外筒上竖向设置的一个限位窗口内且能够靠限位窗口实现水平方向的限位,限位窗口竖向尺寸不小于最深开槽的深度,中间筒内表面对应中心筒上各开槽的位置内凸形成有竖向凸条,竖向凸条下表面为和顶杆上端面一致的斜面且顶杆位于任一开槽内时均能够和顶杆上端面外部相贴;推动机构还包括一个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作用于外筒和推动件之间并用于对推动件施加向上的力以推动中心筒向上运动。

这样,使用时调整顶杆位于最深的开槽内,拨杆位于限位窗口上端,第一个插针插入到输液瓶内开始使用;需要换瓶时,先向下拨动拨杆,靠中间筒内侧的竖向凸条将和顶杆上端外部接触,将顶杆向下压下,顶杆上端到达开槽下端槽口时,由于槽口一侧、顶杆上端面和竖向凸条下表面均为相同方向倾斜的斜面,故顶杆能够在复位弹簧弹力的作用下斜向滑动到下一深度较浅的开槽内。此时松手,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带动顶杆沿较浅开槽向上运动并将中间筒向上顶起,顶杆达到开槽上端后继续带动中心筒向上运动,直至拨杆到底限位窗口上端处限位,此时顶杆无法再向上运动,由于此开槽比第一个开槽更浅,故使得中心筒能够被向上顶出两个相邻开槽高度差相同的距离;实现换瓶。这样,换瓶操作时,只需向下拨动拨杆即可,插针能够自动向上抬升出预设的固定距离;非常方便快捷,且保证了插针插入深度的统一可靠,保证了换瓶操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作为优化,推动件具有一个可上下滑动地套接在中心柱上的底环,底环上表面竖直固定向上所述顶杆,复位弹簧为压缩状态的螺旋弹簧且套设在底环下方的中心柱上,螺旋弹簧上端和底环抵接且不相固定。

这样,采用位于推动件下方的压簧实现复位,比采用拉簧更利于设置,能够更好地保证施力平稳可靠,提高了动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用于实现输液用插针插入动作且具有结构简单,动作配合稳定可靠,方便病人卧床操作,能够提高操作便捷性和准确性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输液换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显示,图中调整了上下部的比例大小,实施时应不以此比例为限制。

图2为图1中单独输液瓶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单独顶板的仰视图。

图4为图1中去掉外壳后单独中心筒部分另一个视角方向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一种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输液换瓶装置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时:如图1-4所示,一种输液换瓶装置,包括输液瓶固定架1,其特点在于,所述输液瓶固定架1上端位置至少设置有两套输液瓶固定机构,输液瓶固定机构能够实现对输液瓶瓶口向下的竖向固定,每个输液瓶固定机构对应设置有一根中空且上端开口的插针2,插针2针尖向上竖直设置在对应的输液瓶固定机构固定住的输液瓶瓶口位置下方,插针固定安装在一个推盘3上,每个插针2针尖到对应的输液瓶固定机构固定住的输液瓶瓶口距离呈等差数列,推盘上还设置有能够外接输液管道的连通管道4和插针2连通,推盘3下方还设置有推动机构,推动机构能够控制推盘向上运动并使得插针2依次插入到对应的输液瓶固定机构中被固定的输液瓶内。

这样,上述装置使用时,将输液瓶按照要输液的先后顺序安装固定到对应的输液瓶固定机构中,先靠推动机构,将最靠近输液瓶瓶口的插针针尖推入到对应的输液瓶内,其余插针针尖位于对应的输液瓶外,实现输液。当前输液瓶完毕后,启动推动机构带动推盘向上运动,将第二个插针针尖也推入到对应的输液瓶内实现换瓶。这样只需单手操作,方便快捷,病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避免了护士到位不及时造成的危害。

本实施例中,所述插针2针尖上密封套设有一个密封薄膜套。这样,避免针尖未插入时暴露在空气中造成污染,针尖插入时抵接在瓶口皮套上后,向上插破密封薄膜套和瓶口皮套即可插入到输液瓶内。具体实施时,所述插针和连通管道成套设置且为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中,这样针对不同的病人可以及时更换插针,避免交叉感染。

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液瓶固定机构包括一个竖向设置且小直径端向下的锥形套5,锥形套5内腔和输液瓶前端锥体段外形匹配,锥形套5安装在一个横向支撑杆6上,横向支撑杆和输液瓶固定架固定设置,锥形套5上方正对水平设置有一个顶板7,顶板7和锥形套5或者横向支撑杆6之间连接设置有拉力弹簧8并能够靠拉力弹簧8将倒装在锥形套内的输液瓶底部顶住。

这样,靠锥形套和输液瓶锥形段处配合,再靠上方的顶板将输液瓶底部抵住,采用非常简单的结构实现了对输液瓶的可靠固定;其非常方便输液瓶的固定装夹,提高装置使用便捷程度。

本实施例中,输液瓶固定架1顶部水平设置有一个圆形的基板9,基板9四周固定设置有几根竖直向下的连接杆10,所述横向支撑杆6固定在连接杆10上,所述顶板7外端可滑动地配合在连接杆10上。这样,结构简单,且保证了顶板始终能够正对输液瓶向下顶紧,提高了装夹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顶板7下表面正对锥形套设置有一个上凹的整体呈圆形的凹槽11,凹槽11用于实现对输液瓶瓶底的定位;这样更方便实现输液瓶固定时对输液瓶底部在水平方向上的限位。

