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痛经的药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3449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包,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痛经的药包。



背景技术: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症状。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多,病机复杂,反复性大,治疗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经初期少女更为普遍,表现为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发生下腹部胀痛、冷痛、灼痛、刺痛、隐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蔓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常伴有全身症状:乳房胀痛、肛门坠胀、胸闷烦躁、悲伤易怒、心惊失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虚脱昏厥等症状。其发病之高、范围之广、周期之近、痛苦之大,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工作和学习,降低了生活的质量。

对于痛经的治疗,西医强调止痛、镇静及前列腺素抑制剂进行治疗,取效虽然快捷,但副作用大,疗效难以持久。而中医则依据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止痛速度虽不及西药,但经中医良方系统治疗,可望痊愈。

肚脐的穴名叫“神阙”,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接受营养,所以脐是“生命之根蒂”,神气出入之门户。任脉总领一身之阴经,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所以神阙穴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敷药具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等诸多功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治疗痛经的药包,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用量填充于药袋中,达到从内而外调理人体状态,治疗痛经的目的。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痛经的药包:橘红10-30克,白豆蔻15-25克,郁金15-30克,五灵脂15-30克,紫苏叶15-30克,大腹皮15-30克,泽兰20-40克,鬼箭羽10-20克,白花蛇舌草30-80克,卷柏20-40克,牛膝30-50克,鸡血藤30-50克,海风藤30-60克,红娘子10-20克,丝瓜络15-30克,凤仙透骨草15-30克,拔毒草20-40克,八仙草30-50克,扁竹兰10-20克,槟榔30-60克,赤车20-40克,玫瑰花50-100克。

其最佳重量配比为:橘红20克,白豆蔻18克,郁金25克,五灵脂25克,紫苏叶18克,大腹皮22克,泽兰30克,鬼箭羽15克,白花蛇舌草60克,卷柏35克,牛膝40克,鸡血藤40克,海风藤50克,红娘子16克,丝瓜络15克,凤仙透骨草25克,拔毒草30克,八仙草40克,扁竹兰15克,槟榔50克,赤车35克,玫瑰花80克。

一种治疗痛经的药包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先分别将上述干品粉碎成100-150目的细粉,混合装入全棉无纺布袋中封口,即为治疗痛经的药包,每天应使用2小时以上,药包使用7天后更换,使用时将药包放入微波炉内加热10-15分钟取出,将药包放在肚脐上即可,若感觉太烫可以在肚子上垫一块毛巾。

橘红:味辛,苦,性温。归肺,脾经。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白豆蔻:味辛,大温,无毒。入肺,脾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郁金:辛,苦,寒。归肝,心,肺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血热吐衄,黄疸尿赤。

五灵脂:甘,温。活血散瘀,炒炭止血。用于心腹淤血作痛,痛经,血瘀经闭,产后淤血腹痛,炒炭治崩漏下血,外用治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紫苏叶:辛,微温,无毒。入脾经,肺经二经。理气和营,补中益气,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气,止脚气。

大腹皮:味辛,性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泽兰:苦,辛,微温。归肝,脾经。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疮痈肿毒,水肿腹水。

鬼箭羽:味苦,辛,性寒。归肝,脾经。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用于症瘕结块,心腹疼痛,闭经,痛经,崩中漏下,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下,疝气,历节痹痛,疮肿,跌打伤痛,虫积腹痛,烫火伤,毒蛇咬伤。

白花蛇舌草:味微苦,性寒。胃,大肠,小肠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用于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

卷柏:味辛,性平。归肝,心经。活血通经,卷柏炭化瘀止血。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扑损伤,卷柏炭用于吐血,崩漏,便血,脱肛。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淋证,水肿,头痛,眩晕,牙痛,日疮,吐血,衄血。

鸡血藤:苦,甘,温。归肝,肾经。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风湿痹痛,麻木瘫痪,血虚萎黄。

海风藤:味辛,苦,性微温。归肝经。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红娘子:苦,平。有毒。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外用治疥癣疮疡。

丝瓜络:味甘,性平。胃,肺,肝经。有祛风,通络,活血,下乳的功效。用于治疗痹痛拘挛,胸胁胀痛,乳汁不通,乳痈肿痛。

凤仙透骨草:味苦,辛,性温,小毒。祛风湿,活血,解毒。主风湿痹痛,跌打肿痛,闭经,痛经,痈肿,丹毒,鹅掌风,蛇虫咬伤。

拔毒草:味苦,辛,性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肺热咳嗽,吐血,衄血,赤痢,淋痛,风湿痹痛,跌打肿痛。

