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7320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



背景技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是开胸术后重建、维持胸腔负压、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的重要措施。然而现有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存在很多缺点,导致操作复杂,具体如下:1、现有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因材质较软,再穿入患者的胸腔内时,需要以辅助工具夹住引流管的引流头才能塞入,这种送入的方法,需要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以建立足够的隧道空间,即使在较为充分的局麻条件下,过多的钝性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也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同时增加胸壁血管、肋间血管损伤的概率,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甚至误伤膈肌、肝脏和脾脏;2、由于现有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为柱形半软直管,在其头端被钳夹塞入胸腔后,无法使其及时固定,极容易滑脱出胸腔,可能需要反复放置定位才能达到临床使用要求,既拖延施救时间,也存在较大的风险;3、现有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壁有数个侧孔,最远的侧孔距头端约5cm,在用钳夹塞放的过程中,空气很容易经侧孔进入胸腔导致肺萎陷加重,即使随后的闭式引流能迅速将气体引出,这个过程导致的肺萎陷与复张对呼吸循环仍有一定不利的影响;4、由于现有的引流管在留置的过程中无法自行固定,需要和患者的皮肤缝合连接在一起才能固定,由于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引流管缝合固定于皮肤后,在胸管受外力牵拉时侧孔可能后退至皮下,导致皮下气肿,当患者皮肤松弛、或缝合欠牢固时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风险。

为了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伸缩囊锁紧式胸腔穿刺用胸腔闭式引流管[申请号:CN201610775269.6],包括穿刺针和引流管,引流管头部带有锥形前端口,在锥形前端口内设置有穿刺针卡环,靠近套管头部的侧壁设置有侧孔,末端为排液口,在靠近引流管管体头部的外管壁设置有用于充气或充液的环状伸缩囊,其特征在于:在引流管管壁内设置有与伸缩囊连通的伸缩囊气/液通道;在管壁内设置有胸腔通道,胸腔通道前端口设置在靠近管体头部的外管壁,伸缩囊气/液通道后端口和胸腔通道后端口均也带有封闭接头。

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但是引流管材质较软,穿入患者的胸腔内时,需要以辅助工具夹住引流管的引流头才能塞入,这种送入的方法,需要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以建立足够的隧道空间,即使在较为充分的局麻条件下,过多的钝性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也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同时增加胸壁血管、肋间血管损伤的概率,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甚至误伤膈肌、肝脏和脾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内外可锁定,避免引流管脱落或是皮下气肿,方便直接穿入患者的胸腔的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插于引流管一端且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管芯,以及设于引流管外侧的内定位机构和外定位机构,所述的管芯的硬度大于引流管的硬度,所述的管芯与引流管之间设有当管芯插于引流管后能防止管芯从引流管的前端脱离的限位结构,所述的内定位机构和外定位机构之间形成定位区间。在引流管中插入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管芯,使得引流管不需要借助辅助工具夹持即可直接穿入患者的胸腔,不需要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以建立足够的隧道空间,减少了医生所需要进行的医疗操作,避免过多的钝性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内定位机构利于引流管头部在胸腔内的定位,外定位机构利于引流管在人体外部的定位,两端定位实现了引流管的固定,避免引流管脱落或是皮下气肿,限位结构能防止管芯从引流管的前端脱离,结构稳固,内定位机构和外定位机构之间的距离能够根据情况进行调节,灵活性强。

在上述的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内定位机构包括设于引流管外侧的气囊,所述的气囊与充放气机构相连。气囊充放气即可实现其体积的改变,当气囊增大时,其外壁与胸腔内肌层相接触,通过摩擦力以及挤压力实现定位,定位方式较为灵活,当需要定位时,只需要放出气体即可,使用方便。

在上述的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充放气机构包括与气囊相连通的通气管,所述的通气管与充气装置相连,且在通气管上设有能防止气囊中气体排出的单向阀。单向阀避免气囊中的气体通过通气管漏出。

在上述的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外定位机构包括套于引流管外围且均能沿着引流管轴向移动的定位筒和锁定管套,所述的定位筒包括能够径向缩放的自锁管卡,在自锁管卡的一端具有朝向内定位机构的定位盘,所述的自锁管卡与锁定管套之间设有当自锁管卡插于锁定管套内后能迫使自锁管卡径向收缩从而使自锁管卡轴向定位在引流管上的引导结构。当锁定管套紧套于定位筒上时,定位筒与引流管相固定,定位筒的定位盘与人体相贴合,实现外部定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在上述的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自锁管卡远离定位盘的一端具有若干在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卡板且当各卡板插于锁定管套内后所述的卡板能在引导结构的作用下相互收拢。通过卡板之间的相互收拢,从而改变定位筒的大小,使得各个卡板紧贴于引流管上,通过摩擦力实现固定。

在上述的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引导结构包括设于锁定管套内壁的圆锥面且圆锥面的尺寸较大的一端朝向定位盘。引导结构利于卡板的定向合拢。

在上述的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定位盘为吸盘且吸盘的吸附面朝向内定位机构。通过吸盘方式,定位盘吸附在人体上,进一步加强了定位的效果,定位更为稳固,避免引流管滑脱。

