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4361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口咽腔深部冲洗式吸引管。



背景技术:

发生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吞咽、咳嗽等反射功能的降低或缺失,不能自行排除口、咽、喉腔部位的痰液、血液、反流的胃内容物或其他分泌物;且此类患者往往机体抵抗力下降,咽喉腔黏膜自净能力差,口腔、咽喉部位定植的细菌易导致定植感染,从而引起呼吸道感染,使疾病恶化。目前,国内外有多项研究指出口咽腔强化护理措施在预防肺部感染发生上的积极意义,但在临床操作上,常用的操作方法和器械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清除效果。常规的吸痰管难以做到冲洗、吸引相结合,而使用注射器口腔内喷射式冲洗难以准确冲洗到粘稠分泌物或痰痂,使得吸引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偏软的吸痰管,在操作中容易弯折、打圈,以及现存的专利发明在吸痰管弧度上的设计存在缺陷,使得难以送达有效部位,从而影响吸引效果。因此,针对以上不足,需要设计上的改进来实现有效冲洗、吸引、清除口咽腔及深部咽喉分泌物的目的。

经过对现有的技术文献检索发现: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535138.2,名称:冲洗式吸痰管。该发明专利考虑到了冲洗式吸痰的功效,一根吸痰管集成了冲洗和吸痰的两个作用,在吸痰管前端也设计了角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口咽腔前后扁平的生理结构,可以冲洗吸引深部咽喉的分泌物。但是,该专利存在如下问题:1)在冲洗同时,冲洗管开口与吸引管开口重叠,在冲洗、吸引同时进行时,会将冲洗液直接吸回吸引管内,不能做到有效冲洗;2)若冲洗、吸引分开进行,则又忽略了冲洗液误吸,造成吸入性肺水肿,不能及时吸引的问题;3)吸引管软硬不详,软管有可能因舌体、舌根、咽腭弓等组织阻挡,吸引管弯折,不能有效送达咽喉深部分泌物处,若管质过硬,则有损伤黏膜可能;4)产品图示为“成角”设计,顶角有损伤黏膜可能;5)其中描述记载的“能控制方向对左右支气管进行针对性地吸引”,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临床无菌操作规范及实施操作难度上来说,存在将上呼吸道细菌带入下呼吸道形成医源性感染,以及置入左右支气管的操作无可行性的弊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420464622.5,名称:一种口腔冲洗式吸痰管。该设计针对口腔进行冲洗、吸引方面,为两根单体空腔管并行,通过“调节环”绑定,可对气管插管病人的口腔进行冲洗式吸痰。但是,该技术同样存在:冲洗、吸引同时进行时将冲洗液吸回;导管材质软,受口腔内组织遮挡,不能有效到达吸引部位。同时,其“调节环”的设计,存在脱落的风险,可能落入气管或食道,增加了患者的风险。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620449414.7,名称:一种可控吸痰冲洗器。其用于使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吸痰的有创气道患者,仅为冲洗管使用。它包含有可控调节阀,可以控制冲洗液的注入量,但其本身不具备吸引功能,无法用于口咽腔冲洗吸引,会增加患者误吸的风险。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920218494.5,名称:自冲洗式吸痰管。其用于在进行吸引操作时,可以同时将连接的冲洗管内的液体吸回吸引导管内,对吸引管本身进行内腔清洗,从而避免痰液等分泌物堵塞吸引导管,但其无法起到进行口腔内冲洗、吸引的目的。

可见,目前现有的口咽腔吸引管普遍无法实现对口咽腔、深部喉腔进行冲洗式吸引,或冲洗吸引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可以实现对患者口咽腔、咽喉深部的分泌物进行有效冲洗、吸引,具有冲洗吸引可控、结构简单、操作性强、清除效果良好、对患者无损伤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包括一吸引管、一冲洗管和一吸引管底座;所述吸引管包括一水平段和一弯折段,所述水平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吸引管底座,所述弯折段的第一端与所述水平段的第二端按照一固定夹角圆滑连接,且所述弯折段的第二端端部圆滑并形成一冲洗口,所述水平段形成一冲洗管插口,所述冲洗管部分穿设于所述吸引管内,且所述冲洗管的第一端自所述冲洗管插口伸出所述吸引管外,所述冲洗口连接所述冲洗管的第二端端部并与所述冲洗管内部导通;所述吸引管底座包括一管件和一气流控制部,当所述水平段水平放置且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水平段前侧并向上弯折时,所述气流控制部固定于所述管件,且所述气流控制部的轴线位于一水平面内并垂直于所述水平段。

