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0406发布日期:2018-08-04 15:36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历来,已知有在一次性尿布的与肌肤接触的面设置吸收汗的片等,以有效防止湿疹、皮疹、斑疹等发生的一次性尿布(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一次性尿布:为了吸收汗而在端部翼片和侧部翼片设置将在肌肤抵接侧的疏水性的第一纤维无纺布与在肌肤非抵接侧的亲水性的第二纤维无纺布重合并在热熔接部固定而成的复合片。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设置贯通上述复合片的上述第一纤维无纺布的多个开孔部。

作为与此不同的技术,本申请人先前提案有如下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构成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装体形成为在纵向上延伸的筒状部在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在配置于构成该筒状部的肌肤抵接面侧的片的凸部,在纵向上间隔性地形成有多个与该筒状部的内部相连的开孔(例如,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84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784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在纵向上具有腹侧区域和背侧区域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区域,跨上述腹侧区域和上述背侧区域具有吸收体,且具有与该吸收体的纵向的前后端部各自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和背侧腰部翼片。至少上述背侧腰部翼片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疏水性的肌肤侧片和位于该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向上述非肌肤侧片侧凹陷的多个凹陷部和在各该凹陷部内贯通该肌肤侧片的开孔。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凹陷部越靠近上述开孔,该凹陷部的厚度越小。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自然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肌肤抵接面侧观察将图1所示尿布展开并拉伸后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

图3(a)是从肌肤抵接面侧观察图2所示尿布的外装体的一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3(b)是(a)所示凹陷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Ⅳ-Ⅳ线剖面图。

图5是将图2所示的尿布所具有的外装体的一部分分解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尿布中的腰部伸缩部沿横向(Y方向)的剖面的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一次性尿布为了利用毛细管现象使汗从热熔接部的部分也可移动,以维持了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的状态形成。在此种以维持了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的状态形成的热熔接部中,无法使它们的周缘部分的厚度充分薄,因而毛细管现象不稳定,无法通过开孔部充分吸收汗。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就在外装体构成的开孔的周缘部的厚度未作任何记载。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点的一次性尿布。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在纵向X上包括腹侧区域A及背侧区域B和位于上述A、B之间的裆部区域C,且具有跨腹侧区域A与背侧区域B的吸收体23,还具有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各自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此处,腹侧区域A是一次性尿布被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区域,背侧区域B是一次性尿布被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背侧的区域。并且,腹侧腰部翼片FA是指将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腹侧区域A侧的前端部23A的端缘起位于纵向X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和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腹侧区域A侧的前端部23A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合并后的区域。另外,背侧腰部翼片FB是指将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背侧区域B侧的后端部23B的端缘起位于纵向X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和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背侧区域B侧的后端部23B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合并后的区域。

在图1和图2表示有作为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以下也称为“尿布1”)。如图1和图2所示,尿布1包括吸收性主体2和配置于吸收性主体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并固定该吸收性主体2的外装体3,外装体3具有与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尿布1是外装体3的腹侧区域A的左右两侧缘部3a1、3a1与外装体3的背侧区域B的左右两侧缘部3b1、3b1接合而形成为一对侧封部S、S、腰部开口部WO和一对腿部开口部LO、LO的一次性尿布。优选如图2所示,尿布1的外装体3在俯视展开并伸长的状态时,划分为在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区域A、在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区域B、和腹侧区域A与背侧区域B之间的裆部区域C。

使上述尿布1展开并伸长的状态是指如图2所示,撕开侧封部S使尿布1为展开状态,使该展开状态的尿布1的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扩展至成为设计尺寸(与完全排除弹性部件的影响的状态下扩展为平面状时的尺寸相同)的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肌肤抵接面”是指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外装体3)中的在穿着时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面。另外,“肌肤相对面”是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中的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面,“非肌肤相对面”是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中的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相反一侧(穿衣侧)的面。在尿布1中,纵向(X方向)是以平面展开并伸长状态下从腹侧区域A至背侧区域B的方向。另外,横向(Y方向)是与纵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是以平面展开并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

另外,尿布1成为关于如图2所示的在纵向(X方向)上延伸的纵向中心线CL1左右对称的形状。此外,图2中的CL2是将尿布1平分的在横向(Y方向)上延伸的横向中心线,与纵向中心线CL1正交。

在尿布1中,吸收性主体2如图2所示,在使尿布1展开并伸长的状态下,纵向(X方向)具有相对较长的纵长的形状。吸收性主体2包括形成肌肤相对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21、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难透液性(也包括拨水性)的背面片22、和配置于这两个片21、22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23。另外,在吸收性主体2的沿纵向(X方向)的两侧部如图2所示设置有防漏翻边24、24,其具有以在纵向(X方向)上伸长状态配置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具体而言,防漏翻边24由不透液性或拨水性且透气性的原料构成,在各防漏翻边24的自由端部附近以在纵向(X方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有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在尿布被穿着时,通过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的收缩,防漏翻边24的自由端部侧立起,阻止体液向横向(Y方向)的流出。

以如上方式构成的吸收性主体2如图2所示,使其纵向(X方向)与展开并伸长状态下的尿布1的纵向(X方向)一致,被主体固定用粘接剂接合于外装体3的中央部。由此,外装体3配置于一次性尿布1的厚度方向的、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并被粘接固定。因而,在尿布1中,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跨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配置。

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中的至少背侧腰部翼片FB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疏水性的肌肤侧片4和位于肌肤侧片4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在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分别具有肌肤侧片4和非肌肤侧片5,进一步在非肌肤侧片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6。

