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肩周炎的药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53094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药酒,特别是一种治疗肩周炎的药酒。



背景技术: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祖国医学认为此症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西医认为本病是溶血性链球菌所致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的一种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结缔组织的炎症疾病,以心脏和关节受累最为显著。在目前现有的技术中,西医治疗本病常以消炎止痛、激素、封闭、紫外线照射、牵引、手术等方法。其缺点是治标不治本,治疗时间长,疗效差,费用大,且手术危险性极高。中医采用内服中药,以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等方法,效果不明显,或者初服有效随后则无作用,疗效不持久,复发率高。而且内服中药不方便,有的中药对胃有刺激,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治肩周炎的药酒疾病而且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的药酒。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现依据了如下的技术方案。药酒是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当归10-20份、黄芪15-22份、三七5-16份、制川乌5—10份、制草乌5—10份、松节12-25份、甘松12-25份、肉苁蓉5-17份、穿山甲10-12份、五加皮10-12份、希莶草20-13份、鬼箭羽9—17份、蚕沙5—10份、砂仁10-20份、桂枝10-25份、制附子9—17份,甘草12-25份、白酒700-1400份。

方解: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三七:其性温,味辛,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

生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生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松节:性味归经为苦,温,归肝经。功效为祛风燥湿,止痛。用于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脚痹痿软;跌打伤痛。

甘松: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芳香行散;甘松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醒脾开胃的功效。

肉苁蓉:味甘、性温,具有补肾壮阳、填精补髓、养血润燥、悦色延年等功效。

穿山甲:对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凝滞不通所致的腰腿骨节疼痛,风湿痹痛,屈伸困难,中风瘫痪,疥癣,风癞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五加皮:有祛风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的作用。

希莶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鬼箭羽:有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之功效。

蚕沙:用于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

砂仁:性温,味辛,具有温暖脾肾、下气止痛、宽胸膈、除呕逆、增食欲、止冷泻、开胃、化滞、消食的功效。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止痛,助阳化气。

制附子:辛、甘、大温、有小毒,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治瘰疲痰核、毒蛇咬伤。

甘草: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白酒:白酒对于含有较多的酒精成分,且热量较高,因而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对全身皮肤起到一定良性的刺激作用,从而还可以达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这种良性的刺激作用还能欧作用于神经传导,从而对于全身血液都能有一定良好的贯通作用。白酒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淤的功效。这一功效早已在我国民间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本发明根据中医的辨证理论,结合本病是由于肝肾精血不足,外感之邪乘虚而入,使气血痹阻,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经络不通或痰浊瘀血,或劳逸外伤致使瘀血停滞、经脉不通,造成筋骨失养,经络痹阻,日久而发病。因此治疗本病当以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行血理气,通窍活络,除风祛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软坚散结,镇痛消炎,清热解毒,使人体关节失血筋骨得以涵养,血脉经络通畅,风、寒、湿、热之邪得以祛除,从而使各种痹症得以消除。该药酒对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肩周炎、四肢麻木、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各种疼痛顽症有独特的疗效。

具体实施方式:

按下列比例称取原料:

当归10-20份、黄芪15-22份、三七5-16份、制川乌5—10份、制草乌5—10份、松节12-25份、甘松12-25份、肉苁蓉5-17份、穿山甲10-12份、五加皮10-12份、希莶草20-13份、鬼箭羽9—17份、蚕沙5—10份、砂仁10-20份、桂枝10-25份、制附子9—17份,甘草12-25份、白酒700-1400份。

本发明药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组方称取药材备用;

(2)、将备用药材粉碎成50目装入白布袋内;

(3)、将装有药材的白布袋置于盛有白酒的容器中浸泡密封;

(4)、浸泡21天后取出药袋,分装即为本发明的药酒。

本发明的药酒服用方法是:每日2次,早晚饭后各一次,每次20—25ml,15天一疗程,一般患者1---5个疗程即可治愈。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自2006年3月开始治疗,临床接诊病例126例中,男81例,女45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年龄31岁,平均54岁;发病最长的9年,最短的半年。左肩发病68例,右肩发病78例。其中21例有外伤史。

2、临床分型

轻型:肩痛较轻,尚能正常工作生活,不影响夜间睡眠,肩活动上举轻微受限者,上臂外展>70度,内收>40度,47例。

中型:肩痛可以忍受,偶有影响夜间睡眠,日常工作生活有影响,肩活动上举受限明显者,外展45度~70度,前屈>60度,后伸>200度56例。重型:肩痛剧烈,严重影响夜间睡眠,生活不能自理,肩活动上举严重受限者,上臂外展<45度,前屈<60度,后伸<200度23例。

3、治疗方法

口服本发明药酒,每日2次,早晚饭后各一次,每次20—25ml,15天一疗程;在以上临床接诊病例中,服三个疗程的34例,五个疗程的52例,其余的均服药5个疗程以上。

4、疗效标准

痊愈:所有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为症状明显减轻,疼痛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为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5、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51例,有效6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2%。

6、典型病例

病例1、李某,男,46岁,干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人。病史8年,患病期间曾予针灸、理疗、穴位封闭、口服消炎镇痛药等治疗,效果均不好,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来院查体见右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上臂内旋、外展、前举均受限。查血沉、抗“0”,类风湿因子及x线片均无异常。服用本发明药酒个疗程后疼痛即明显减轻,5个疗程后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正常而获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病例2、王某,51岁,女,教师,河南省漯河市人,右肩周疼痛4年余,加重1年。肩痛逐渐加重,夜间更重,经传统针灸、推拿、理疗和口服中西药均无效。2007年12月来院检查:右肱二头肌长头肌附着处压痛明显,右侧三角肌比左侧明显萎缩,活动明显受限,上举140度,外展90度。诊断:右肩周炎。服用本发明药酒3个疗程明显缓解,夜间痛消失,5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病例3、李某,男,46岁,漯河市人,患肩周炎3年,疼痛难忍,每到天凉时加重,多次在大医院治疗无效,2003年服用本发明药酒2疗程后痊愈。

病例5、谢某,女,68岁,漯河市郾城区人,患风湿、肩周炎2年,多方求医无效,服用本发明药酒5个疗程痊愈。

病例5、陈某,男,56岁,漯河市机关干部,患颈椎病2年,头疼头晕,不能正常工作,近期又患有肩周炎,采用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服用本发明药酒3个疗程痊愈。

病例6、王某,女,33岁,舞阳县人,患风湿关节炎4年,全身大小关节疼痛难忍,采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服用本发明药酒7个疗程后痊愈。

病例7、韩某,男,36岁,患肩周炎2年,上肢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多次求医治疗,疗效甚微,服用本发明药酒3个疗程后痊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