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斜倚式的轮椅。
背景技术:
例如,对于用于容易进行将残疾人、老年人或负伤者等的需要护理的人(以下,称为“被护理人”)从床向轮椅改乘的工作的护理用床,结合了床主体和轮椅的结合床被周知。该结合床能够,将轮椅从床主体分离来使用。
对于这种轮椅,利用斜倚式的轮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结合轮椅和床主体时,为了使被护理人能够横卧在结合床上,而使轮椅的座面部的姿势成为平坦姿势。另一方面,在将轮椅从床主体分离时,为了使被护理人能够在座面部上就座,而使轮椅的座面部的姿势成为椅子姿势。
对于具体结构,轮椅的座面部具有,背底部、腰底部、腿底部以及小腿底部。背底部和腿底部由链接机构链接,腿底部与背底部的倾动工作联动地倾动。在背底部的倾动工作时,腿底部的前端部的高度(即,在座面部就座的被护理人的两个膝盖的高度)比腰底部的高度高,因此,能够抑制被护理人的身体从座面部向下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40846号
为了确实抑制被护理人的身体向下滑,而需要在背底部的倾动工作时,以尽量早的定时使腿底部倾动。根据所述的以往的轮椅,为了以尽量早的定时使腿底部倾动,在链接机构的结构上,需要将链接机构配置在与腰底部近的位置。然而,根据这样的结构的问题是,在使座面部成为平坦姿势时,由链接机构不能充分支撑座面部的脚下侧(小腿底部侧),因此,座面部的脚下侧的刚性变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这样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椅,其能够在维持座面部的高刚性的状态下,在背底部的倾动工作时以尽量早的定时使腿底部倾动。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轮椅,具备:轮椅主体部;车轮,用于使所述轮椅主体部移动;由所述轮椅主体部支撑的座面部,该座面部具有以能够倾动的方式彼此连结的背底部、腰底部、腿底部以及小腿底部;驱动源,使所述背底部相对于所述轮椅主体部倾动;由四节点链接机构组成的第一链接机构,使所述腿底部和所述小腿底部活动;以及第二链接机构,使所述背底部和所述腿底部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轮椅,能够在维持座面部的高刚性的状态下,在背底部的倾动工作时以尽量早的定时使腿底部倾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结合轮椅和床主体的状态的结合床的斜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将轮椅从床主体分离的状态的结合床的斜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使轮椅的座面部成为平坦姿势的状态的轮椅的斜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使轮椅的座面部成为椅子姿势的状态的轮椅的侧面图。
图5是图3的v-v线截面图。
图6是示出从下方看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的斜视图。
图7是示出省略座面部等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的斜视图。
图8是示出省略座面部等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的一部分的放大斜视图。
图9是示出省略第三链接机构等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的斜视图。
图10是示出省略第三链接机构等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的一部分的放大斜视图。
图11a是示出使座面部的姿势成为平坦姿势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的链接机构的示意图。
图11b是示出使座面部的姿势成为椅子姿势、且腿底部的倾斜角度为最大角度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的链接机构的示意图。
图11c是示出使座面部的姿势成为椅子姿势、且腿底部的倾斜角度比最大角度小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的链接机构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轮椅的背底部的倾斜角度和腿底部的倾斜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而且,以下说明的实施例,都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具体例子。因此,以下的实施例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形态等是一个例子,而不是限定本发明的主旨。因此,对于以下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中的、示出本发明的最上位概念的实施方案中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而被说明。
并且,各个图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是严密示出的图。而且,在各个图中,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