优选在尿布1中,外装体3如图2所示,具有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各自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并且,如图2、图4所示,外装体3具有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外层片6、最靠肌肤相对面侧的肌肤侧片4、配置于外层片6与肌肤侧片4之间的内层片。在尿布1中,该内层片相当于非肌肤侧片5。

进一步优选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各自中的构成外层片6的片材沿腰部开口部WO的周缘部向非肌肤侧片5的肌肤相对面侧折回,该折回部分6R覆盖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方向)的前后端部23A、23B。肌肤侧片4、非肌肤侧片(内层片)5和外层片6可分别为独立个体的片,但在尿布1中,肌肤侧片4由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形成。由此,在尿布1中,在背侧腰部翼片FB和腹侧腰部翼片FA各自的非肌肤侧片5的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肌肤侧片4。在尿布1中,除折回部分6R以外的外层片6和非肌肤侧片5如图2所示,在纵向(X方向)中央部朝纵向中心线CL1向内变窄,形成为彼此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由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形成的肌肤侧片4形成为在横向(Y方向)上较长的矩形。

肌肤侧片4如图4所示,具有向非肌肤侧片5侧凹陷的多个凹陷部41和在各凹陷部41内贯通肌肤侧片4的开孔44。在尿布1中,肌肤侧片4具有在各凹陷部41内肌肤侧片4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42。并且,熔接部42包括将肌肤侧片4的构成纤维熔融并将该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接的部分。此处,该熔接的部分的意思是指将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融,熔融到即使欲将构成纤维从该熔接部分剥离也无法再次恢复原有的纤维状。并且,该熔接的部分成为液体无法透过的不透液性的部分。在尿布1的熔接部42,该熔接部分膜化。在尿布1中,如图3和图4所示,开孔44形成于熔接部42内。

从提高吸汗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开孔44(内部配置有开孔44的熔接部42)在肌肤侧片4至少配置于比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方向)的后端部23B的端缘更靠纵向X的外侧(与横向中心线CL2侧相反的一侧),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开孔44间隔性地配置于肌肤侧片4的整个区域。优选内部配置有开孔44的熔接部42以沿纵向(X方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在横向(Y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有多列由该多个熔接部42组成的熔接部列42L。从提高汗的扩散性的观点出发,内部配置有开孔44的熔接部42优选如图2和图3所示,配置于不与后述的接合部8重叠的位置,在尿布1中,熔接部列42L与由后述的多个接合部8组成的接合部列8L在横向(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内部配置有开孔44的熔接部42能够通过仅在肌肤侧片4实施热压纹加工,熔融至肌肤侧片4开孔为止而形成。作为热压纹装置,能够使用包括压纹辊和支承辊、且在该压纹辊的外周面具有与熔接部42对应的形状的凸部的辊。作为形成熔接部42的加工,也能够采用超声波封合、激光等代替热压纹加工。在实施热压纹加工而形成在内部配置有开孔44的熔接部42时,优选形成熔接部42时的压纹强度比形成后述的接合部8时的压纹强度强而形成。

从提高吸汗性的观点和不使汗从非肌肤侧片5返回至肌肤的观点出发,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俯视展开并伸长的状态时,构成纵向(X方向)上延伸的熔接部列42L的在纵向(X方向)相邻的熔接部42、42彼此的间隔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8mm以下,具体而言,更优选为1mm以上20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上18mm以下。

另外,从提高汗的扩散性的观点出发,如图2所示俯视展开并伸长的状态时,在横向(Y方向)相邻的熔接部列42L、42L彼此的间隔优选为4mm以上,更优选为6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6mm以下,具体而言,更优选为4mm以上20mm以下,更优选为6mm以上16mm以下。

并且,凹陷部41如图4和图5所示,越靠近开孔44,其厚度越小。此处,越靠近开孔44,厚度越小不仅指越靠近开孔44,厚度连续地变小,也包括越靠近开孔44,厚度阶梯式变小的意思。构成肌肤侧片4的凹陷部41的开孔44的外周部分43如图4和图5所示,向构成开孔44的熔接部42的内周壁(开孔44的周缘)42e去厚度逐渐变薄。此处,外周部分43是指包括从作为开孔44的周缘(轮廓)的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到外侧的熔接部42的部分。优选外周部分43以各凹陷部41的熔接部42的内周壁(开孔44的周缘)42e为基端形成为圆环状。此处,从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出发,在将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处的凹陷部41的深度设为d3(参照图4)的情况下,从该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向外侧隔开上述深度(d3)的0.50倍的位置的厚度优选为除该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20%以上75%以下,进而优选为30%以上65%以下,从该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向外侧隔开上述深度(d3)的1.5倍的位置的厚度优选为除该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55%以上95%以下,进而优选为70%以上90%以下。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处的凹陷部41的深度(d3)、上述隔开距离的位置的厚度的测定以与后述的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的厚度d5的测定同样的方法测定。

另外,构成肌肤侧片4的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测定是在对肌肤侧片4施加0.05kPa的负载的状态下,使用厚度测定器进行测定的。厚度测定器使用OMRON公司制造的激光位移计。厚度测定在10处进行测定,计算它们的平均值以作为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

开孔44的外周部分43向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去厚度逐渐变薄一事能够通过如下方法确认:从上述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起向外侧隔开上述深度(d3)的0.50倍的位置的厚度比从上述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起向外侧隔开上述深度(d3)的1.5倍的位置的厚度小。