在上述的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限位结构包括设于引流管前端的引流头且引流头的内径尺寸不超过管芯前端的外径尺寸。避免管芯前端穿出管芯前端。

在上述的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引流头的外表面呈外端小内端大且表面平滑的钝头结构。平滑的钝头结构与人体组织接触时,不容易损伤人体组织。

在上述的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引流头上具有至少一个引流孔,且引流管的所有引流孔均设置在引流头上。空气不容易经引流孔进入胸腔,避免肺萎陷的情况。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的优点在于:

第一,在引流管中插入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管芯,使得引流管不需要借助辅助工具夹持即可直接穿入患者的胸腔,不需要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以建立足够的隧道空间,减少了医生所需要进行的医疗操作,避免过多的钝性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第二,内定位机构利于引流管头部在胸腔内的定位,外定位机构利于引流管在人体外部的定位,两端定位实现了引流管的固定,避免引流管脱落或是皮下气肿,内定位机构和外定位机构之间的距离能够根据情况进行调节,灵活性强。

第三,限位结构能防止管芯从引流管的前端脱离,结构稳固,空气不容易经引流孔进入胸腔,避免肺萎陷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囊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引流管1、管芯2、内定位机构3、外定位机构4、限位结构5、定位区间6、气囊7、通气管8、单向阀9、定位筒10、锁定管套11、自锁管卡12、定位盘13、卡板14、圆锥面15、吸附面16、引流头17、引流孔18、充放气机构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带管芯可锁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包括能够插于引流管1一端且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管芯2,以及设于引流管1外侧的内定位机构3和外定位机构4,管芯2的硬度大于引流管1的硬度,管芯2与引流管1之间设有当管芯2插于引流管1后能防止管芯2从引流管1的前端脱离的限位结构5,内定位机构3和外定位机构4之间形成定位区间6。在引流管1中插入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管芯2,使得引流管1不需要借助辅助工具夹持即可直接穿入患者的胸腔,不需要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以建立足够的隧道空间,减少了医生所需要进行的医疗操作,避免过多的钝性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内定位机构3利于引流管1头部在胸腔内的定位,外定位机构4利于引流管1在人体外部的定位,两端定位实现了引流管1的固定,避免引流管脱落或是皮下气肿,限位结构5能防止管芯2从引流管1的前端脱离,结构稳固,内定位机构3和外定位机构4之间的距离能够根据情况进行调节,灵活性强。

其中,内定位机构3包括设于引流管1外侧的气囊7,气囊7与充放气机构19相连。气囊7充放气即可实现其体积的改变,当气囊7增大时,其外壁与胸腔内肌层相接触,通过摩擦力以及挤压力实现定位,定位方式较为灵活,当需要定位时,只需要放出气体即可,使用方便。充放气机构19包括与气囊7相连通的通气管8,通气管8与充气装置相连,且在通气管8上设有能防止气囊7中气体排出的单向阀9。单向阀9避免气囊7中的气体通过通气管8漏出。

其中,外定位机构4包括套于引流管1外围且均能沿着引流管1轴向移动的定位筒10和锁定管套11,当锁定管套11紧套在定位筒10时定位筒10和引流管1相对固定从而实现外定位机构4的固定。更具体地说,定位筒10包括能够径向缩放的自锁管卡12,在自锁管卡12的一端具有朝向内定位机构3的定位盘13,作为一种改进,自锁管卡12与锁定管套11之间设有当自锁管卡12插于锁定管套11内后能迫使自锁管卡12径向收缩从而使自锁管卡12轴向定位在引流管1上的引导结构。更具体地说,引导结构包括设于锁定管套11内壁的圆锥面15且圆锥面15的尺寸较大的一端朝向定位盘13。自锁管卡12远离定位盘13的一端具有若干在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卡板14且当各卡板14插于锁定管套11内后卡板14能在引导结构的作用下相互收拢。作为一种改进,定位盘13为吸盘且吸盘的吸附面16朝向内定位机构3。通过吸盘方式,定位盘13吸附在人体上,进一步加强了定位的效果,定位更为稳固,避免引流管1滑脱。引导结构利于卡板14的定向合拢,通过卡板14之间的相互收拢,从而改变定位筒10的大小,使得各个卡板14紧贴于引流管1上,通过摩擦力实现外部定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其中,限位结构5包括设于引流管1前端的引流头17且引流头17的内径尺寸不超过管芯2前端的外径尺寸。避免管芯2前端穿出管芯2前端。引流头17的外表面呈外端小内端大且表面平滑的钝头结构。平滑的钝头结构与人体组织接触时,不容易损伤人体组织。引流头17上具有至少一个引流孔18,且引流管1的所有引流孔18均设置在引流头17上。空气不容易经引流孔18进入胸腔,避免肺萎陷的情况。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引流管1、管芯2、内定位机构3、外定位机构4、限位结构5、定位区间6、气囊7、通气管8、单向阀9、定位筒10、锁定管套11、自锁管卡12、定位盘13、卡板14、圆锥面15、吸附面16、引流头17、引流孔18、充放气机构1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