以下,说明实施例涉及的轮椅。
[1.结合床的概略结构]
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说明实施例涉及的装载轮椅2的结合床6的概略结构。图1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结合轮椅2和床主体4的状态的结合床6的斜视图。图2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将轮椅2从床主体4分离的状态的结合床6的斜视图。
如图1示出,结合床6是,结合轮椅2和床主体4而构成的。如图2示出,轮椅2,能够从床主体4分离。而且,结合床6是,在例如医院、护理设施或一般家庭等被护理人所使用的电动式的护理用床。
在轮椅2和床主体4结合的状态下,将卧床在结合床6的中央部的被护理人移动到轮椅2,然后,如图2示出,将轮椅2从床主体4分离,从而能够容易进行从床向轮椅2的改乘辅助。
[2.床主体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以及图2,说明床主体4的结构。如图1以及图2示出,床主体4具备,框8、底部10以及调节机构(不图示)。
框8,由例如金属制的管等形成,整体被形成为x轴方向上长的矩形状。在框8的下端部,设置有用于使床主体4移动的多个车轮12。并且,在框8的侧部,形成有用于收纳轮椅2的轮椅主体部16(后述)的凹部14。
底部10,用于支撑横卧的被护理人的身体,被支撑在框8上。如图2示出,底部10,被配置在框8的短方向(y轴方向)的一侧一半。底部10具有,由铰链等以能够倾动(转动)的方式彼此连结的背底部10a、腰底部10b、腿底部10c、小腿底部10d以及脚底部10e。背底部10a,用于支撑被护理人的头部以及背部。腰底部10b,用于支撑被护理人的腰部。腿底部10c,用于支撑被护理人的大腿部。小腿底部10d,用于支撑被护理人的小腿肚部(小腿部)。脚底部10e,用于支撑被护理人的脚部。而且,在底部10的上面,安装有可弯曲的缓冲部件(不图示)。
调节机构是,用于根据从遥控器(不图示)发送来的遥控信号,调节底部10的姿势以及高度的机构。调节机构,被配置在框8的下侧,具有例如包括电动致动器的驱动机构以及用于控制该驱动机构的控制电路等。
调节机构是,例如,用于从底部10成为平坦姿势(参照图1)的状态,使背底部10a立起、或使腿底部10c与小腿底部10d的连结部位上升的机构。并且,当然,调节机构也能够进行与所述的工作相反的工作。而且,平坦姿势是,使背底部10a、腿底部10c、小腿底部10d以及脚底部10各自的姿势成为大致水平姿势(即,相对于水平方向(x轴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姿势),从而使底部10整体成为平坦的姿势。
[3.轮椅的结构]
[3-1.轮椅的整体结构]
接着,参照图1至图4,说明轮椅2的整体结构。图3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使轮椅2的座面部18成为平坦姿势的状态的轮椅2的斜视图。图4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使轮椅2的座面部18成为椅子姿势的状态的轮椅2的侧面图。而且,在图4中,省略一对扶手24等的图示,以便于说明。
轮椅2是,斜倚式的轮椅,从床主体4分离,从而作为被护理人的移动手段来发挥功能。如图2至图4示出,轮椅2具备,轮椅主体部16、由轮椅主体部16支撑的座面部18、以及用于使座面部18的姿势变化的链接机构20。
轮椅主体部16,由例如金属制的管等形成,作为轮椅2的主框来发挥功能。在轮椅主体部16的下端部,设置有用于使轮椅2移动的一对前轮19以及一对后轮21(车轮的一个例子)。一对前轮19以及一对后轮21分别是,例如自由滚轮。
如图3示出,在轮椅主体部16的两侧部,分别安装有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导柱22。在一对导柱22,分别以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有一对扶手24。一对扶手24,分别被配置在腰底部18b(后述)的两侧。一对扶手24,分别在位于腰底部18b的下方的收纳位置(参照图2)、与位于腰底部18b的上方的使用位置(参照图3)之间,沿着一对导柱22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在结合轮椅2和床主体4时,使一对扶手24滑动到收纳位置,在将轮椅2从床主体4分离来使用时,使一对扶手24滑动到使用位置。
座面部18,用于支撑就座(或横卧)的被护理人的身体,由轮椅主体部16支撑。座面部18具有,由铰链等以能够倾动(转动)的方式彼此连结的背底部18a、腰底部18b、腿底部18c、小腿底部18d以及脚底部18e。背底部18a,用于支撑被护理人的头部以及背部,由臂部56(后述)支撑。腰底部18b,用于支撑被护理人的腰部,由轮椅主体部16的上端部16c固定。腿底部18c,用于支撑被护理人的大腿部,由第六链接部件48(后述)支撑。小腿底部18d,用于支撑被护理人的小腿肚部(小腿部),由第七链接部件50(后述)支撑。脚底部18e,用于支撑被护理人的脚部,由第八链接部件52(后述)支撑。而且,在座面部18上,安装有可弯曲的缓冲部件(不图示)。