在尿布1中,肌肤侧片4的开孔44从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出发,该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的厚度d5(参照图4)优选为6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45μm以下,下限为10μm。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的厚度d5的测定如下:以包括开孔44的方式,使用刀、切割机、剃刀等以不使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的切断面被压扁的方式在厚度方向进行切割,并用显微镜观察切割断面,从而测定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的厚度。厚度测定在内周壁42e的不同的10处进行测定,计算它们的平均值以作为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的厚度。

另外,在尿布1中,从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出发,肌肤侧片4的开孔44的直径L1(参照图3)优选为0.5mm以上,进而优选为1mm以上,并且,优选为3mm以下,进而优选为2.5m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5mm以上3mm以下,进而优选为1mm以上2.5mm以下。此处,开孔44的直径L1(参照图3)指在最窄的位置处的开孔44的长度。

另外,在尿布1中,就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而言,肌肤侧片4的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的厚度d5(参照图4)优选为开孔44的直径L1(参照图3)的1/10以下,进而优选为1/30以下,下限为1/50。

另外,在尿布1中,就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而言,关于肌肤侧片4的开孔44,一个该开孔44的开孔面积优选为0.5mm2以上,进而优选为0.75mm2以上,另外,从不使汗从非肌肤侧片5返回至肌肤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mm2以下,进而优选为4mm2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5mm2以上5mm2以下,进而优选为0.75mm2以上4mm2以下。

另外,在尿布1中,从使穿着者的汗高效地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出发,在尿布1的背侧腰部翼片FB,如图2所示俯视展开并伸长的状态时,全部开孔44的面积与肌肤侧片4的整个面积的比率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3%以上,另外,就不使汗从非肌肤侧片5返回至肌肤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具体而言,更优选为1%以上1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上10%以下。

另外,在尿布1中,就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而言,肌肤侧片4的开孔44优选形成在外周部分43内的、厚度为肌肤侧片4中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参照图4)的70%以下的薄区域43T内,更进一步,进而优选形成在薄区域43T内的、厚度为厚度d2(参照图4)的40%以下的开孔侧薄区域43ST内。此外,在尿布1中,不仅开孔44形成在薄区域43T内,熔接部42也形成在薄区域43T内。

另外,肌肤侧片4中除该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参照图4)从不使汗从非肌肤侧片5返回至肌肤的观点出发,优选为600μm以下,更优选为350μm以下,下限为100μm。

在尿布1中,凹陷部41中开孔44的外周部分43的薄区域43T与外周部分43同样地形成为圆环状。凹陷部41的薄区域43T就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而言,其直径L2(参照图3(a)和(b))优选为开孔44的直径L1(参照图3(a)和(b))的1.5倍以上,进而优选为2倍以上,上限为3倍。此处,圆环状的薄区域43T的直径L2(参照图3(a)和(b))是指在薄区域43T的外周在最窄的位置处的长度。

关于肌肤侧片4,其克重为30g/m2以下,从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g/m2以下,另外,从更好地发挥肌肤侧片4成为吸水后的非肌肤侧片5与肌肤之间的隔挡,从而使移动至非肌肤侧片5的穿着者的汗不易发生向肌肤的汗液返回,并且吸收汗后的片不附着于肌肤的效果的观点出发,肌肤侧片4的克重优选为9g/m2以上,进而优选为10g/m2以上,具体而言,优选为9g/m2以上30g/m2以下,更优选为10g/m2以上20g/m2以下。肌肤侧片4的克重能够从可测定的片的面积和其重量进行测定。在此时的测定中,在23±2℃、相对湿度50±5%的环境下进行,并在测定前将试样在该环境下保存24小时以上然后进行测定。

另外,在外装体3,肌肤侧片4与非肌肤侧片5例如可在通过后述的热压纹加工而成的接合部8固定,但在尿布1中,如图4所示,肌肤侧片4与非肌肤侧片5经由粘接剂9粘接。粘接剂9在肌肤侧片4的非肌肤相对面或非肌肤侧片5的肌肤相对面以例如螺旋状涂敷。就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而言,优选在如图4所示那样进行剖面观察时,配置有粘接剂9的位置与肌肤侧片4的熔接部42重叠。

另外,在尿布1中,外装体3如图2和图3所示,在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具有以在横向(Y方向)上伸长的状态且在纵向(X方向)上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弹性部件71。在尿布1中,通过具有多个弹性部件71而形成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另外,在尿布1中,在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如图2所示,具有伸长状态的多个腿部弹性部件72。在尿布1中,通过具有多个腿部弹性部件72而形成腿部伸缩部G3。

在尿布1中,腰部伸缩部G1如图2所示,形成为在纵向(X方向)上位于比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方向)的前后端部23A、23B的端缘更靠纵向X的外侧(横向中心线CL2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翼片。另外,在尿布1中,腰身下部伸缩部G2形成为在纵向(X方向)上位于腰部伸缩部G1的横向中心线CL2侧的下端与侧封部S的下端之间的侧部翼片。上述背侧腰部翼片FB和腹侧腰部翼片FA是将上述端部翼片(腰部伸缩部G1)和上述侧部翼片(腰身下部伸缩部G2)的一部分合并后的区域。另外,在尿布1中,腿部伸缩部G3如图2所示,形成为腿部开口部LO的周缘部。

外装体3在尿布1中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接合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的多个接合部8。如上所述,在尿布1中,接合部8没有在肌肤侧片4形成。在尿布1中,背侧腰部翼片FB和腹侧腰部翼片FA通过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在以散布状配置的多个由热熔接而成的接合部8接合固定而形成。

优选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在从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各自的腰部伸缩部G1至腰身下部伸缩部G2的区域,将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热熔接的接合部8以沿纵向(X方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由该多个接合部8组成的接合部列8L在横向(Y方向)隔开间隔性地配置有多列。