八仙草:苦辛,寒。治湿热,诸经客热,虚痨,童痨,筋骨疼痛,热淋,赤白便浊,玉茎痛。退血分烦热,止尿血。主治痈疽肿毒,乳腺炎,阑尾炎,水肿,感冒发热,痢疾,尿路感染,尿血,牙龈出血,刀伤出血。

扁竹兰:辛苦,寒,小毒。清热解毒,止血消肿。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胃出血,治目赤眼雾,扁桃体炎,淋巴结炎。

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用于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赤车:辛,苦,温。祛瘀,消肿,解毒,止痛。用于挫伤肿痛,牙痛,疖子,毒蛇咬伤。

玫瑰花:味辛,甘,性微温。理气解郁,化湿和中,活血散瘀。用于肝胃不和,脘腹疼痛,胸闷呕恶,饮食减少,或腹泻,妇女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血瘀出血,吐血,咯血,痈肿或乳痈初起。

本发明以橘红、白豆蔻、郁金、五灵脂、紫苏叶、大腹皮、泽兰、鬼箭羽、白花蛇舌草、卷柏、牛膝、鸡血藤、海风藤、红娘子、丝瓜络、凤仙透骨草、拔毒草、八仙草、扁竹兰、槟榔、赤车、玫瑰花为药包成分,具有理气宽中、燥湿化痰、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活血散瘀、炒炭止血、补中益气、行气宽中、消痰利肺、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橘红20克,白豆蔻18克,郁金25克,五灵脂25克,紫苏叶18克,大腹皮22克,泽兰30克,鬼箭羽15克,白花蛇舌草60克,卷柏35克,牛膝40克,鸡血藤40克,海风藤50克,红娘子16克,丝瓜络15克,凤仙透骨草25克,拔毒草30克,八仙草40克,扁竹兰15克,槟榔50克,赤车35克,玫瑰花80克。

制备和使用方法:先分别将上述干品粉碎成100-150目的细粉,混合装入全棉无纺布袋中封口,即为治疗痛经的药包,每天应使用2小时以上,药包使用7天后更换,使用时将药包放入微波炉内加热10-15分钟取出,将药包放在肚脐上即可,若感觉太烫可以在肚子上垫一块毛巾。

实施例2:橘红25克,白豆蔻15克,郁金20克,五灵脂18克,紫苏叶20克,大腹皮18克,泽兰40克,鬼箭羽12克,白花蛇舌草50克,卷柏40克,牛膝35克,鸡血藤45克,海风藤40克,红娘子18克,丝瓜络20克,凤仙透骨草20克,拔毒草35克,八仙草45克,扁竹兰12克,槟榔40克,赤车25克,玫瑰花6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橘红15克,白豆蔻22克,郁金25克,五灵脂20克,紫苏叶25克,大腹皮25克,泽兰25克,鬼箭羽20克,白花蛇舌草40克,卷柏25克,牛膝45克,鸡血藤35克,海风藤60克,红娘子12克,丝瓜络25克,凤仙透骨草25克,拔毒草25克,八仙草30克,扁竹兰20克,槟榔60克,赤车30克,玫瑰花5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临床试验1:患者来源:从本市某医院门诊筛选68例痛经患者,患者年龄为18-30岁,患病时间为2-12个月。

为了更好的验证本发明的疗效,以下通过疗效组、对照组的对比实验,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治疗痛经的药包有益效果,治疗组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药包,对照组使用市面上的治疗痛经的肚脐贴,使用时治疗组用实施例1药包敷肚子两小时,对照组用肚脐贴两小时,每天一次,疗程一个月。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使用结果):

试使用结果证实,本发明药包比一般的药物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痛经的功效,且使用安全,无不良效果。

为进一步说明治疗效果,现例举典型病例。

病例1:龚女士,18岁,2016年8月12日来诊:患痛经4个月,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伴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等症状。使用实施例1药包,以上症状5天缓解,8天消除。1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2:李女士,29岁,2016年6月29日来诊:患痛经6个月,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月经推后,量少,色黯有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温,舌黯苔白,脉沉紧等症状。使用实施例1药包,以上症状6天缓解,8天消除。1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3:陈女士,22岁,2016年12月17日来诊:患痛经9个月,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使用实施例1药包,以上症状8天缓解,10天消除。1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痛经患者在治疗中,要注重自我保健,经期要防寒保暖,避免淋雨、下水,忌食生冷食品;情绪稳定,精神愉悦,膳食合理平衡,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 适度参加运动锻炼,但忌干重活及剧烈运动。做到以上几点,有利减少痛经发作,促进康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