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7969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



背景技术:

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及骨折类型的复杂程度成逐渐上升趋势,为实现的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避免畸形愈合及老年人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内固定手术治疗已经成为该型骨折治疗的首选治疗方式,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关键点是骨折的复位质量,良好的复位能使骨折块之间获得良好支撑,进而减少内固定材料承受的压应力和剪切力,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避免骨折再移位及内固定从股骨头内切出及术后出现退钉等并发症。微创髓内钉治疗粗隆间骨折已经成为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发展方向,并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如何在不增加软组织创伤的前提下又能达到骨折的解剖复位一直是临床上的热点和难题。

目前临床上采用髓内钉治疗粗隆间骨折主要面临的三个问题如下:

1、复杂骨折术中难以良好的复位:目前临床上主流是采用牵引床上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牵引复位的原理是靠软组织的张力辅助骨折复位,由于股骨粗隆间解剖特点相对特殊,在骨折闭合牵引复位的过程中常出现骨折端无法良好精确的复位,特别是在复杂的粗隆间骨折中难度更大,术中常需反复调整及反复的进行x线透视,这会增加手术时间,且过多的x线透视也会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造成伤害。而部分难以复位的骨折,需切开复位,这会增加创伤及出血,导致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几率增高。

2、对于严重的骨折病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套破坏较重,已经复位的骨折块在手术操作中容易出现复位丢失:在复杂的粗隆间骨折中,由于骨折较严重,粗隆间碎裂为多个骨折块,骨折块之间缺乏良好的软组连结,同时骨折常累计进钉点,在主钉开口扩髓过程中由于开口器或开口钻头直径较大,开口器或钻头沿导针向髓腔推进过程中对周围的骨块形成向周围的挤压,特别是在骨折线累计进钉点时,钻头自骨折线进入髓腔,由于钻头对周围骨块的挤压,进而出现骨折块的复位再丢失和明显的再移位,特别是股骨距复位的再丢失,股骨距是粗隆间区域压应力的承受区,此区域的复位不良,很容易导致髋内翻、早期负重的病人出现内固定的切出进入关节腔,增加手术的失败率及增加术后髓腔的出血量。

3、简单骨折中由于操作的偏差,术中常出现复位的丢失:由于在置入导针的过程中均为手术医生手动植入,难以确保每次手术导针的轴线和髓内钉植入后的轴线完全重叠,故术中可能出现沿导针扩髓后形成的腔道和髓内钉进入后应该处的正常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插入髓内钉主钉后,主钉近端就会对骨折块形成挤压,进而出现骨折块复位后的再次分离移位,临床上常出现近端的骨折块向内侧移位,股骨距复位的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制作、使用方便快捷、效率高、不需要增加手术切口的长度、也不会增加深部软组织损伤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包括两个复位臂,两个复位臂通过铰接组件以可拆卸方式相互铰接,各复位臂包括分设于铰接组件两侧的钳体和加压臂,每个复位臂的钳体朝向另一复位臂的钳体的一侧设有夹持凹槽。

上述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优选的,所述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还设有用于对骨折端进行推挤加压的加压组件,所述加压组件包括加压杆和安装在任意一个复位臂上的导向套筒,所述加压杆滑设于所述导向套筒中并能通过滑动使加压杆的一端伸入到两个复位臂的钳体之间。

上述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优选的,所述加压杆设有导针通孔,所述导针通孔的轴线与加压杆的滑动方向平行,且所述导针通孔的轴线位于两个钳体之间。

上述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优选的,两个复位臂的钳体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导针通孔的轴线与两个钳体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大于0度的夹角,且导针通孔的轴线与两个钳体所在平面相交。

上述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优选的,其中一个钳体的夹持凹槽夹持时与骨块的接触面为与股骨大粗隆和股骨颈前侧面的解剖学特点相匹配的曲面,另一个钳体的夹持凹槽夹持时与骨块的接触面为与股骨大粗隆和股骨颈后侧面的解剖学特点相匹配的曲面。

上述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优选的,至少一个复位臂的钳体还设有用于供股骨颈前倾角定位针通过的避让通道;所述避让通道为设于夹持凹槽底部的凹入槽。

上述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优选的,所述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还包括用于导向置入股骨颈前倾角定位针的置针套筒,所述置针套筒安装在一横杆上,所述横杆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设有避让通道的复位臂上,所述置针套筒的轴线穿过所述避让通道。

上述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优选的,设有避让通道的所述复位臂上开设有非圆形止转孔,所述横杆的一端设有截面与所述非圆形止转孔截面一致的插头,所述插头贯穿所述非圆形止转孔,且插头上于非圆形止转孔的一端设有与复位臂1相抵的抵挡凸台,插头上于非圆形止转孔的另一端连接有锁紧螺母;所述置针套筒通过角度调节机构安装在横杆上并能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调节置针套筒轴线与两个复位臂的铰接轴线的夹角大小,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可锁紧铰接螺栓和固接于置针套筒上的连杆,所述横杆和连杆均设有铰接通孔,所述可锁紧铰接螺栓穿设安装在横杆和连杆的铰接通孔中。