接合部8通过使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重合,并在重合的部分实施热压纹加工而熔融固化得以形成。作为热压纹装置,能够使用包括压纹辊和支承辊,并在该压纹辊的外周面具有与接合部8对应的形状的凸部的装置。作为形成接合部8的加工,也能够采用超声波封合、激光等代替热压纹加工。

在尿布1中,构成在纵向(X方向)上延伸的接合部列8L的在纵向(X方向)上相邻的接合部8、8彼此的间隔从提高汗的扩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8mm以下,具体而言,更优选为1mm以上20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上18mm以下。

另外,在横向(Y方向)上相邻的接合部列8L、8L彼此的间隔就提高所吸收的汗的蒸发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4mm以上,更优选为6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6mm以下,具体而言,更优选为4mm以上20mm以下,更优选为6mm以上16mm以下。

尿布1在被接合部8固定的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具有多个弹性部件71,该多个弹性部件71以在横向(Y方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纵向(X方向)上间隔性地配置。优选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在从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各自的腰部伸缩部G1至腰身下部伸缩部G2的区域,多个弹性部件71分别通过多个接合部列8L各自的接合部8彼此之间的间隙,以在横向(Y方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在尿布1中,从不使汗从非肌肤侧片5返回至肌肤的观点出发,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在纵向(X方向)上相邻的弹性部件71、71彼此之间配置有熔接部42,且优选配置有肌肤侧片4的开孔44。

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在外装体3的腹侧区域A的两侧缘部3a1、3a1和外装体3的背侧区域B的两侧缘部3b1、3b1,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具有经由弹性部件固定用粘接剂接合的一对外侧固定区域3T1、3T1,另外,在吸收性主体2的沿纵向(X方向)的两侧部的附近,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具有经由弹性部件固定用粘接剂接合的一对主体侧固定区域3T2、3T2。

在尿布1的腰部伸缩部G1,多个弹性部件71跨一对外侧固定区域3T1、3T1之间配置,这些弹性部件71在一对外侧固定区域3T1、3T1各自中固定于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但在一对外侧固定区域3T1、3T1之间,没有固定于非肌肤侧片5和外层片6的任一者。

另外,在尿布1的腰身下部伸缩部G2,多个弹性部件71跨外侧固定区域3T1与主体侧固定区域3T2之间配置,这些弹性部件71在外侧固定区域3T1与主体侧固定区域3T2各自中固定于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但在外侧固定区域3T1与主体侧固定区域3T2之间,没有固定于非肌肤侧片5和外层片6的任一者。在尿布1的腰身下部伸缩部G2,在一对主体侧固定区域3T2、3T2之间没有配置弹性部件71,或者弹性部件71为了不体现弹性伸缩性而以实施了细碎分割等处理的状态配置。

此外,在尿布1的腿部伸缩部G3,在腿部开口部LO的周缘部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多个腿部弹性部件72经由以面状配置于腿部开口部LO的周缘部的弹性部件固定用粘接剂固定于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

尿布1如图1和图6所示具有褶皱部G,该褶皱部G通过在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以在横向(Y方向)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纵向(X方向)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弹性部件71的收缩,肌肤侧片4以向尿布1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变形而成。优选在尿布1的外装体3,在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通过在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以在横向(Y方向)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纵向(X方向)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弹性部件71的收缩,在横向(Y方向)上相邻的接合部列8L、8L彼此之间的外层片6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变形,且经由粘接剂9固定的肌肤侧片4和非肌肤侧片5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变形而形成褶皱部G。并且,在相邻的接合部列8L、8L彼此之间,产生由外层片6或肌肤侧片4与非肌肤侧片5构成的褶3F,并且,在外层片6与肌肤侧片4和非肌肤侧片5之间形成有由褶3F与褶3F将四周包围而成的中空部3H。

从使穿着者的汗向非肌肤侧片5侧移动的观点出发,优选对弹性部件71收缩而形成的褶皱部G如图6所示进行剖面观察时,从肌肤侧片4的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凹部的深度d4的一半的位置起在凸部侧(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熔接部42的整体的60%以上,优选配置有75%以上,优选上限为100%。

对上述尿布1的各部分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

肌肤侧片4是包括以疏水性的纤维构成的疏水性的无纺布等的片,非肌肤侧片5是包括以亲水性的纤维构成的亲水性的无纺布等的片。

在尿布1中,构成外装体3的肌肤侧片4由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形成,因此,包含折回部分6R(肌肤侧片4)的外层片6的整体以由疏水性的纤维构成的疏水性的片形成,与外层片6分体的非肌肤侧片5以亲水性的片构成。

作为构成外层片6(包括肌肤侧片4)所使用的疏水性片的疏水性纤维,可列举合成纤维,具体而言,能够使用通常用作各种无纺布的构成纤维的纤维,例如可列举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纤维;单独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而成的纤维;芯鞘型或并列型(side by side)等结构的复合纤维。

作为构成非肌肤侧片5所使用的亲水性片的亲水性纤维,可列举对合成纤维实施了亲水化的纤维,具体而言,可列举对疏水性合成纤维以亲水化剂进行了处理的纤维、在纤维混入亲水化剂的纤维。另外,也能够使用将本来具有亲水性的纤维例如天然类、半天然类的纤维与合成纤维混合得到的复合无纺布。对合成纤维没有特别地限定,可列举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纤维;单独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而成的纤维;芯鞘型、并列型等结构的复合纤维。合成纤维的亲水化所使用的亲水化剂只要是用于卫生用品用途的一般的亲水化剂则无特别地限定。具有亲水性的纤维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木浆或棉浆、草浆等的非木材纸浆等的天然纤维素纤维;人造丝、铜铵纤维等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另外,亲水性的片除亲水性的无纺布以外,还包括亲水性的布。作为亲水性的无纺布的种类,可列举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热辊无纺布,水刺无纺布或熔喷无纺布。

