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1705发布日期:2018-09-25 16:01阅读:10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止血夹。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内窥镜不但应用于疾病诊断,也应用到了疾病治疗,且治疗效果是否有效和可靠。生物的胃、肠道、鼻腔等组织器官经常会因各种疾病或意外导致出血。其中内窥镜下止血夹的机械止血只引起伤口周围黏膜最小限度的损伤,可直接夹闭出血性血管和病灶,在内窥镜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现有的止血夹处理伤口的范围大小往往受限于止血夹夹持臂的长度及夹持臂的张开角度,比如专利cn201410222753中所涉及的止血夹,见图1。因而无法满足大伤口的处理。即使换用更长夹持臂及更大张开角度的止血夹满足了处理大伤口的需要,也会给医生操作增加不便,甚至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引起进一步的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增大止血夹夹持臂长度和张开角度的情况下,对更大的伤口进行止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止血夹,包括夹持臂,夹持臂包括固定夹持臂和活动夹持臂;活动夹持臂的数量是1个以上;固定夹持臂的尾端与活动夹持臂的尾端连接;固定夹持臂与各个活动夹持臂分别匹配,形成1个以上的夹持单元;各个活动夹持臂独立的相对于固定夹持臂进行弧线往复运动,形成与之对应的夹持单元的独立开闭。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夹持臂的数量是1个;活动夹持臂的数量是2个,分设在固定夹持臂的左右两边,形成的夹持单元的数量是2个。

进一步地,固定夹持臂的咬合前端为v字形结构,分别与两个活动夹持臂的咬合前端匹配。

进一步地,固定夹持臂的咬合前端的v字形结构,分别与两个活动夹持臂的咬合前端呈锯齿形配合。

进一步地,夹持臂的侧壁由前端至尾端呈渐宽的结构。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夹持臂的数量是1个;活动夹持臂的数量是3个,分设在固定夹持臂的周围,形成的夹持单元的数量是3个。

进一步地,固定夹持臂的咬合前端为y字形结构,分别与3个活动夹持臂的咬合前端匹配。

进一步地,固定夹持臂的咬合前端的y字形结构,分别与3个活动夹持臂的咬合前端呈锯齿形配合。

进一步地,还包括操控元件,操作元件的数量与活动夹持臂的数量一样;操作元件被设置为与活动夹持臂一一对应地连接,以便每个操作元件对其对应的活动夹持臂进行单独操作。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夹持臂连接的夹座。

有益效果是:

各个活动夹持臂独立的相对于固定夹持臂进行弧线往复运动,形成与之对应的夹持单元的独立开闭,这说明各夹持单元是可以根据需要有的处于闭合状态,有的处于张开状态的。在内窥镜治疗中,对于较大的伤口,可以采取先用第一个夹持单元夹住伤口的一边,然后拉动已夹住的伤口的那一边向另一边移动,从而使得第二个夹持单元的活动夹持臂能够触碰到伤口的另一边,将伤口的另一边用第二个夹持单元夹住,完成对伤口大于夹持臂臂长的止血处理操作。当伤口更大时,可以采取含有第三个夹持单元的止血夹,操作类似。正是由于各夹持单元是相互独立开闭的,使得伤口处理时可以通过夹住伤口的一边或者几边,然后拉动到另一边,最后将整个伤口夹住,完成止血。这是现有技术中所没有的,极大的方便了医生的操作。

v字形结构、y字形结构咬合前端均是为了便于与2个或者3个活动夹持臂配合而设计的。锯齿状配合也是为了咬合更加好,增大了摩擦力。夹持臂的侧壁由前端至尾端呈渐宽的结构有利于增强夹持臂根部的强度,同时也不失夹持臂顺畅性及过弯性。

操作元件被设置为与活动夹持臂一一对应地连接,有利于每个操作元件对其对应的活动夹持臂进行单独操作,从而使得夹持单元能各自独立的张开和闭合。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主要区别,以及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所涉及的一种止血夹的夹持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止血夹的夹持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止血夹的夹持部分的大体结构。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止血夹包括两个活动夹持臂2,由操控这两个活动夹持臂2的开闭来完成夹持任务。在操作时,处理的伤口大小的范围是受到活动夹持臂的臂长和张开角度限制的,因而无法处理较大伤口。

实施例1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止血夹的夹持部分的大体结构。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止血夹包括一个固定夹持臂1和分设在固定夹持臂1两侧的两个活动夹持臂2。固定夹持臂1的尾端和活动夹持臂2的尾端连接。固定夹持臂1的咬合前端11呈v字形结构,从而能够分别与两个活动夹持臂2的咬合前端配合。固定夹持臂1与每个活动夹持臂2分别匹配,形成2个夹持单元3;每个活动夹持臂2独立的相对于固定夹持臂1进行弧线往复运动,形成与之对应的夹持单元3的独立开闭。

在对于较大的伤口进行止血时,先操作其中一个活动夹持臂2,使其与固定夹持臂1组成的夹持单元3夹住伤口的一边。然后拉动已夹住的伤口的那一边向另一边移动,从而使得另一个活动夹持臂2能够触碰到伤口的另一边。操作位于伤口另一边的活动夹持臂2,使得其与固定夹持臂1组成的另一个夹持单元3将伤口的另一边夹住,完成对伤口大于夹持臂臂长的止血处理操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止血夹包括一个固定夹持臂和分设在该固定夹持臂周围的3个活动夹持臂。该固定夹持臂的咬合前端呈y字形结构,从而能够分别与这3个活动夹持臂的咬合前端配合,形成3个夹持单元。其余同实施例1。

理论上,活动夹持臂的数量可以无限多,其设计原理同实施例1和2,这里不再赘述。在实际操作中,一般2个或者3个活动夹持臂就能满足目前的需求。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和2的基础上,可以对止血夹进行更细化的设计,比如本实施例在固定夹持臂的咬合前端的v字形结构或者y字形结构上设计了锯齿形;分别与其对应的2个或者3个活动夹持臂的咬合前端呈锯齿形配合。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止血夹还包括操控元件和与夹持臂连接的夹座。操作元件的数量与活动夹持臂的数量一样;操作元件被设置为与活动夹持臂一一对应地连接,以便每个操作元件对其对应的活动夹持臂进行单独操作。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止血夹,包括夹持臂,夹持臂包括固定夹持臂和活动夹持臂;活动夹持臂的数量是1个以上;固定夹持臂的尾端与活动夹持臂的尾端连接;固定夹持臂与各个活动夹持臂分别匹配,形成1个以上的夹持单元;各个活动夹持臂独立的相对于固定夹持臂进行弧线往复运动,形成与之对应的夹持单元的独立开闭。本发明由于各夹持单元是相互独立开闭的,使得伤口处理时可以通过夹住伤口的一边或者几边,然后拉动到另一边,最后将整个伤口夹住,完成止血。这是现有技术中所没有的,解决了对较大伤口止血的问题,极大的方便了医生的操作。

技术研发人员:祝建红;殷国建;盛卫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祝建红;殷国建;盛卫文
技术研发日:2017.03.07
技术公布日:2018.09.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