链接机构20是,用于使座面部18的姿势,在平坦姿势(参照图3)与椅子姿势(参照图4)之间变化的机构。而且,平坦姿势是,使背底部18a、腰底部18b、腿底部18c、小腿底部18d以及脚底部18e各自的姿势成为大致水平姿势,从而使座面部18整体成为平坦的姿势。并且,椅子姿势是,使背底部18a、腿底部18c、小腿底部18d以及脚底部18e分别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仅使腰底部18b成为大致水平姿势的姿势。对于链接机构20的具体结构,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示出,在结合轮椅2和床主体4时,在使轮椅2的座面部18以及床主体4的底部10分别成为平坦姿势的状态下,将轮椅2与床主体4接近,将轮椅主体部16安装到框8的凹部14。此时,座面部18,被配置在框8的短方向的另一侧一半。据此,轮椅2的背底部18a、腰底部18b、腿底部18c、小腿底部18d以及脚底部18e,分别与床主体4的背底部10a、腰底部10b、腿底部10c、小腿底部10d以及脚底部10e相邻而被配置。而且,在轮椅2和床主体4结合的状态下,轮椅2的座面部18,由调节机构与床主体4的底部10一体工作。
另一方面,如图2示出,在将轮椅2从床主体4分离时,首先,将轮椅主体部16从床主体4的框8的凹部14拆下。然后,在被护理人横卧在座面部18上的状态下,使座面部18的姿势从平坦姿势变化为椅子姿势。
[3-2.链接机构的结构]
[3-2-1.链接机构的整体结构]
接着,参照图5至图10,说明所述的链接机构20的整体结构。图5是图3的v-v线截面图。图6是示出从下方看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2的斜视图。图7是示出省略座面部18等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2的斜视图。图8是示出省略座面部18等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2的一部分的放大斜视图。图9是示出省略第三链接机构32等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2的斜视图。图10是示出省略第三链接机构32等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2的一部分的放大斜视图。
如图5以及图6示出,链接机构20具有,电动致动器26(驱动源的一个例子)、第一链接机构28、第二链接机构30以及第三链接机构32。
电动致动器26,发生用于使背底部18a相对于轮椅主体部16倾动的驱动力。如图5以及图6示出,电动致动器26具有,外壳34以及驱动杆36。外壳34,与轮椅主体部16的前端部16a连结。驱动杆36,在外壳34的内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而被收纳。在后述的图11b以及图11c示出,驱动杆36从外壳34突出,从而电动致动器26整体伸长。并且,如图5、图6以及后述的图11a示出,驱动杆36被收纳在外壳34的内部,从而电动致动器26整体收缩。
如图5、图9以及图10示出,第一链接机构28是,用于使腿底部18c和小腿底部18d活动(联动)的机构。第一链接机构28具有,第一链接部件38、第二链接部件40以及第三链接部件42。
如图5至图7示出,第二链接机构30是,用于使背底部18a和腿底部18c活动(联动)的机构。第二链接机构30具有,第四链接部件44以及第五链接部件46。
如图5至图8示出,第三链接机构32是,用于使腿底部18c和脚底部18e活动(联动)的机构。第三链接机构32具有,第六链接部件48、第七链接部件50、第八链接部件52以及一对连结臂76。
以下,详细说明第一链接机构28、第二链接机构30以及第三链接机构32的各个结构。
[3-2-2.第二链接机构]
参照图5至图7,说明第二链接机构30的结构。如图5至图7示出,第二链接机构30具有,连结于电动致动器26与背底部18a之间的第四链接部件44、以及连结于第四链接部件44与第一链接机构28的第二链接部件40(后述)之间的第五链接部件46。
如图5至图7示出,第四链接部件44具有,链接主体部54以及臂部56。链接主体部54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轮椅主体部16的后端部16b。链接主体部54的另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电动致动器26的驱动杆36的先端部。
臂部56具有,臂主体部56a以及作用部56b。臂主体部56a,固定于链接主体部54的侧面,从该侧面向背底部18a的先端以大致v形状弯曲的方式延伸。作用部56b,固定于臂主体部56a的先端部,在相对于臂主体部56a的长度方向的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作用部56b,与背底部18a的背面接触,从而使来自电动致动器26的驱动力作用于背底部18a。
如图5示出,第五链接部件46,以细长状从轮椅主体部16的前端部16a延伸到后端部16b为止。第五链接部件46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四链接部件44的链接主体部5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第五链接部件46的另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二链接部件40的链接主体部62(后述)的另一端部。
[3-2-3.第一链接机构]
接着,参照图5、图9以及图10,说明第一链接机构28的结构。如图5、图9以及图10示出,第一链接机构28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彼此连结的第一链接部件38、第二链接部件40以及第三链接部件42。第一链接机构28,由四节点链接机构构成。
