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1534阅读:30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体育检测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坐位体前屈测试仪。



背景技术:

坐位体前屈(Sit And Reach)是大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它的测试目的是测量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

坐位体前屈主要测量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测试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大规模体质测试使用,可靠性高。目前现有的坐位体前屈有两大缺陷:第一、现有的坐位体前屈在测试时零刻度固定,将脚底面和测试板结合处作为测量起点,受人体形态指标影响大,如身体下肢长度越长,坐位体前屈成绩相对越差,有效性低,无法准确的评价学生身体的柔韧素质水平;第二,安全性差,测试过程中对脊柱造成挤压,损伤腰椎间盘,反复多次重复进行此类坐位体前屈测试会严重损害到脊柱周围的韧带,同时在运用该方法测试时,若腿部韧带太紧,坐位时伸腿,腿部将出现抽搐,脊柱将被迫承受多余的力,对下背部功能活动也有所影响,此外,即使很慢地完成该测试,在动作牵拉阶段,这种静态的姿势也会对腰椎间盘施加很大的压力,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健康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所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的刻度尺能够前后移动,以配合不同受试者的下肢长度及身高比例,能够准确的测量静态时下背部、腿部和臀部的柔韧性,能够有效剔除和减少身体上下肢对测试成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测量的效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坐位体前屈测试仪,包括顶板、左侧板、右侧板、底板和刻度尺,所述顶板水平设置,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两侧,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底部均设有滑轮;所述刻度尺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能够沿长度方向在所述底板上移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设有与所述刻度尺平行的第一凹槽,所述滑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且能够在所述第一凹槽内移动。

在测试时,受试者后背靠墙坐在地面上,头部、背部和臀部紧贴墙面,呈90度,膝盖伸直且与肩同宽两腿并拢伸直;双手伸直,自然放置在所述顶板上,所述刻度尺能够根据受试者上下肢长度自由调动,以测量受试者向前前屈的距离,使用所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能够准确的测量静态时下背部、腿部和臀部的柔韧性,能够有效剔除和减少身体上下肢对测试成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测量的效度。

为了方便安装和移动所述刻度尺,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平行,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安装凸条,所述刻度尺的底部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设置在所述安装凸条上且与所述安装凸条的形状相配合。采用在所述底板上开设两个卡槽的设置,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同时,所述安装凸条和所述刻度尺方便拆卸,便于携带使用。

为了进一步节省材料,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右侧板的底部。也就是说,右侧板直接设置在所述底板上,而左侧板底部的滑轮直接放在地上;为了保证所述顶板水平设置,所述左侧板的高度略长于所述左侧板。

为了方便显示刻度尺的位置和所述顶板移动的距离,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还包括指示板和定位板,所述指示板设置在所述右侧板的外侧,所述定位板设置在刻度尺的一端,所述指示板和定位板位于同一高于所述刻度尺的水平面。

在使用时,所述定位板用于显示所述刻度尺的起始位置,所述指示板随所述左侧板一起移动,停止移动后,所述指示板对应的刻度尺读书即为所述顶板移动的距离,本发明中,为了读数方便,将所述指示板设置在所述刻度尺的上方。

为了拆卸组装方便,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均通过角钢与所述顶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滑轮通过螺栓与所述左侧板或右侧板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角钢一个平面与所述顶板相抵,另一个平面与所述左侧板或右侧板相抵,所述角钢与所述顶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均通过手拧螺栓可拆卸连接。

为了便于加工和携带,所述底板分为两段,两段所述底板通过铰链连接。当然,两段底板接触的部位也可设有连通孔,再使用螺栓同时贯穿所述连通孔的方式将两段底板相连接。

本发明中,所述滑轮包括轴承支撑板和轴承,所述轴承支撑板设置在所述轴承的两侧,使用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轴承的内圈和所述轴承支撑板,所述轴承支撑板的上部与所述左侧板或右侧板可拆卸连接。

所述滑轮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设置在所述轴承和所述轴承支撑板之间;所述左侧板或右侧板夹设在所述轴承支撑板之间。