上述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优选的,其中一个复位臂的加压臂向另一个复位臂的加压臂弯折延伸形成髓内钉定位架安放时的避让空间。

上述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优选的,所述铰接组件包括铰接轴和定位螺母,所述铰接轴的一端固接于其中一个复位臂上,另一端穿过另一个复位臂上的通孔与定位螺母螺纹配合连接;一个复位臂的加压臂设有卡槽,另一个复位臂的加压臂铰接安装有能通过摆动卡入卡槽或从卡槽中脱离的摆杆,所述摆杆上设有若干沿摆杆间隔布置的定位齿槽,所述卡槽中设有用于卡入任一定位齿槽中以阻止两复位臂相对摆动的定位卡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采用分体式设计,在应用时,将两个复位臂拆卸分开,分别使两个复位臂的钳体自手术的原切口置入,再采用铰接组件铰接组合,利用两个钳体的夹持凹槽可实现对骨折块的环抱复位,其固定牢靠,能够避免在置钉和操作过程中骨折端复后的二次位移问题。相比于传统存在置入困难及对软组织损伤大等缺点的一体式复位钳,该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不需要增加手术切口的长度,也不会增加深部软组织的损伤,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作、使用方便快捷、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的主视结构示意图(装有加压杆)。

图2为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的后视结构示意图(未装加压杆)。

图3为安装有套筒的复位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复位臂装上加压杆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未安装套筒的复位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加压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置针套筒安装在复位臂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复位臂;11、钳体;12、加压臂;13、夹持凹槽;14、凹入槽;15、卡槽;16、非圆形止转孔;2、铰接组件;21、铰接轴;22、定位螺母;3、加压杆;31、导针通孔;32、握持手柄;4、导向套筒;5、摆杆;6、置针套筒;7、横杆;71、插头;72、抵挡凸台;73、锁紧螺母;8、可锁紧铰接螺栓;9、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包括两个复位臂1,两个复位臂1通过铰接组件2以可拆卸方式相互铰接,各复位臂1包括分设于铰接组件2两侧的钳体11和加压臂12,每个复位臂1的钳体11朝向另一复位臂1的钳体11的一侧设有夹持凹槽13。该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采用分体式设计,在应用时,将两个复位臂1拆卸分开,分别使两个复位臂1的钳体11自手术的原切口置入,再采用铰接组件2铰接组合,利用两个钳体11的夹持凹槽13可实现对骨折块的环抱复位,其固定牢靠,能够避免在置钉和操作过程中骨折端复后的二次位移问题。相比于传统存在置入困难及对软组织损伤大等缺点的一体式复位钳,该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自肌肉间隙进入,不需要增加手术切口的长度,也不会增加深部软组织的损伤,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作、置入方便快捷、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还设有用于对骨折端进行推挤加压的加压组件,通过加压组件对骨折端进行推挤加压可实现骨折端的进一步复位。如图1、图4和图6所示,该加压组件包括加压杆3和导向套筒4,导向套筒4安装在任意一个复位臂1上,加压杆3滑设于导向套筒4中,加压杆3沿导向套筒4滑动可使加压杆3的一端伸入到两个复位臂1的钳体11之间,进而对骨折端进行推挤加压,加压杆3进入钳体11之间进行加压时,可使加压点和钳体11基本在一个平面上,避免加压过程中造成钳体11的移动。在不需要推挤挤压时,可以将加压杆3抽出导向套筒4。本实施例的加压杆3设有与握持手柄32,便于握持操作。

本实施例中,加压杆3设有导针通孔31,导针通孔31的轴线a与加压杆3的滑动方向平行,且导针通孔31的轴线位a于两个钳体11之间。可通过加压杆3的导针通孔31的导向作用将钢针从两个钳体11之间置入到骨内,实现对复位钳的固定,避免在加压复位过程中复位钳摆动,还可通过加压杆3的导针通孔31的导向作用将钢针进一步钻入,以实现对骨折端的固定作用。

优选的,两个复位臂1的钳体11位于同一平面内,导针通孔31的轴线a与两个钳体11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大于0度的夹角,且导针通孔31的轴线a与两个钳体11所在平面相交,导针通孔31的轴线a与两个钳体11所在平面相交的交点位于两个钳体11之间。前述导针通孔31的设置形式,使得导向套筒4和加压杆3可以设置在复位臂1的一侧,这样使整个复位钳便于制作,加压杆3也便于装卸,并且不需要在复位臂1或者铰接组件2上开设孔,能够保证整个复位钳具有较好的刚度。此外,在术中使钳体11所在平面和髓内钉外定位架所在的平面垂直,还可方便的确定出头颈钉的方向,利于节省手术时间和提高手术的准确度。