构成片的纤维是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的判断基于以如下所述的<纤维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测定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进行判断。具体而言,接触角若为90°以上,则判断为亲水度较低的疏水性,接触角若比90°小,则判断为亲水度较高的亲水性。

<纤维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接触角的测定使用例如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造的接触角计MCA-J。具体而言,将离子交换水在构成外周部分43的纤维的表面滴加(约20微微升)后,立即使用上述接触角计对接触角度进行测定。在构成熔接部42的内周壁42e附近的纤维或构成凹陷部41的外缘附近的纤维的5处以上的位置进行测定,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接触角。此外,将测定环境温度设为20℃。

作为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正面片21、背面片22、吸收体23和防漏翻边24等,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等。例如,作为正面片21能够使用单层或多层结构的无纺布、开孔膜等。作为背面片22能够使用透湿性的树脂膜等。作为吸收体23能够使用利用棉纸包覆由吸收性聚合物的颗粒和纤维材料构成的吸收芯而成的材料。另外,作为防漏翻边24能够使用拨水性的单层或多层结构的无纺布等。

作为弹性部件(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弹性部件71、腿部弹性部件72等),例如能够列举苯乙烯-丁二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橡胶等的合成橡胶、天然橡胶、EVA、伸缩性聚烯烃、聚氨酯等。作为弹性部件的形态能够优选使用剖面为矩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状等的丝状(丝橡胶等)或带状(橡胶条等)的形态等。

作为粘接剂9、固定弹性部件(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弹性部件71、腿部弹性部件72等)的弹性部件固定用粘接剂、和固定外装体3和吸收性主体2等的主体固定用粘接剂,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各种热熔粘接剂等。

对使用上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尿布1时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尿布1中,如图2~图5所示,至少背侧腰部翼片FB具有疏水性的肌肤侧片4和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疏水性的肌肤侧片4包括向非肌肤侧片5侧凹陷的凹陷部41和在各凹陷部41内的开孔44。并且,肌肤侧片4的凹陷部41越靠近开孔44,其厚度越小。即,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形成为向开孔44去逐渐变窄。因此,在尿布1被穿着中,容易使穿着者的汗从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引导至凹陷部41,并且,由于凹陷部41越靠近开孔44,凹陷部41的厚度越小,所以,汗容易从开孔44向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快速地移动。这样移动至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内的穿着者的汗就不易再次返回至疏水性的肌肤侧片4或肌肤。由此,移动至非肌肤相对面侧的非肌肤侧片5的穿着者的汗不易与肌肤接触,因此,能够减少湿疹、痱子、斑疹等皮肤问题。

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2和图4所示,在凹陷部41内包括肌肤侧片4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42。另外,熔接部42包括将肌肤侧片4的构成纤维熔融而使该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接的部分。在尿布1中,在这样的熔接部42形成有开孔44。此处,熔接部42的纤维密度形成为比在凹陷部41的开孔44的外周部分43的纤维密度高,外周部分43的纤维密度形成为比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纤维密度高。上述无间隙地熔接的部分是液体无法透过的不透液性的部分,但也是与水的亲和性相对较强的部分,因此,在尿布1被穿着中,穿着者的汗更容易从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被引导至凹陷部41,并且,汗更容易从纤维密度较高的外周部分43通过熔接部42的开孔44快速移动至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由此,使用者的汗更容易移动至非肌肤相对面侧的非肌肤侧片5,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湿疹、痱子、斑疹等皮肤问题。另外,在尿布1中,上述无间隙地熔接的部分膜化,因此,能够更好地发挥上述效果。另外,若肌肤侧片4的克重为30g/m2以下,则能够更好地发挥上述效果。

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2所示,在非肌肤侧片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6,在从腰部伸缩部G1至腰身下部伸缩部G2的区域,多个弹性部件71分别通过多个接合部列8L各自的接合部8彼此之间的间隙,以在横向(Y方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并且,如图6所示,通过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弹性部件71收缩,在相邻的接合部列8L、8L彼此之间产生由肌肤侧片4和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构成的褶3F,并且,在肌肤侧片4和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之间形成有由褶3F与褶3F将四周包围而成的中空部3H。因此,移动至非肌肤侧片5的穿着者的汗的蒸发性提高,能够进一步减少湿疹、痱子、斑疹等皮肤问题。

从更好地发挥使穿着者的汗易于移动至非肌肤侧片5的效果观点出发,凹陷部41中的构成肌肤侧片4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开孔44侧比该开孔44的外侧小。若详细叙述,则外周部分43中的构成开孔侧薄区域43ST的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是外周部分43中的构成凹陷部41的外缘附近的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的4/5以下,进而优选为2/5以下。

构成外周部分43的开孔侧薄区域43ST的纤维的纤维间距离和构成凹陷部41的外缘附近的纤维的纤维间距离通过下述方法测定。就通过下述方法测定的纤维间距离而言,其值越小,意味着与水的亲和性越高。

<纤维间距离的测定方法>

在各测定的部分,测定克重、厚度和纤维旦尼尔,通过[数学式1]的式子算出纤维间距离。在对同一片的不同部分进行测定的情况下,片的克重和纤维旦尼尔无变化,仅厚度变化。厚度以如下方法测定。片的厚度的测定如下:以包含测定部的方式,使用刀、切割机、剃刀等以不使切断面被压扁的方式在厚度方向切割,显微镜观察切割断面,对测定部的厚度进行测定。厚度测定在不同的10处进行测定,计算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测定部的厚度。