第一链接部件38的一端部,通过节点6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固定于轮椅主体部16的上端部16c的托架58连结。也就是说,第一链接部件38的一端部,通过托架5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轮椅主体部16。
第二链接部件40具有,链接主体部62、延伸部64、一对第一滚轮66以及一对第二滚轮68。
链接主体部62的一端部,通过节点69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一链接部件38的另一端部。延伸部64,从链接主体部62的一端部沿着小腿底部18d以细长状延伸。而且,链接主体部62以及延伸部64,整体被形成为大致l形状。一对第一滚轮6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链接主体部62的一端部支撑。并且,一对第二滚轮6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延伸部64的先端部支撑。
第三链接部件42的一端部,与第五链接部件46的另一端部一起,通过节点7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二链接部件40的链接主体部62的另一端部。第三链接部件42的另一端部,通过节点7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固定于轮椅主体部16的前端部16a的托架72连结。也就是说,第三链接部件42的另一端部,通过托架7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轮椅主体部16。
如图10示出,节点60与节点69之间的距离l1是,例如74.1mm。节点69与节点70之间的距离l2是,例如68.1mm。节点70与节点74之间的距离l3是,例如80.0mm。节点60与节点74之间的距离l4是,例如103.6mm。而且,与第一链接机构28的工作无关,距离l1至l4的每一个是一定的。
[3-2-4.第三链接机构]
接着,参照图5至图8,说明第三链接机构32的结构。如图5至图8示出,第三链接机构32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彼此连结的第六链接部件48、第七链接部件50、第八链接部件52以及一对连结臂76。
第六链接部件48被配置为,沿着第二链接机构30的第一链接部件38的长度方向延伸,从上方覆盖第一链接部件38。第六链接部件48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托架58。如图5示出,在第六链接部件48上,支撑腿底部18c。如图8示出,在第六链接部件48的背面侧,形成有截面大致c形状的一对导轨48a。在一对导轨48a的每一个,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有一对第一滚轮66。据此,一对第一滚轮66的每一个,从下方支撑腿底部18c。
第七链接部件50被配置为,沿着第二链接机构30的第二链接部件40的延伸部64的长度方向延伸,从上方覆盖延伸部64。第七链接部件50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六链接部件48的另一端部。如图5以及图6示出,在第七链接部件50上,支撑小腿底部18d。如图8示出,在第七链接部件50的背面侧,形成有截面大致c形状的一对导轨50a。在一对导轨50a的每一个,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有一对第二滚轮68。据此,一对第二滚轮68的每一个,从下方支撑小腿底部18d。
第八链接部件52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七链接部件50的另一端部。如图5以及图6示出,在第七链接部件50上,支撑脚底部18e。
第八链接部件52和第六链接部件48,经由一对连结臂7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彼此连结。第六链接部件48以及第八链接部件52,通过一对连结臂76,以总是成为大致平行的方式相对于第七链接部件50转动。据此,脚底部18e,与第八链接部件52一体工作,从而总是保持相对于腿底部18c大致平行的姿势。
[3-3.链接机构的工作]
接着,参照图11a至图12,说明所述的链接机构20的工作。图11a是示出使座面部18的姿势成为平坦姿势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2的链接机构20的示意图。图11b是示出使座面部18的姿势成为椅子姿势、且腿底部18c的倾斜角度为最大角度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2的链接机构20的示意图。图11c是示出使座面部18的姿势成为椅子姿势、且腿底部18c的倾斜角度比最大角度小的状态的实施例涉及的轮椅2的链接机构20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轮椅2的背底部18a的倾斜角度和腿底部18c的倾斜角度的关系的图表。
以下,说明使座面部18的姿势从平坦姿势变化为椅子姿势时的链接机构20的工作。如图11a示出,在座面部18的姿势成为平坦姿势的状态下,电动致动器26收缩,第一链接机构28的第一链接部件38以及第三链接部件42各自的姿势成为大致水平姿势。
