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器具,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操控的新型胶囊内镜。
背景技术:
胶囊内镜的工作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发射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其自带电池,电池寿命能维持胶囊内的微型摄像机和信号发射机持续工作。现有的胶囊内镜均是通过人体吞服进行使用,最终通过肛门排出,但传统的胶囊内镜检查存在以下不足:
(1)、现有的胶囊内镜均是被吞入后由肠道排出体外,不仅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而且无法人为的控制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中停留位置和时间。
(2)、胶囊经口吞服,在消化道中因肠道蠕动而被动运动,无自身动力支持,部分患者吞服胶囊内镜后在胃内停滞时间长,电池电量消耗过多,无法再对整个小肠进行摄像,从而导致小肠不能完成检查而出现漏诊,延误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3)、胶囊内镜在小肠内运行方式往往是不可预知的,其很有可能在小肠内翻转,即发生使胶囊内镜的头部和尾部调转的情况,难以保持始终如一的前进方向,光学镜头也很难拍摄到预期的图像,这给临床医生阅片增加困难,甚至增加漏诊率。
(4)、吞服胶囊内镜后在胃内完全停滞,要具有一定经验的医生经内镜操作取出,由于胶囊内镜外壳十分光滑,圈套器或网篮都不容易网住胶囊,即使网住后,当幽门较小或发生痉挛,或胃窦成钩状弯曲时,胶囊通过幽门的阻力很大,圈套器或网篮的钢丝不能抵抗阻力而发生弯曲,导致胶囊内镜不能通过幽门或发生滑脱,因此胃镜医师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完成此项工作,操作时压力很大,同时胃镜在患者体内停留时间也较长,增加患者的痛苦,并且耗工、费时,甚至不成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操控的新型胶囊内镜,解决现有技术中胶囊内镜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无法控制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中停留位置和时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操控的新型胶囊内镜,包括胶囊内镜、操控装置和收放网篮,所述操控装置包括连接线和连接管,所述连接线为由软质材料制成的空心管线,所述连接管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连接线一端连接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一端和充气装置相连,另一端连接有放气阀,所述连接管设置在连接线的另一端部,所述连接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环状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中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可沿第一卡槽槽底在竖向上滑动,所述第一活塞的底面连接有第一推杆,所述内管的外壁套设有凸缘;所述外管呈空心圆柱状,所述外管的顶面设置有通孔,所述内管沿通孔套设在外管中,所述内管外侧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外管顶面内侧和凸缘顶面上;所述收放网篮连接在外管的底面,所述胶囊内镜被兜在收放网篮中,通过充气装置向连接线充气,所述内管中第一活塞向下移动,所述第一推杆推动外管相对内管向前移动,带动收放网篮和胶囊内镜向前移动,所述内管外侧弹簧压缩,打开放气阀,所述内管外侧弹簧复位,所述内管相对外管向前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放网篮包括若干条网线、一条环状防漏线和一条环状可溶线,所述网线一端连接在外管的底面,另一端均匀连接在可溶线上,所述防漏线环接在网线中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网线为前端封口的空心管线,所述网线和可溶线相连的前端卷绕呈盘旋状,并将可溶线盘绕在其中;
所述外管的内壁设置有环状第二卡槽,所述凸缘的外沿抵在第二卡槽的槽底,所述凸缘可沿第二卡槽的槽底竖向滑动;
所述外管中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外沿固定在外管内壁上,所述安装板和外管底面之间存在空隙,所述外管底面上设置有若干环状均匀分布的通气孔,所述网线一端连接在通气孔边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安装槽和第一通气通道,所述安装槽设置在安装板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通气通道一端口位于安装槽槽壁上,另一端口位于安装板底面,使安装槽的槽壁与安装槽和外管的底面之间空隙相通,,所述安装槽中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部和安装槽的槽底之间通过弹簧连接,所述第二活塞上设置有第二通气通道,所述第二通气通道一端口位于第二活塞顶面,另一端口位于第二活塞侧壁;