本实施例中,一个钳体11的夹持凹槽13夹持时与骨块的接触面为与股骨大粗隆和股骨颈前侧面的解剖学特点相匹配的曲面,另一个钳体11的夹持凹槽13夹持时与骨块的接触面为与股骨大粗隆和股骨颈后侧面的解剖学特点相匹配的曲面,在夹持时各钳体11与骨块的接触面积大,能够提高夹持的牢靠性和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复位臂1的钳体11还设有用于供股骨颈前倾角定位针通过的避让通道,不会影响股骨颈前倾角定位针的置入。该避让通道具体为设于夹持凹槽13底部的凹入槽14,其易于制作。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还设有用于导向置入股骨颈前倾角定位针的置针套筒6,置针套筒6安装在一横杆7上,横杆7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设有避让通道的复位臂1上,置针套筒6的轴线穿过避让通道。采用该置针套筒6能够方便快速的导向置入股骨颈前倾角定位针,能够大大提高置针的准确性和提高手术效率。进而提高髓内钉头颈方向固定组件在股骨头内位置的准确性,减少术中术后出现切出股骨头进入关节腔的风险。

上述横杆7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复位臂1上具体是,在设有避让通道的复位臂1上开设有非圆形止转孔16,横杆7的一端设有截面与该非圆形止转孔16截面一致的插头71,插头71贯穿非圆形止转孔16,两者不会相对转动,并且插头71上于非圆形止转孔16的一端设有与复位臂1相抵的抵挡凸台72,插头71上于非圆形止转孔16的另一端连接有锁紧螺母73,通过抵挡凸台72和锁紧螺母73的配合将横杆7牢固的固定在复位臂1,在需要拆卸时,只需松开锁紧螺母73,将插头71从非圆形止转孔16拔出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横杆7也可以采用其他可拆卸的安装方式。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置针套筒6通过角度调节机构安装在横杆7上,角度调节机构能调节置针套筒6的轴线与两个复位臂1的铰接轴线之间夹角的大小,也即调节置针套筒6与两个钳体1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这样可以对股骨颈前倾角定位针的置入角度进行调整,能够满足不同的置针情况。

上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可锁紧铰接螺栓8和固接于置针套筒6上的连杆9,横杆7和连杆9均设有铰接通孔,可锁紧铰接螺栓8穿设安装在横杆7和连杆9的铰接通孔中。可锁紧铰接螺栓8为现有的螺栓和螺母的组合,松开可锁紧铰接螺栓8时,连杆9和横杆7可绕铰接通孔轴线相对转动,进而调节置针套筒6的角度,锁紧可锁紧铰接螺栓8又可将连杆9和横杆7锁紧,使置针套筒6的角度也保持不变。上述横杆7的可拆卸安装结构及角度调节机构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制作,且操作简单方便。

本实施例中,铰接组件2包括铰接轴21和定位螺母22,铰接轴21的一端固接于其中一个复位臂1上,另一端穿过另一个复位臂1上的通孔与定位螺母22螺纹配合连接,通过旋拧拆装定位螺母22,即可方便快速的拆开或组合两个复位臂1。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一个复位臂1的加压臂12向另一个复位臂1的加压臂12弯折延伸形成髓内钉定位架安放时的避让空间,加压臂12弯折形成的避让空间能避免复位钳对髓内钉定位架形成阻挡,防止对后续的手术操作产生影响。

本实施例中,一个复位臂1的加压臂12远离铰接组件2的一端设有卡槽15,另一个复位臂1的加压臂12远离铰接组件2的一端铰接安装有能通过摆动卡入卡槽15或从卡槽15中脱离的摆杆5,摆杆5上设有若干沿摆杆5间隔布置的定位齿槽,卡槽15中设有用于卡入任一定位齿槽中的定位卡齿,在摆杆5摆动卡入卡槽15中并使定位卡齿卡入其中任意一个定位齿槽中时,能实现两个复位臂1之间的临时固定,阻止两复位臂1相对摆动(也即使两个复位臂1保持相应大小的夹角不变),进而维持复位效果;将摆杆5摆动脱离卡槽15,即可恢复两个复位臂1的自由摆动。上述由带有定位齿槽的摆杆5和带有定位卡齿的卡槽15组合而成的对两复位臂1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操作方便的优点,能够大大方便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效率。

本实施例中,各钳体11远离铰接组件2的一端为尖端结构,便于进入肌肉间隙及周围任性的关节囊组织。

本实施例的微创难复性顺粗隆间骨折复位钳在具体应用时,先将两个复位臂1分离,前方沿臀中肌肌纤维方向稍分离,将一个复位臂1沿股骨近端前方的肌间隙(heuter间隙)进入,置于股骨近端的前方,尖端位于股骨颈的内侧。将另一个复位臂1沿股骨近端的后方肌间隙置入,尖端同样位于股骨颈内侧,两个复位臂1分别置入骨折端的前、后方后,通过铰接组件2将两个复位臂1组合到一起,调整肢体远端的牵引和旋转、钳夹复位,实现骨折端的复位的目的,透视下骨折端复位良好后,固定。由于骨骼大小的个体差异,在部分伴有矢状面骨折的病例中,可应用加压杆3对骨折端的推挤作用对骨折端进行加压,实现骨折端的进一步复位,并可通过加压杆3的导针通孔31置入钢针,实现对骨折端的临时固定,以及实现固定复位钳和骨的相对位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构思前提下所得到的改进和变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