在从该状态,使座面部18的姿势成为椅子姿势时,如图11b示出,使电动致动器26伸长,从而第二链接机构30的第四链接部件44,以轮椅主体部16的后端部16b为中心,向轮椅2的后方(图11b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据此,由臂部56举起背底部18a,从而背底部18a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上方(向图11b的顺时针方向)倾动。而且,“背底部18a向上方倾动”是指,背底部18a以其前端部(即,与腰底部18b连结的一侧的端部)为支点立起。并且,第四链接部件44转动,从而第二链接机构30的第五链接部件46,向轮椅2的后方(x轴向的正侧)移动并转动。与此联动,第三链接部件42,以节点74为中心,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上方(向图11b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立起。
与第三链接部件42的转动联动,第二链接部件40,由第三链接部件42举起来转动,并且,第一链接部件38,以节点60为中心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上方(向图11b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立起。据此,一对第一滚轮66的每一个,一边沿着第六链接部件48的一对导轨48a滑动,一边举起腿底部18c的前端部(即,与小腿底部18d连结的一侧的端部)。据此,腿底部18c,与第六链接部件48一起,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上方(向图11b的逆时针方向)倾动。而且,“腿底部18c向上方倾动”是指,背底部18a以其后端部(即,与腰底部18b连结的一侧的端部)为支点立起。
此时,与延伸部64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下方(向图11b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联动,小腿底部18d,与第七链接部件50一体地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下方倾动。此时,一对第二滚轮68的每一个,沿着第七链接部件50的一对导轨50a滑动。
进而,第六链接部件48以及第八链接部件52,通过一对连结臂76,以总是成为大致平行的方式相对于第七链接部件50转动。据此,如上所述,脚底部18e,与第八链接部件52一体工作,从而总是保持相对于腿底部18c大致平行的姿势。
在图11b示出的状态下,背底部18a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为θ1例如40至50°。此时,腿底部18c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
然后,如图11c示出,电动致动器26更伸长,从而第二链接机构30的第四链接部件44,以轮椅主体部16的后端部16b为中心,向轮椅2的后方(向图11bc的顺时针方向)更转动。据此,臂部56更举起背底部18a,从而背底部18a向上方(向图11c的顺时针方向)更倾动。并且,第四链接部件44更转动,从而第二链接机构30的第五链接部件46,向轮椅2的后方更移动并转动。于此联动,第三链接部件42,以节点74为中心,向上方(向图11c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直到成为大致垂直姿势(即,相对于垂直方向(z轴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姿势)为止。
与第三链接部件42的旋转联动,第二链接部件40,向下方(z轴的负侧)移动并转动,并且,第一链接部件38,以节点60为中心向下方(向图11c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据此,腿底部18c,与第六链接部件48一起,向下方(向图11c的顺时针方向)倾动。
在图11c示出的状态下,背底部18a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为θ2,例如75°。此时,腿底部18c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
如图12示出,在背底部18a成为,相对于其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为40至50°的特定倾斜姿势(图11b示出的姿势)的情况下,腿底部18c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成为最大角度。并且,在背底部18a成为比所述确定倾斜姿势更立起的姿势(图11c示出的姿势)的情况下,腿底部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从最大角度减少。
而且,在使座面部18的姿势从椅子姿势变化为平坦姿势时,链接机构20,进行与所述的工作的流程相反的工作。
[4.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轮椅2,具备:轮椅主体部16;前轮19以及后轮21,用于使轮椅主体部16移动;座面部18,由轮椅主体部16支撑、且具有以能够倾动的方式彼此连结的背底部18a、腰底部18b、腿底部18c以及小腿底部18d;电动致动器26,使背底部18a相对于轮椅主体部16倾动;第一链接机构28,由四节点链接机构组成且、使腿底部18c和小腿底部18d活动;以及第二链接机构30,使背底部18a和腿底部18c活动。
据此,第一链接机构28由四节点链接机构构成,因此,即使在将第一链接机构28配置在与腰底部18b远离的位置的情况下,在背底部18a的倾动工作时也能够以尽量早的定时使腿底部18c倾动。据此,在使座面部18成为平坦姿势时,座面部18的脚下侧(小腿底部18d侧)由第一链接机构28能够充分支撑。其结果为,能够在维持座面部18的高刚性的状态下,在背底部18a的倾动工作时以尽量早的定时使腿底部18c倾动。