进一步,从更好地发挥上述效果的观点出发,凹陷部41的肌肤侧片4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开孔44侧比该开孔44的外侧小。换言之,凹陷部41的肌肤侧片4与水的亲和性优选为开孔44侧比该开孔44的外侧大。若详细叙述,则构成外周部分43中的开孔44侧(开孔侧薄区域43ST)的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120°以下,进而优选为110°以下。该构成的肌肤侧片的接触角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但因为肌肤侧片为疏水性,所以下限为90°。

另外,构成开孔44的外侧(外周部分43中的凹陷部41的外缘附近)的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120°以上,进而优选为130°以上。如果该构成的肌肤侧片的接触角的上限为180°,则能够得到足够满意的效果。

进一步,开孔44侧(开孔侧薄区域43ST)的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与开孔44的外侧(外周部分43中的凹陷部41的外缘附近)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的差优选为较大。若详细叙述,该接触角的差优选为10°以上,进而优选为20°以上。

外周部分43中的构成开孔侧薄区域43ST的肌肤侧片、或外周部分43中的构成凹陷部41的外缘附近的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通过下述方法测定。就通过下述方法测定的接触角而言,其值越小,意味着与水的亲和性越高。

<片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在KEYENCE株式会社制造的显微镜VHX-1000将中倍率变焦镜头放倒成90°的状态使用进行测量。测定用样品使用切割为MD方向150mm×CD方向70mm的大小的片。测定环境为20℃/50%RH,测定用样品设为测定面向上的状态,以能够从片的CD方向进行观察的方式设置于测定台。接着,使3μL离子交换水附着在设置于测定台的测定用样品的需要测定的部分(外周部分43中的孔侧薄区域43ST和外周部分43中的凹陷部41的外缘附近),采集图像。分别在10处对片上的水滴的两端或一端的焦点清晰的观察结果的接触角进行测量,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接触角”。

从吸收大量的汗而减少与肌肤接触的汗的量及更好地发挥汗不从非肌肤侧片返回至肌肤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关于非肌肤侧片5,其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进而优选为20g/m2以上,并且,优选为5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30g/m2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10g/m2以上5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20g/m2以上30g/m2以下。

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关于非肌肤侧片5,其厚度在除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优选为100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5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8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500μ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100μm以上8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150μm以上500μm以下。就非肌肤侧片5的厚度的测定而言,在对非肌肤侧片5施加0.05kPa的负载的状态下使用厚度测定器测定。厚度测定器使用OMRON公司制造的激光位移计。厚度测定在10处测定,计算它们的平均值作为厚度。

就更好地发挥穿着者的汗易于向非肌肤侧片5移动的效果的观点出发,非肌肤侧片5优选亲水性纤维相对于其构成纤维整体的掺合率优选为80质量%以上,进而优选为90质量%,下限为70质量%。

另外,从更好地发挥穿着者的汗易于向非肌肤侧片5移动的效果的观点出发,非肌肤侧片5按照JIS P 8141测定的30mm宽度的克列姆(KLEMM)吸水高度优选在60秒为20mm以上,进而优选在60秒为25mm以上。非肌肤侧片5的克列姆吸水高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如果在60秒为30mm则能够得到足够满意的效果。

非肌肤侧片5的克列姆吸水高度通过下述方法测定。

<克列姆吸水高度的测定方法>

从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外装体取出非肌肤侧片5时,在肌肤侧片4、非肌肤侧片5和外层片6被热熔接或粘接剂固定的情况下,将该固定的部分利用溶剂或通过干燥器等产生的热风进行熔融等而将其去除,取出非肌肤侧片5。将取出的非肌肤侧片5作为样品,按照JIS P 8141的试验方法测定克列姆吸水高度。具体而言,将取出的非肌肤侧片5切割为宽度(尿布1的纵向(X方向)的长度)30mm、长度(尿布1的横向(Y方向)的长度)150mm。在切割时,剪断机等有可能将样品压扁的切断方法很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而不优选。因此,切割时,使用刀、切割机、剃刀等以不使样品的切断面被压扁的方式切割。接着,用JIS P 8141中规定的夹具将切割后的样品固定,试验液使用水,测定60秒后的克列姆吸水高度。为了使抽吸高度易于判别,也可以蓝色1号或亚甲基蓝等染料对试验液进行适当着色。将以上的测定进行5次,将其平均值设为非肌肤侧片5的克列姆吸水高度。其中,测定环境温度设为22℃。

另外,从更好地发挥使穿着者的汗易于向非肌肤侧片5移动的效果的观点出发,非肌肤侧片5的离子交换水的饱和吸水量优选为75g/m2以上,进而优选为100g/m2以上。非肌肤侧片5的饱和吸水量的上限无特别限制,若为300g/m2则能够得到足够满意的效果。

非肌肤侧片5的饱和吸水量通过下述方法测定。

<饱和吸水量的测定方法>

将非肌肤侧片切断为宽度50mm、长度50mm,制作测定试样。将测定试样浸渍于温度调整至25℃的离子交换水中。在从浸渍开始5分钟后,将试样从离子交换水取出,以垂直状态悬挂30秒钟以沥干水分。测定吸水后的试样的质量,按照下式计算作为目标的饱和吸水量。以饱和吸水量(g/m2)=(吸水后的试样的质量(G)-吸水前的试样的质量(G))/(测定试样面积0.05m×0.05m)进行计算。将以上的测定进行5次,将其平均值作为非肌肤侧片的饱和吸水量。