所述第一推杆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所述第一推杆端部贯穿第一活塞顶面,所述第一推杆的另一端和第二活塞相连,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通气通道相通,当充气装置向连接线充气,所述外管相对内管向前移动至凸缘抵在第二卡槽后侧槽壁后,在不断增大的气压下所述第一活塞继续带动第一推杆向前移动,从而推动第二活塞向前移动,随着第二活塞相对安装槽向前移动,所述第一通气通道和第二通气通道相通,气体依次经第二通气通道、第一通气通道、安装板与外管底面之间空隙进入网线,随着网线中气压增大,所述网线呈盘旋状的前端逐渐伸展开,穿设其中的可溶线从网线前端脱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囊内镜上连接有自稳装置,所述自稳装置包括连接环、可充气弹性袋,所述连接环一端和胶囊内镜相连,另一端和可充气弹性袋相连,所述可充气弹性袋的开口边沿连接有弹性固定环,所述外管底面上连接有中空充气管,所述可充气弹性袋的开口处的弹性固定环套设在充气管外壁,所述弹性固定环下方设置有套设在充气管和可充气弹性袋外侧的用于给可充气弹性袋系口的弹性松紧绳,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和外管底面上分别设置有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穿孔,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面连接有两根和穿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推杆,需要将胶囊内镜释放时,所述第一活塞带动第一推杆向前移动,从而推动第二活塞向前移动,随着第二活塞相对安装槽向前移动,所述第一通气通道和第二通气通道相通,气体依次经第二通气通道、第一通气通道、安装板与外管底面之间空隙、充气管进入可充气弹性袋,所述可充气弹性袋逐渐充气胀起,同时,所述第二推杆依次穿过安装槽的槽底和外管底面上穿孔抵在弹性固定环上,所述第二推杆随着第二活塞继续移动,使弹性固定环和弹性松紧绳从充气管上脱离,所述胶囊内镜带着可充气弹性袋从收放网篮中脱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线外侧套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上均布有若干出水孔,所述保护层和注水管相连通。
本发明可操控的新型胶囊内镜的有益效果:在进行临床操作时,医生可通过充气装置的充气和放气给胶囊内镜提供额外的前进动力,缩短胶囊内镜在食管和胃中的停留时间,节约电量;可以通过连接线控制胶囊内镜在病人消化系统中的停留的位置,同时可以控制其在消化系统中停留的时间,以便拍摄到更多的图像,以达到临床医生对病情诊断的需求;另外,当胶囊内镜向前蠕动过了观察点时,还能够通过连接线将其回拉至观察点进行观察,非常方便,当在胃或食道内进行拍摄完成后,可通过拉动连接线将胶囊内镜从病人体内拉出,操作方便快捷,无需经过过长时间从肛门排出,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安装板和外管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安装板的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收放网篮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自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部分零件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操控的新型胶囊内镜,包括胶囊内镜1、操控装置和收放网篮,收放网篮用来兜住胶囊内镜1,必要时将胶囊内镜1释放,操控装置用来给收放网篮和胶囊内镜1提供额外的前进动力,且在必要时阻挡收放网篮和胶囊内镜1在消化系统的蠕动下前进,使收放网篮和胶囊内镜1长时间停留在监测位点,以便拍摄到更多的图像,操控装置包括连接线21和连接管22,连接线21由软质材料制成的空心管线,连接管22由硬质材料制成,连接线21一端连接有三通阀23,三通阀23一端和充气装置24相连,另一端连接有放气阀25,连接管22设置在连接线21的另一端部,连接管22包括内管26和外管27,内管26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环状第一卡槽261,第一卡槽261中设置有第一活塞262,第一活塞262可沿第一卡槽261槽底在竖向上滑动,第一活塞262的底面连接有第一推杆263,内管26的外壁套设有凸缘264;外管27呈空心圆柱状,外管27的顶面设置有通孔,内管26沿通孔套设在外管27中,内管26外侧套设有弹簧3,弹簧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外管27顶面内侧和凸缘264顶面上;收放网篮连接在外管27的底面,胶囊内镜1被兜在收放网篮中,患者将兜在收放网篮中的胶囊内镜1吞下后,体外的连接线21始终处于松弛状态,需要给收放网篮中的胶囊内镜1提供额外的前进动力时,通过充气装置24向连接线21充气,第一活塞262上端的气压增大,推动内管26中第一活塞262向下移动,第一活塞262向下移动会带动第一推杆263向下移动,随着第一推杆263向下移动,第一推杆263推动外管27相对内管26向前移动,从而带动收放网篮和胶囊内镜1向前移动,同时内管26外侧弹簧3压缩,打开放气阀25,第一活塞262上端的气压减小,内管26外侧弹簧3复位,弹簧3复位过程中,内管26相对外管27向前移动,通过交替充气放气,给收放网篮中胶囊内镜1提供额外的前进动力,从而使得在给肠道进行检查时,避免胶囊内镜1在食道或胃中停留时间过久,消耗过多电量;当需要给食道或胃进行检查时,可以通过拉紧连接线21,避免收放网篮中胶囊内镜1在消化系统蠕动下移动,从而便于拍摄更清晰更全面的图像。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收放网篮包括若干条网线41、一条环状防漏线42和一条环状可溶线43,网线41一端连接在外管27的底面,另一端均匀连接在可溶线43上,防漏线42环接在网线41中部。可溶线43的直径根据临床手术需要胶囊内镜1在其体内进行拍摄的时长来判定,以达到拍摄完成后,可溶线43能够较快的被溶断。当然如果仅仅是在胃或食道中进行拍摄,就不需要可溶线43被溶断,直接可将胶囊内镜1从胃或食道从通过拉动连接线21将其取出,不需要通过小肠排出体外;而如在小肠内进行拍摄时,则可以通过可溶线43被溶断后,使胶囊内镜1脱离收放网篮,进入远端胃肠及结肠继续检查,随后自行通过小肠自行排出体外,可减少将胶囊内镜1从小肠内拉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难度,将收放网篮随连接线21从口中拉出,操作方便快捷。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网线41为前端封口的空心管线,网线41和可溶线43相连的前端卷绕呈盘旋状,并将可溶线43盘绕在其中;