优选地,所述气流控制部包括一按压面,所述按压面形成一气流控制开口,所述气流控制开口与所述吸引管底座内部导通。

优选地,所述按压面呈内部下凹的弧面。

优选地,所述吸引管底座还包括一连接部,所述管件的第一端的端部形成一负压接口,所述管件的第一端的外围形成所述连接部;所述管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水平段的第一端。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沿所述管件长度方向层叠布设的锥形限位件。

优选地,所述弯折段的侧壁开设有多个吸引管开口。

优选地,各所述吸引管开口在所述弯折段的周向角度位置相异。

优选地,所述吸引管开口自所述弯折段第二端向所述弯折段第一端方向按照一预设间距均匀开设。

优选地,还包括一冲洗管连接座,所述冲洗管连接座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冲洗管的第一端,所述冲洗管连接座的第二端连接形成一冲洗接口,所述冲洗接口与所述冲洗管导通。

优选地,还包括一连接座帽,所述连接座帽与所述冲洗接口配合。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气流控制部用于实现单手操作时的手动控制吸引启停。

2、由于本产品整体具有一定硬度以及弯折段呈固定角度,使得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在口咽腔内无法随意360度旋转操作,因此当所述水平段水平放置且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水平段前侧并向上弯折时,所述气流控制部固定于所述管件,且所述气流控制部的轴线位于一水平面内并垂直于所述水平段,该气流控制部的位置能够使得单人单手(右利手)操作时便于握持,避免了长时间操作时,操作者频繁扭动手腕或前臂频繁内旋、外旋而引起的肌肉疲劳,从而可以改善操作者的整体体验,在临床操作中具有较大的实用效果。

3、冲洗管部分穿设于吸引管内的共体双腔管结构,可以对痰液、口咽腔分泌物过多,且咳痰、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口咽腔及深部喉腔冲洗和吸引,实现冲洗和吸引的同步进行,在吸引的同时对口咽腔的痰液、分泌物、异物进行冲洗稀释,以利于吸引清理,特别对粘稠、干结分泌物效果明显。

另外,按压面作为手动控制吸引启停控制面,当气流控制开口被遮盖时,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的吸引管可进行吸引工作,当流控制开口敞开时,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的吸引管停止吸引。按压面呈内部下凹的弧面使得按压面表面与操作者手指表面更为贴合,使得操作者使用手指按压遮盖气流控制开口时,操作者手指与按压面之间更容易保持密封接触,增强气流控制部的控制稳定性和响应敏捷性。吸引管的邵氏硬度为90度,使得吸引管具有一定的强度支撑,能保证吸引管放入口咽腔内不打折,同时不至于材质过硬而损伤口咽腔黏膜,并主要能够达到导管方向可控制的目的;弯折部的弧形设计符合口咽腔内生理角度弯曲,且圆滑的弧形也避免了对黏膜的损伤,使得整个冲洗吸引过程能准确、快速、安全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弯折段的第二端圆滑并形成一冲洗口,以及各吸引管开口在弯折段的周向角度位置相异的配合,可以保证在冲洗液自冲洗口喷出后,不会即刻被吸引管开口反吸回吸引管内,同时又能确保冲洗液不会积聚造成误吸。连接座帽用于当口咽腔分泌物少或稀薄时,可通过连接座帽封闭冲洗管接口,单纯使用吸引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的吸引管底座部的部分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的水平段和弯折段部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引管和冲洗管位于一第一吸引管开口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引管和冲洗管位于一第二吸引管开口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引管和冲洗管位于一第三吸引管开口部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1~6,给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功能、特点。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包括一吸引管1、一冲洗管2、一吸引管底座3、一冲洗管连接座4和连接座帽5。其中,吸引管1包括一水平段11和一弯折段12,水平段11的第一端连接吸引管底座3,弯折段12的第一端与水平段11的第二端按照一固定夹角圆滑连接,且弯折段12的第二端端部圆滑并形成一冲洗口121。水平段11形成一冲洗管插口,冲洗管2部分穿设于吸引管1内,且冲洗管2的第一端自冲洗管插口伸出吸引管1外,冲洗口121连接冲洗管2的第二端端部并与冲洗管2内部导通。本实施例中,固定夹角为150°,吸引管1的内径为4.0~5.0mm,优选14fr(约4.7mm,3fr=1.0mm);冲洗管2的内径为1.5~2.5mm,优选5fr(约1.7mm),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夹角、吸引管1的内径和冲洗管2的内径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不做限制。