其中,凹槽11表面设置有一层弹性材料,更加利于提高夹持稳定性。弹性材料优选采用橡胶材料,成本低廉且利于设置。本实施例中,凹槽所在的圆形与顶板两侧侧边相交;这样在能够保证实现对输液瓶底部水平方向限位效果的同时,能够降低顶板耗材,且缩短顶板宽度避免相邻顶板之间的干涉。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10横截面呈矩形,所述顶板7外端设置有一个匹配的矩形内腔并可上下滑动地套接在连接杆上。这样,方便滑动的同时可以对顶板的水平方向进行限位,同时当顶板夹持受力时,顶板外端矩形内腔的内外两侧能够和连接杆接触形成杠杆效果,能够很好地避免顶板受力向上滑动,提高对输液瓶的夹持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机构包括一个同轴固定在推盘下方的中心筒12,中心筒12外套设有一个固定在输液瓶固定架上的外筒13,中心筒12同轴设置在外筒13上半段且能够沿外筒13内腔上下滑动,外筒13下半段内部同轴固定设置有一个中心柱14,中心柱14上端插入到中心筒内部且和中心筒12上下滑动配合,推动机构还包括一个和中心筒12配合并用于推动中心筒逐步向上运动的推动件和一个动力输入构件,动力输入构件和推动件配合实现动力传动且具有一个露出于外筒的动力输入部。本实施例中,外筒13采用透明材料制得。

这样,中心筒配合在同轴设置的外筒和中心柱之间,靠动力输入构件输入动力后带动中心筒向上运动实现对插针的推动,使其动作配合稳定可靠;同时动力输入构件位于输液瓶靠下方的位置,方便病人卧床即可操作,提高操作便捷性。

本实施例中,中心筒12下端沿周向均匀布置有几个竖直向上的开槽15,开槽15上端高度沿周向顺序递减设置;相邻的开槽15入口处之间为顺圆周往相同方向倾斜的斜面且该斜面的倾斜方向为靠近开槽深度较浅的一端向上倾斜,推动件套设在中心筒下方的中心柱上,推动件具有一根竖直向上的顶杆16,顶杆16可上下滑动地插接配合在中心筒12的一个开槽15内,顶杆16长度不小于最深的开槽的深度,顶杆16上端面为和相邻开槽入口处之间的斜面倾斜方向一致的斜面;顶杆16顶端的外部横向外露出于开槽外表面,动力输入构件包括一个中间筒17,中间筒17可上下滑动地套设在外筒和中心筒之间,中间筒17外表面具有一个沿径向向外延伸出外筒的拨杆18形成动力输入部,拨杆18可上下滑动地配合在外筒上竖向设置的一个限位窗口19内且能够靠限位窗口实现水平方向的限位,限位窗口19竖向尺寸不小于最深开槽的深度,中间筒17内表面对应中心筒上各开槽的位置内凸形成有竖向凸条20,竖向凸条20下表面为和顶杆上端面一致的斜面且顶杆位于任一开槽内时均能够和顶杆上端面外部相贴;推动机构还包括一个复位弹簧21,复位弹簧21作用于外筒13和推动件之间并用于对推动件施加向上的力以推动中心筒17向上运动。

这样,使用时调整顶杆位于最深的开槽内,拨杆位于限位窗口上端,第一个插针插入到输液瓶内开始使用;需要换瓶时,先向下拨动拨杆,靠中间筒内侧的竖向凸条将和顶杆上端外部接触,将顶杆向下压下,顶杆上端到达开槽下端槽口时,由于槽口一侧、顶杆上端面和竖向凸条下表面均为相同方向倾斜的斜面,故顶杆能够在复位弹簧弹力的作用下斜向滑动到下一深度较浅的开槽内。此时松手,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带动顶杆沿较浅开槽向上运动并将中间筒向上顶起,顶杆达到开槽上端后继续带动中心筒向上运动,直至拨杆到底限位窗口上端处限位,此时顶杆无法再向上运动,由于此开槽比第一个开槽更浅,故使得中心筒能够被向上顶出两个相邻开槽高度差相同的距离;实现换瓶。这样,换瓶操作时,只需向下拨动拨杆即可,插针能够自动向上抬升出预设的固定距离;非常方便快捷,且保证了插针插入深度的统一可靠,保证了换瓶操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推动件具有一个可上下滑动地套接在中心柱上的底环22,底环22上表面竖直固定向上所述顶杆16,复位弹簧21为压缩状态的螺旋弹簧且套设在底环22下方的中心柱14上,螺旋弹簧上端和底环抵接且不相固定。这样,采用位于推动件下方的压簧实现复位,比采用拉簧更利于设置,能够更好地保证施力平稳可靠,提高了动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上述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单手操作,换瓶简单方便快捷的优点,能够达到病人不用呼叫护士,自己即可实现换瓶的效果,提高了换瓶操作的规范性,且避免了输液换瓶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危害以及需要换瓶时护士到位不及时造成的危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