外管27的内壁设置有环状第二卡槽271,凸缘264的外沿抵在第二卡槽271的槽底,凸缘264可沿第二卡槽271的槽底竖向滑动;
外管27中设置有安装板272,安装板272的外沿固定在外管27内壁上,安装板272和外管27底面之间存在空隙,外管27底面上设置有若干环状均匀分布的通气孔273,网线41一端连接在通气孔273边沿,安装板272上设置有安装槽274和第一通气通道275,安装槽274设置在安装板272的中心位置,第一通气通道275一端口位于安装槽274槽壁上,另一端口位于安装板272底面,使安装槽274的槽壁与安装槽274和外管27的底面之间空隙相通,安装槽274中设置有第二活塞276,第二活塞276的底部和安装槽274的槽底之间通过弹簧3连接,第二活塞276上设置有第二通气通道277,第二通气通道277一端口位于第二活塞276顶面,另一端口位于第二活塞276侧壁;
第一推杆263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第一推杆263端部贯穿第一活塞262顶面,第一推杆263的另一端和第二活塞276相连,第一推杆263和第二通气通道277相通,当充气装置24向连接线21充气,外管27相对内管26向前移动至凸缘264抵在第二卡槽271后侧槽壁后,在不断增大的气压下第一活塞262继续带动第一推杆263向前移动,从而推动第二活塞276向前移动,随着第二活塞276相对安装槽274向前移动,第一通气通道275和第二通气通道277相通,气体依次经第二通气通道277、第一通气通道275、安装板272与外管27底面之间空隙进入网线41,随着网线41中气压增大,网线41呈盘旋状的前端逐渐伸展开,穿设其中的可溶线43从网线41前端脱离。
如果可溶线43的直径根据临床手术需要胶囊内镜1在其体内进行拍摄的时长来判定,那么会存在误差,可能导致可溶线43需要溶断时不能及时溶断,以上结构设计有效地避免了这种误差,当需要使可溶线43从收放网篮上脱离时,当外管27相对内管26向前移动至凸缘264抵在第二卡槽271后侧槽壁后,只需进一步利用充气装置24向连接线21充气,增大第一活塞262上端气压,我们可以通过充气装置24上的压力表判断凸缘264是否已经抵在第二卡槽271后侧槽壁上,在不断增大的气压下第一活塞262继续带动第一推杆263向前移动,从而推动第二活塞276向前移动,随着第二活塞276相对安装槽274向前移动,第一通气通道275和第二通气通道277会端口相对而相通,气体便会依次经第二通气通道277、第一通气通道275、安装板272与外管27底面之间空隙进入网线41,随着网线41中气压增大,网线41呈盘旋状的前端逐渐伸展开开,穿设其中的可溶线43便会从网线41前端脱离。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胶囊内镜1上连接有自稳装置,自稳装置包括连接环51、可充气弹性袋52,连接环51一端和胶囊内镜1相连,另一端和可充气弹性袋52相连,可充气弹性袋52的开口边沿连接有弹性固定环53,外管27底面上连接有中空充气管6,可充气弹性袋52的开口处的弹性固定环53套设在充气管6外壁,弹性固定环53下方设置有套设在充气管6和可充气弹性袋52外侧的用于给可充气弹性袋52系口的弹性松紧绳54,安装槽274的槽底和外管27底面上分别设置有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穿孔7,第二活塞276的底面连接有两根和穿孔7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推杆8,需要将胶囊内镜1释放时,第一活塞262带动第一推杆263向前移动,从而推动第二活塞276向前移动,随着第二活塞276相对安装槽274向前移动,第一通气通道275和第二通气通道277的端口相对而相通,气体依次经第二通气通道277、第一通气通道275、安装板272与外管27底面之间空隙、充气管6进入可充气弹性袋52,可充气弹性袋52逐渐充气胀起,同时,第二推杆8在第二活塞276的推动下,依次穿过安装槽274的槽底和外管27底面上穿孔7抵在弹性固定环53上,第二推杆8随着第二活塞276继续移动,使弹性固定环53和弹性松紧绳54从充气管6上脱离,弹性松紧绳54可自行将可充气弹性袋52口部系紧,胶囊内镜1便会带着胀大的可充气弹性袋52从收放网篮中脱离,可充气弹性袋52胀大的程度根据肠道的直径而定,通过充气装置24上压力表进行控制。
如背景技术所述,胶囊内镜1在小肠内运行方式往往是不可预知的,其很有可能在小肠内翻转,即发生使胶囊内镜1的头部和尾部调转的情况,难以保持始终如一的前进方向,光学镜头也很难拍摄到预期的图像,这给临床医生阅片增加困难,甚至增加漏诊率。自稳装置便可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使胶囊内镜1带着可充气弹性袋52从收放网篮中脱离,从而加长整体长度,增加胶囊内镜1翻转的阻力,保持前进方向一致,从而使得所拍摄的图片更加连续、稳定。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线21外侧套设有保护层9,保护层9上均布有若干出水孔,保护层9和注水管10相连通,通过注水管10向保护层9和连接线21之间空隙注水,水从保护层9上出水孔溢出,保证连接线21始终湿润,便于连接线21进入体内,同时减少病人的不舒适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