冲洗管2部分穿设于吸引管1内的共体双腔管结构,可以对痰液、口咽腔分泌物过多,且咳痰、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口咽腔及深部喉腔冲洗和吸引,实现冲洗和吸引的同步进行,在吸引的同时对口咽腔的痰液、分泌物、异物进行冲洗稀释,以利于吸引清理,特别对粘稠、干结分泌物效果明显。

另外,本实施例中,吸引管1采用聚氯乙烯管,并使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作为增塑剂,吸引管1的邵氏硬度(ha)为或接近90度,与现有气管插管导管相似。该硬度使得吸引管1具有一定的强度支撑,能保证吸引管1放入口咽腔内不打折,同时不至于过硬而损伤口咽腔黏膜,并主要能够达到导管方向可控制的目的,使得整个冲洗吸引过程能准确、快速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冲洗管2外露部分可采用常规软性聚氯乙烯材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吸引管底座3包括一管件31、一气流控制部32和一连接部34,管件31的第一端端部形成负压接口33,管件31的第一端的外围形成连接部34,管件31的第二端连接水平段11的第一端,当水平段11水平放置且弯折段12位于水平段11前侧并向上弯折时,气流控制部固定于管件31,且气流控制部32的轴线位于一水平面内并垂直于水平段11。连接部34包括多个沿管件31长度方向层叠布设的锥形限位件。

气流控制部32包括一按压面321,按压面321形成一气流控制开口322,气流控制开口322与管件31内部导通。按压面321呈内部下凹的弧面。负压接口33可与常规吸引器管路连接。

气流控制部32用于实现单手操作时的手动控制吸引启停。由于本产品整体具有一定硬度以及弯折段呈固定角度,使得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在口咽腔内无法随意360度旋转操作,因此当水平段11水平放置且弯折段12位于水平段11前侧并向上弯折时,气流控制部32固定于管件31,且气流控制部32的轴线位于一水平面内并垂直于水平段11。该气流控制部32的位置能够使得单人单手(右利手)操作时便于握持,避免了长时间操作时,操作者频繁扭动手腕或前臂频繁内旋、外旋而引起的肌肉疲劳,从而可以改善操作者的整体体验,在临床操作中具有较大的实用效果。按压面321作为手动控制吸引启停控制面,当气流控制开口322被遮盖时,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的吸引管1可进行吸引工作,当气流控制开口322敞开时,口咽腔冲洗式吸引管的吸引管1停止吸引。按压面321呈内部下凹的弧面使得按压面321表面与操作者手指表面更为贴合,使得操作者使用手指按压遮盖气流控制开口322时,操作者手指与按压面321之间更容易保持密封接触,增强气流控制部32的控制稳定性和响应敏捷性。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弯折段12的侧壁自弯折段12第二端向弯折段12第一端方向按照一预设间距均匀开设有多个吸引管开口122,且各吸引管开口122在弯折段12的周向角度位置相异。本实施例中,距离冲洗口121距离较近的三个吸引管开口122分别开设于相距冲洗口121距离为4mm、8mm和12mm处,预设间距为4mm。在其他实施例中,吸引管开口122间的距离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吸引管1和冲洗管2位于该三个吸引管开口122处的放大截面图可参见图4~图6。

请参阅图1和图3,弯折段12的第二端端部圆滑并形成一冲洗口121以及多个吸引管开口122开设位置的配合,可以保证在冲洗液自冲洗口121喷出后,不会即刻被吸引管开口122反吸回吸引管1内,同时又能确保冲洗液不会积聚造成误吸。

冲洗管2的第一端连接冲洗管连接座4,冲洗管连接座4的第一端连接冲洗管2的第一端,冲洗管连接座4的第二端连接形成一冲洗接口41,冲洗接口41与冲洗管2导通。冲洗接口41可用于连接标准注射器、输液器。连接座帽5与冲洗接口41配合。

本发明使用时,吸引管1通过连接部34连接一负压吸引管,可通过按压气流控制部32来控制负压开放状态;冲洗管连接座4可连接装有无菌生理盐水的输液器或注射器。操作时,可配合咽喉镜,在直视下进行口咽腔及深部咽喉的分泌物吸引;若分泌物粘稠或干结,操作者可将冲洗口对准吸引部位,在助手配合下进行生理盐水冲洗,同时进行吸引;若口咽腔分泌物少或稀薄,可通过连接座帽5封闭冲洗管接口,单纯使用吸引功能。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