以上,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适当地变更。

例如,关于上述尿布1,构成外装体3的肌肤侧片4如图2所示,由一片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形成,但也可以是与外层片6分体的疏水性的片(无纺布)。在配置此种分体的肌肤侧片4的情况下,仅在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中的至少背侧腰部翼片FB配置分体的肌肤侧片4即可。

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4所示,至少背侧腰部翼片FB所具有的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是一片,但也可以是多片。这样在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5为多片的情况下,优选越远离穿着者的肌肤,亲水性越强。即,优选与相邻于肌肤侧片4的非肌肤侧片相比,随着从肌肤侧片4远离,亲水性纤维相对于上述构成纤维整体的掺合率、上述非肌肤侧片的克重、上述克列姆吸水高度和上述饱和吸水量的至少任意一者比相邻于肌肤侧片4的非肌肤侧片的值大。另外,优选与相邻于肌肤侧片4的非肌肤侧片相比,随着从肌肤侧片4远离,构成非肌肤侧片的纤维的纤维间距离、和构成非肌肤侧片的纤维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的至少任意一者比相邻于肌肤侧片4的非肌肤侧片的值小。构成非肌肤侧片的纤维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通过上述方法测定。另外,构成非肌肤侧片的纤维的纤维间距离通过下述方法测定。

<纤维间距离的测定方法>

能够利用下述式(1)求出。

[数学式1]

式中,L表示片(外侧片4、肌肤侧片5或内侧片6)的厚度(cm),w表示该片的克重(g/m2),Di表示构成该片的构成纤维i的纤维旦尼尔,αi表示该构成纤维i的重量比例(%)。

另外,在尿布1的外装体3,如图2所示,外层片6与非肌肤侧片5利用多个通过热熔接而成的接合部8接合固定,肌肤侧片4与非肌肤侧片5经由粘接剂9固定,但也可以不配置粘接剂9。另外,在尿布1的外装体3,如图2所示,在外层片6与非肌肤侧片5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71,但也可以不配置弹性部件71。

另外,在上述一次性尿布1中,如图2所示,是外装体3遍及腹侧区域A、裆部区域C和背侧区域B呈沙漏状等的连续的形状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但也可以是将外装体3作为分别的部件划分为腹侧外装体、背侧外装体和裆部外装体的分割型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另外,在上述一次性尿布1中,如图1所示,是具有外装体3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但也可以是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在具有透液性的正面片、难透液性的背面片和在这些片之间的吸收体的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的情况下,该正面片相当于非肌肤侧片5。并且,在与该吸收体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中的至少背侧腰部翼片FB可以配置形成肌肤抵接面的分体的疏水性的肌肤侧片4。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的一次性尿布。

<1>

一次性尿布,在纵向上包括腹侧区域和背侧区域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区域,跨上述腹侧区域与上述背侧区域具有吸收体,且具有与该吸收体的纵向的前后端部各自相比位于外侧并在横向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和背侧腰部翼片,其中,至少上述背侧腰部翼片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疏水性的肌肤侧片和位于该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亲水性的非肌肤侧片,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向上述非肌肤侧片侧凹陷的多个凹陷部和在各该凹陷部内贯通该肌肤侧片的开孔,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凹陷部越靠近上述开孔,该凹陷部的厚度越小。

<2>

如上述<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开孔的直径为0.5mm以上3mm以下。

<3>

如上述<1>或<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开孔的周缘部的厚度为该开孔的直径的1/10以下。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开孔形成于上述凹陷部的薄区域内,该凹陷部的薄区域的厚度为上述肌肤侧片中除上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的70%以下。

<5>

如上述<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凹陷部的上述薄区域为圆环状,其直径为上述开孔的直径的1.5倍以上。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在各上述凹陷部内该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上述熔接部包括上述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熔融而使该构成纤维彼此无间隙地熔接的部分,上述开孔形成于上述熔接部内。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凹陷部中的上述肌肤侧片与水的亲和性在上述开孔侧比该开孔的外侧大。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一次性尿布在上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和多个弹性部件,该多个弹性部件在该非肌肤侧片与该外层片之间以在上述一次性尿布的横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该一次性尿布的纵向上间隔性地配置,在纵向上相邻的上述弹性部件彼此之间配置有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开孔。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在各上述凹陷部内该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上述肌肤侧片与上述非肌肤侧片经由粘接剂粘接,配置有上述粘接剂的位置与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熔接部重叠。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在各上述凹陷部内该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该熔接部的熔接的部分膜化。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一次性尿布在上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上述肌肤侧片由上述外层片的折回部分形成。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在各上述凹陷部内该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上述开孔(内部配置有开孔的熔接部)在上述肌肤侧片的整个区域间隔性地配置。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在各上述凹陷部内该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该熔接部具有上述开孔,且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由该多个熔接部构成的熔接部列在横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有多列。

<14>

如上述<13>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构成在纵向上延伸的上述熔接部列的、在纵向上相邻的上述熔接部彼此的间隔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8mm以下。

<15>

如上述<13>或<14>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横向上相邻的上述熔接部列彼此的间隔优选为4mm以上,更优选为6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6mm以下。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在各上述凹陷部内该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在将该熔接部的内周壁的凹陷部41的深度设为d3时,从该熔接部的上述内周壁起向外侧隔开上述深度d3的0.50倍的位置的厚度优选为是除该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20%以上75%以下,进而优选为30%以上65%以下。

