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烧伤创面的外用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0151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外用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烧伤创面的外用药。



背景技术:

深度烧伤创面短期内不能愈合,或者因为感染没有一期愈合的烧伤,需清创、抗感染、植皮等综合治疗的创面,称为烧伤残余创面。烧伤残余创面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多发生于各种烧伤深度的后期或新生上皮十分脆弱,不耐摩擦,而形成多发散在创面,或功能锻炼产生水泡破溃后形成小创面,这种创面虽经各种措施处理,仍经久不愈,严重时甚至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目前,残余创面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皮片不足,大面积深度烧伤后自体皮源有限,自体皮移植密度不够或植皮后因其他原因皮片不成活,导致皮片未能扩散覆盖创面;

②顽固性感染,由于病程长,反复抗生素的应用导致创面细菌严重感染及耐药菌株的出现,目前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均有升高的趋势。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阻碍并抑制上皮的增长;

③新生上皮不耐磨,新生上皮薄,不耐磨擦,易形成小创面;

④局部血运差,长期卧床缺乏锻炼,肌肉萎缩可致静脉回流障碍,或瘢痕形成后局部血运也差。血运差的部位创面经久不愈;

⑤创面局部因素,创面残余皮脂腺、汗腺等的分泌物引流不畅形成脓肿破溃或创面处理后结痂,但痂下引流不畅致再次感染而致创面溃烂而经久不愈;

⑥全身因素的影响,患者长期创面渗出而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微量元素缺乏或合并有糖尿病、结核等消耗性疾病时,均会导致创面经久不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烧伤创面的外用药,经过大量的实验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及其配比,能快速、有效促进烧伤残余创面恢复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治疗烧伤创面的外用药,按照重量份数计,它包括如下组分:

白芨10份、白蒿10份、白芍5份、千年艾5份、白茯苓5份、蜈蚣2份、刺柏5份、丁香3份、紫草5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的药物组分配伍合理,诸药合用,共奏镇痛止痒,解毒拔脓,活血生肌,收敛外伤之功效,能有效促进烧伤创面的恢复。

本发明适用于治疗烧伤创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用于治疗烧伤创面的外用药

本实施例为一种用于治疗烧伤创面的外用药,它包括如下组分:

白芨10g、白蒿10g、白芍5g、千年艾5g、白茯苓5g、蜈蚣2g、刺柏5g、丁香3g、紫草5g。

使用方法: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中草药混合后,捣烂,制备成糊状,备用,清洗创面,涤除污物和痂皮,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于创面外敷本实施例的中草药。

实施例2典型案例

1、一般资料

申请人共收集患者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56岁。其中:电击伤4例,开水烫伤2:0例,火焰烧伤10例,电弧烧伤6例。

残余创面部位:胸背部8例,上肢7例,下肢17例,四肢全有8例。

最大面积13cm×15cm,最小面积1cm×1cm。

治疗前创面反复溃烂,最长65d,最短13d。

纳入标准:①年龄14~56岁;②自愿接受本实验治疗。

排除标准:①放射性烧伤患者;②合并心、脑、肝、iir、造血系统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过敏体质者。

2、试验方法

所有患者先用1:1000新洁尔灭清洗创面,涤除污物和痂皮,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于创面外敷本实施例1制备的中草药,然后使用无菌纱布外敷包扎,每日换药一次,2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如下:

无效,残余创面愈合面积小于40%,或者经过换药后创面无变化甚至恶化;

有效,残余创面愈合面积40%~90%;

显效,残余创面愈合面积大于90%。

治疗统计结果如下:

可见,本发明制得的药物能够安全有效用于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所作的其它形式的限定,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技术内容作为启示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出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烧伤创面的外用药,是由以下药材制备而成:白芨、白蒿、白芍、千年艾、白茯苓、蜈蚣、刺柏、丁香、紫草;本发明的药物组分配伍合理,诸药合用,共奏镇痛止痒,解毒拔脓,活血生肌,收敛外伤之功效,能有效促进烧伤创面的恢复。本发明适用于治疗烧伤创面。

技术研发人员:王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亮
技术研发日:2017.05.11
技术公布日:2017.09.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