进而,第二链接机构30,与背底部18a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上方的倾动联动地使腿底部18c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上方倾动。
据此,能够使座面部18从平坦姿势变化为椅子姿势。
进而,第一链接机构28,与腿底部18c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上方的倾动联动地使小腿底部18d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下方倾动。
据此,能够使座面部18从平坦姿势变化为椅子姿势。
进而,第二链接机构30,在背底部18a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为40至50°的特定倾斜姿势的情况下,使腿底部18c倾动,以使腿底部18c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成为最大角度。
据此,在背底部18a的倾动工作时,能够以尽量早的定时使腿底部18c倾动。其结果为,腿底部18c的前端部的高度(即,在座面部18就座的被护理人的两个膝盖的高度)比腰底部18b的高度高,因此,能够确实抑制被护理人的身体从座面部18向下滑。
进而,第二链接机构30,在背底部18a成为比特定倾斜姿势更立起的姿势的情况下,使腿底部18c倾动,以使腿底部18c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成为比最大角度小。
据此,在由背底部18a支撑的被护理人的上半身充分立起的定时,使腿底部18c的前端部的高度降低,从而能够使被护理人的腹压降低。
进而,第一链接机构28具有: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轮椅主体部16的第一链接部件38;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一链接部件38的另一端部的第二链接部件40;以及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二链接部件40的另一端部、另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轮椅主体部16的第三链接部件42。第二链接部件40,与第一链接部件38以及第三链接部件42分别从大致水平姿势开始转动联动地转动,从而一边将腿底部18c向上推动,一边使腿底部18c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上方倾动。
据此,能够由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互连结的第一链接部件38、第二链接部件40以及第三链接部件42构成第一链接机构28。
进而,第二链接部件40具有: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一链接部件38的另一端部、另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三链接部件42的一端部的链接主体部62;第一滚轮66,由链接主体部62支撑,从下方支撑腿底部18c;延伸部64,从链接主体部62沿着小腿底部18d延伸;以及第二滚轮68,由延伸部支撑64,从下方支撑小腿底部18d。第一滚轮66,链接主体部62与第一链接部件38以及第三链接部件42分别从大致水平姿势开始转动联动地转动,从而一边将腿底部18c向上推动,一边使腿底部18c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上方倾动。
据此,能够由第一滚轮66使腿底部18c从大致水平姿势向上方倾动。
进而,轮椅2,与床主体4结合,从而构成结合床6。
据此,能够将轮椅2从床主体4分离来使用。
(变形例等)
以上,根据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轮椅适用于结合床的情况,但是,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使用轮椅单体的情况。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作为驱动源利用了电动致动器,但是,不仅限于此,作为驱动源也可以利用例如气弹簧等。
另外,对所述实施例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形态,以及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任意组合各个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以及功能来实现的形态,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符号说明
2轮椅
4床主体
6结合床
16轮椅主体部
18座面部
18a背底部
18b腰底部
18c腿底部
18d小腿底部
18e脚底部
19前轮(车轮)
21后轮(车轮)
26电动致动器(驱动源)
28第一链接机构
30第二链接机构
38第一链接部件
40第二链接部件
42第三链接部件
62链接主体部
64延伸部
66第一滚轮
68第二滚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