所述滑轮的数目为四个,四个所述滑轮分别设置在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底部两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所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的刻度尺能够前后移动,以配合不同受试者的下肢长度及身高比例,能够准确的测量静态时下背部、腿部和臀部的柔韧性,能够有效剔除和减少身体上下肢对测试成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测量的效度。同时,也可以消除脊柱伸展能力对测量值的影响,避免了腰椎间盘的损伤,提高了测量时的安全性。

2、所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制作成本低,利于大规模推广使用,并且所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的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测量数据的可靠性高,安全性能好,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中忽略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忽略底板的右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滑轮的剖视图。

图中1-顶板;2-左侧板;3-右侧板;4-底板;5-刻度尺;6-滑轮;7-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9-安装凸条;10-第三凹槽;11-指示板;12-定位板;13-轴承支撑板;14-轴承;15-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坐位体前屈测试仪,包括顶板1、左侧板2、右侧板3、底板4和刻度尺5,所述顶板1水平设置,所述左侧板2和右侧板3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顶板1的两侧,所述左侧板2和右侧板3的底部均设有滑轮6;所述刻度尺5设置在所述底板4的上表面且能够沿长度方向在所述底板4上移动,所述底板4的上表面还设有与所述刻度尺5平行的第一凹槽7,所述滑轮6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7内且能够在所述第一凹槽7内移动。

所述底板4的上表面还第二凹槽8,所述第二凹槽8与所述第一凹槽7平行,所述第二凹槽8内设有安装凸条9,所述刻度尺5的底部设有第三凹槽10,所述第三凹槽10设置在所述安装凸条9上且与所述安装凸条9的形状相配合。

所述底板4设置在所述右侧板3的底部。也就是说,右侧板3直接设置在所述底板4上,而左侧板2底部的滑轮6直接放在地上;为了保证所述顶板1水平设置,所述左侧板2的高度略长于所述左侧板2。

在测试时,受试者后背靠墙坐在地面上,头部、背部和臀部紧贴墙面,呈90度,膝盖伸直且与肩同宽两腿并拢伸直;双手伸直,自然放置在所述顶板1上,所述刻度尺5能够根据受试者上下肢长度自由调动,以测量受试者向前前屈的距离,使用所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能够准确的测量静态时下背部、腿部和臀部的柔韧性,能够有效剔除和减少身体上下肢对测试成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测量的效度。

为方便显示刻度尺5的位置和所述顶板1移动的距离,所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还包括指示板11和定位板12,所述指示板11设置在所述右侧板3的外侧,所述定位板12设置在刻度尺5的一端,所述指示板11和定位板12位于同一高于所述刻度尺5的水平面。

在使用时,所述定位板12用于显示所述刻度尺5的起始位置,所述指示板11随所述左侧板2一起移动,停止移动后,所述指示板11对应的刻度尺5读书即为所述顶板1移动的距离,本发明中,为了读数方便,将所述指示板11设置在所述刻度尺5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板2和右侧板3均通过角钢与所述顶板1连接:所述角钢一个平面与所述顶板1相抵,另一个平面与所述左侧板2或右侧板3相抵,所述角钢与所述顶板1、左侧板2和右侧板3之间均通过手拧螺栓可拆卸连接;所述滑轮6通过螺栓与所述左侧板2或右侧板3可拆卸连接。

为了便于加工和携带,所述底板4分为两段,两段所述底板4通过铰链连接。

所述滑轮6包括轴承支撑板13和轴承14,所述轴承支撑板13设置在所述轴承14的两侧,使用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轴承14的内圈和所述轴承支撑板13,所述轴承支撑板13的上部与所述左侧板2或右侧板3可拆卸连接。

所述滑轮6还包括垫片15,所述垫片15设置在所述轴承14和所述轴承支撑板13之间;所述左侧板2或右侧板3夹设在所述轴承支撑板13之间。

所述滑轮6的数目为四个,四个所述滑轮6分别设置在所述左侧板2和右侧板3的底部两端。

所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的刻度尺5能够前后移动,以配合不同受试者的下肢长度及身高比例,能够准确的测量静态时下背部、腿部和臀部的柔韧性,能够有效剔除和减少身体上下肢对测试成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测量的效度。同时,也可以消除脊柱伸展能力对测量值的影响,避免了腰椎间盘的损伤,提高了测量时的安全性。

所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制作成本低,利于大规模推广使用,并且所述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的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测量数据的可靠性高,安全性能好,稳定性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