<17>

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在各上述凹陷部内该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从该熔接部的内周壁起向外侧隔开上述深度d3的1.5倍的位置的厚度优选为是除该凹陷部4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55%以上95%以下,进而优选为70%以上90%以下。

<18>

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在各上述凹陷部内该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该肌肤侧片的上述熔接部优选该熔接部的内周壁的厚度d5为6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45μm以下,下限为10μm。

<19>

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开孔的直径L1优选为0.5mm以上,进而优选为1mm以上,并且,优选为3mm以下,进而优选为2.5m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5mm以上3mm以下,进而优选为1mm以上2.5mm以下。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包括在各上述凹陷部内该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该熔接部的内周壁的厚度d5优选为上述开孔的直径L1的1/10以下,进而优选为1/30以下,下限为1/50。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开孔优选一个该开孔的开孔面积为0.5mm2以上,进而优选为0.75mm2以上,优选为5mm2以下,进而优选为4mm2以下。

<22>

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全部的上述开孔面积相对于上述肌肤侧片的整个面积的比率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3%以上,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23>

如上述<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开孔优选形成于上述凹陷部的外周部分内的、厚度为上述肌肤侧片中除上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70%以下的薄区域内,进一步,进而优选形成于上述薄区域内的、厚度为厚度d2的40%以下的开孔侧薄区域内。

<24>

如上述<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中的除上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优选为600μm以下,更优选为350μm以下,下限为100μm。

<25>

如上述<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凹陷部中的上述开孔的外周部分的薄区域与上述外周部分同样地形成为圆环状。

<26>

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凹陷部的薄区域优选其直径L2为上述开孔的直径L1的1.5倍以上,进而优选为2倍以上,上限为3倍。

<27>

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的克重为30g/m2以下,优选为20g/m2以下,优选为9g/m2以上,进而优选为10g/m2以上。

<28>

如上述<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背侧腰部翼片和上述腹侧腰部翼片通过非肌肤侧片5与外层片6在以散布状配置的多个接合部8接合固定而形成。

<29>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上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具有疏水性的外层片,在从上述腹侧区域和上述背侧区域各自的腰部伸缩部至腰身下部伸缩部的区域,上述非肌肤侧片与上述外层片的接合部以沿纵向成为一列的方式间隔性地配置,由该多个接合部构成的接合部列在横向上隔开间隔性地配置有多列。

<30>

如上述<29>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构成在纵向上延伸的上述接合部列的、在纵向上相邻的上述接合部彼此的间隔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8mm以下。

<31>

如上述<29>或<30>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横向上相邻的上述接合部列彼此的间隔优选为4mm以上,更优选为6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6mm以下。

<32>

如上述<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一次性尿布在上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包括疏水性的外层片和多个弹性部件,该多个弹性部件在该非肌肤侧片与该外层片之间以在上述一次性尿布的横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该一次性尿布的纵向上间隔性地配置,上述肌肤侧片在各上述凹陷部内具有熔接部,优选在纵向上相邻的上述弹性部件彼此之间配置有上述熔接部,且优选配置有上述肌肤侧片的上述开孔。

<33>

如上述<1>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一次性尿布在上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包括疏水性的外层片和多个弹性部件,该多个弹性部件在该非肌肤侧片与该外层片之间以在上述一次性尿布的横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且在该一次性尿布的纵向上间隔性地配置,上述肌肤侧片在各上述凹陷部内具有熔接部,

优选对该弹性部件收缩而形成的褶皱部进行剖面观察时,从向上述肌肤侧片的非肌肤侧凹陷的凹部的深度d4的一半的位置起在凸部侧(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上述熔接部的整体的60%以上,优选为配置有75%以上,上限优选为100%。

<34>

如上述<1>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凹陷部中的构成上述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优选在上述开孔侧比该开孔的外侧小。

<35>

如上述<1>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构成上述开孔的外周部分内的、厚度为除上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70%以下的薄区域内的、厚度为厚度d2的40%以下的开孔侧薄区域的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上述外周部分中的构成上述凹陷部的外缘附近的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的4/5以下,进而优选为2/5以下。

<36>

如上述<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构成上述开孔的外周部分内的、厚度为除上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d2的70%以下的厚度的薄区域内的、厚度为厚度d2的40%以下的开孔侧薄区域的上述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120°以下,进而优选为110°以下。

<37>

如上述<1>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开孔的外周部分中的构成上述凹陷部的外缘附近的上述肌肤侧片与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120°以上,进而优选为130°以上。

<38>

如上述<1>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肌肤侧片具有在各上述凹陷部内该肌肤侧片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该熔接部附近和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与上述开孔的外周部分的上述凹陷部的外缘附近和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的差优选较大,该接触角的差优选为10°以上,进而优选为20°以上。

<39>

如上述<1>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非肌肤侧片的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进而优选为20g/m2以上,并且,优选为5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30g/m2以下。

<40>

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非肌肤侧片的厚度在除上述凹陷部以外的部分优选为100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5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8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500μm以下。

<41>

如上述<1>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非肌肤侧片优选亲水性纤维相对于其构成纤维整体的掺合率为80质量%以上,进而优选为90质量%以上,下限优选为70质量%。

<42>

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非肌肤侧片根据JIS P 8141测定的30mm宽度的克列姆吸水高度优选在60秒为20mm以上,进而优选在60秒为25mm以上。

<43>

如上述<1>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上述非肌肤侧片的离子交换水的饱和吸水量优选为75g/m2以上,进而优选为100g/m2以上。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吸收的汗快速向非肌肤相对面侧移动,减少湿疹、痱子、斑疹等皮肤问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