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提高囊袋稳定性减少后囊混浊边缘的后房人工晶体。
背景技术:
人工晶体已经众所周知,人工晶状体是指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一种特殊透镜,用于取代因白内障而变混浊的天然晶体,随着医疗发展,软性人工晶体已经越来越多的取代硬性人工晶体,其中软性人工晶体有亲、疏水之分,软性人工晶体通常也被称做可折叠人工晶体,折叠后配合推注器植入到一个较小的切空中,植入囊袋后可以自动展开。
目前国际市场上,以爱尔康(现属诺华)、豪雅这两大公司为主要疏水人工晶体主要生产商,以瑞纳、博士伦为代表的公司为亲水人工晶体主要生产商。
白内障术后后囊浑浊是晶体植入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后囊浑浊是由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到了晶体后表面和后囊由此造成的。
白内障手术,晶体需要与推注器进行配合使用,推注器所用切口一般为2-3mm,植入后晶体自动展开。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是一种人工晶体,其目的是在植入后阻止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到了晶体后表面和后囊,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白内障术后后囊浑浊的并发症。
技术方案:
具有提高囊袋稳定性减少后囊混浊边缘的后房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区;所述光学区侧面设置有两个支撑襻;
所述两个支撑襻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弯曲;
所述光学区包括前表面和后表面,所述支撑襻在前表面一侧有斜角过渡接触面;
所述后表面边缘带有直角凸台的周边区,所述直角凸台高于支撑襻的表面。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具有提高囊袋稳定性减少后囊混浊边缘的后房人工晶体,优选地:所述直角凸台高于与后表面连接的支撑襻表面0.2毫米。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具有提高囊袋稳定性减少后囊混浊边缘的后房人工晶体,优选地:所述支撑襻的厚度从根部经接触面的过渡渐进增加,厚度增加方向朝向前表面。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具有提高囊袋稳定性减少后囊混浊边缘的后房人工晶体,优选地:所述支撑襻的宽度以根部为最宽,并向端部渐进变窄。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具有提高囊袋稳定性减少后囊混浊边缘的后房人工晶体,优选地:支撑襻以光学区中心为基准圆周对称排布,之间夹角为18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人工晶体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人工晶体的后视图;
图3是本发明人工晶体的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人工晶体前表面透视图;
图5是本发明人工晶体后表面透视图;
图6是本发明人工晶体前表面与支撑襻连接位置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人工晶体直角凸台放大图;
图中标注:1人工晶体;2光学区;3a、3b支撑襻;3a1、3b1过渡接触面;5a光学区前表面;5b光学区后表面;6直角凸台。
本发明具备的优点和效果是:
通过凸台阻挡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到晶体后表面,避免了白内障术后后囊浑浊的并发症;
光学区前表面与支撑襻之间以一个钝角过度的形式相连接,由于人工晶体有一定粘度,在配合推注器使用时,可避免在人工晶体折叠时,光学区与支撑襻相互连接;
增大支撑襻平面尺寸,可提高力学性能,使人工晶体在囊袋中更稳定;
减小了人工晶体整体的厚度,使人工晶体更适用于小切口推注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人工晶体,包括光学区和与囊袋相接触的多个触点,光学区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其中后表面边缘有一个直角凸台的周边区,该凸台可以阻挡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到晶体后表面,避免了白内障术后后囊浑浊的并发症。
本发明具体结构和技术特征如下:
如图所示:本发明人工晶体1,包括光学区2和支撑襻3a、3b为一体式,所述两个支撑襻3a、3b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光学区2的作用是将光汇聚到视网膜上,光学区2分为前表面5a和后表面5b,支撑襻3a、3b作用则为植入囊袋后起到稳定的作用。
在前表面5a一侧,支撑襻3a、3b各有一个斜角形式过度在支撑襻上形成新的接触面3a1、3b1(如图6),此结构的目的为使产品的人工晶体更薄,便于与推注器配合使用。所述支撑襻3a、3b的厚度从根部经接触面3a1、3b1的过渡渐进增加,厚度增加方向朝向前表面5a。
后表面5b边缘有一个直角凸台6,凸台高度比与后表面5b相连接的支撑襻3a、3b的表面高0.2毫米(如图7),该凸台可以阻挡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到人工晶体后表面。
所述支撑襻3a、3b的宽度以根部为最宽,并向端部渐进变窄;支撑襻3a、3b以光学区2中心为基准圆周对称排布,之间夹角为180°。可提高力学性能,使人工晶体在囊袋中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