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49586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汤剂药物,特别是供肾阳虚衰型带下病患者使用的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病证名。又称肾阳衰微、命门火衰。指肾阳虚严重者。症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五更泄泻,精神萎靡,动则气喘,小便困难或夜尿频数,脉沉弱等。

带下的量、色、质、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卵巢早衰、闭经、不孕、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或减少。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而“带下病”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带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狭义带下包括生理性带下和病理性带下。生理性带下是指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一种润泽于阴道内的无色透明、黏而不稠、无特殊气味的液体,该液体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相对增多,这是机体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的正常表现。由于多数女性的带下略呈白色,故俗称“白带”。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即为病理性带下,简称为带下病。正如《女科证治》:“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以湿邪为主,主要病机是任带两脉损伤,失约或失养。治疗上重在调理任带二脉。由于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是女性患者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药物,是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汤剂药物,以解决肾阳虚衰型带下病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肾阳虚衰型带下病。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15~32g、附子3~10g、人参3~12g、肉桂2~6g、杜仲(盐炒)15~26g、鹿角5~12g、菟丝子15~25g、肉苁蓉10~15g、沙苑子10~16g、覆盆子5~12g、熟地10~35g、山萸肉5~12g、山药15~35g、煅龙骨15~26g、淫羊藿(炒)5~12g、锻牡蛎15~45g、茜草10~16g、补骨脂8~16g、白术8~16g、乌贼骨10~32g。

一种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18~28g、附子6~9g、人参6~11g、肉桂3~5g、杜仲(盐炒)18~23g、鹿角6~11g、菟丝子18~22g、肉苁蓉11~13g、沙苑子11~14g、覆盆子6~11g、熟地11~30g、山萸肉8~11g、山药17~30g、煅龙骨17~23g、淫羊藿(炒)8~11g、锻牡蛎18~40g、茜草11~14g、补骨脂10~14g、白术10~14g、乌贼骨11~27g。

一种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25g、附子8g、人参10g、肉桂4g、杜仲(盐炒)20g、鹿角10g、菟丝子20g、肉苁蓉12g、沙苑子12g、覆盆子10g、熟地26g、山萸肉10g、山药26g、煅龙骨20g、淫羊藿(炒)10g、锻牡蛎35g、茜草12g、补骨脂12g、白术12g、乌贼骨25g。

一种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分别粉碎成粗粒状包煎;

b、将包好的原料中药放入冷开水中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再将浸泡好的药物和浸泡药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锅内,注入过药38mm的冷开水进行第一次煎煮50分钟,滤取药液后,再次注入过药33mm的微温开水进行第二次煎煮40分钟,二次混合浓缩成50%的中药液570毫升备用。

一种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中药液以一天服用,每日一剂,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190毫升/次。一个月为一疗程,服药2~4个疗程后,病获痊愈。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黄芪,性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附子,性味:辛、甘、性热,有毒,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之功效,用于治疗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等病症;

人参,性味: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用于治疗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肉桂,性味:辛、甘、热,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之功效,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杜仲(盐炒),性味:甘微辛、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

鹿角,性味:味咸、性温,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痈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菟丝子,性味:辛甘、平,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胎止泄之功效,用于治疗腰膝酸痛、遗精、阳痿、早泄、不育、消渴、淋浊、遗尿、目昏耳鸣、胎动不安、流产、泄泻等症;

肉苁蓉,性味:味甘、咸、性温,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道之功效,用于治疗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阳痿、遗精、白浊、尿频余沥、腰痛脚弱、耳鸣目花、月经衍期、宫寒不孕、肠燥便秘;

沙苑子,性味:甘、温,具有补肝、益肾、明目、固精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遗精早泄、小便频数、遗尿、尿血、白带等症;

覆盆子,性味:甘酸、平,无毒,具有补肝益肾、固精缩尿、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宫冷不孕、带下清稀、尿频遗溺、目昏暗、须发早白;

熟地,性味:味甘、性温,具有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之功效,用于治疗虎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

山萸肉,性味:味酸、性微温,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之功效,用于治疗腰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跹精滑精、小便频数、虚汗不止、妇女崩漏;

山药,性味:甘、平,具有补脾、养肺、固肾、益精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遗精、带下、肾虚尿频,外用治痈肿、瘰疬等症;

煅龙骨,性味:甘涩、平,无毒,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之功效,用于治疗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

淫羊藿(炒)huo,性味:辛甘、温,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于治疗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

锻牡蛎,性味:咸湿、凉,具有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之功效,用于治疗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等症;

茜草,性味:苦、寒,具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治疗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等症;

补骨脂,性味:辛、温,具有补肾助阳之功效,用于治疗肾虚冷泻、遗尿、滑精、小便频数、阳痿、腰膝冷痛、虚寒喘嗽,外用治白癜风等症;

白术,性味:味苦、甘、性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乌贼骨,性味:味咸、涩、性温,具有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之功效,用于治疗吐血、呕血、崩漏、便血、衄血、创伤出血、肾虚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嘈杂、嗳气泛酸、湿疹溃疡。

本发明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原则,从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认为:就肾阳虚衰型带下病,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治疗而提出的一种中药配方,采用该配方制备的药物药效好,见效快,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特别适合临床使用。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25g、附子8g、人参10g、肉桂4g、杜仲(盐炒)20g、鹿角10g、菟丝子20g、肉苁蓉12g、沙苑子12g、覆盆子10g、熟地26g、山萸肉10g、山药26g、煅龙骨20g、淫羊藿(炒)10g、锻牡蛎35g、茜草12g、补骨脂12g、白术12g、乌贼骨25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28g、附子9g、人参11g、肉桂5g、杜仲(盐炒)23g、鹿角11g、菟丝子22g、肉苁蓉13g、沙苑子14g、覆盆子11g、熟地30g、山萸肉11g、山药30g、煅龙骨23g、淫羊藿(炒)11g、锻牡蛎40g、茜草14g、补骨脂14g、白术14g、乌贼骨27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黄芪28g、附子9g、人参11g、肉桂5g、杜仲(盐炒)23g、鹿角11g、菟丝子22g、肉苁蓉13g、沙苑子14g、覆盆子11g、熟地30g、山萸肉11g、山药30g、煅龙骨23g、淫羊藿(炒)11g、锻牡蛎40g、茜草14g、补骨脂14g、白术14g、乌贼骨27g。

典型病例

经临床诊断治疗肾阳虚衰型带下病患者共665例,年龄为37岁以上的335例,只有330例为37岁以下。665例患者中痊愈的635例,显效的的30例,总有效率达10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