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痛经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90963发布日期:2019-01-22 18:5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痛经的中药。



背景技术: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在流产、盆腔炎、宫内置环等因素影响下,继发性痛经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久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最终引起不孕。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以瘀、热为主,患者多因工作、生活因素致七情所伤,肝郁气滞,加之宫腔手术导致胞脉瘀阻,气滞血瘀,日久化热,瘀热内蕴,冲任脉失畅而发本病。

痛经病位在胞宫,变化在气血,病因虽多以寒、热、瘀为主,但因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依赖肝主疏泄来调节;而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与冲任之脉相连并循行乳络走少腹,环绕阴部,育龄期妇女又因工作、生活、生育及手术等因素影响,临床多见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或宫腔手术,宫内置环加重胞宫瘀滞,最终瘀热互结,冲任胞脉不畅,致经水未来腹先痛而发为本病。经前腹先痛,经至量多色紫血块,辨证非寒凝所致,实为热极而火不化,肝木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宣郁通经汤采取“补肝血而解肝郁,利肝气而降肝火,之法而奏效。

本发明所涉及药材研究现状如下:

当归【别名】干归。【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性味】甘、辛,温。【归经】归肝、心、脾经。【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5g。【注意】湿阻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摘录】《中华本草》。

白芍【别名】芍药。【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性味】苦、酸,微寒。【归经】归肝、脾经。【功能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摘录】《中华本草》。

牡丹皮【别名】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条丹皮、洛阳花。【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性味】苦、辛,微寒。【归经】归心、肝、肾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注意】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摘录】《中华本草》。

栀子【别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也可入药。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根夏秋采挖,洗净晒干。【性味】苦,寒。【归经】归心、肺、三焦经。【功能主治】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注意】脾虚便溏者忌服。【摘录】《中华本草》。

香附【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经】归心、肾、脾经。【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摘录】《中华本草》。

郁金【别名】玉金、白丝郁金。【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性味】辛、苦,寒。【归经】归肝、心、肺经。【功能主治】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注意】阴虚失血及无气滞血瘀者忌服,孕妇慎服。【摘录】《中华本草》。

黄芩【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性味】苦,寒。【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注意】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摘录】《中华本草》。

生甘草【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性味】甘,平。【归经】归心、肺、脾、胃经。【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10g。【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摘录】《中华本草》。

益母草【别名】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坤草、茺蔚、三角胡麻、四楞子棵。【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性味】苦、辛,微寒。【归经】归肝、心包经。【功能主治】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注意】孕妇禁用。【摘录】《中华本草》。

皂角刺【别名】天丁、皂丁、皂角针。【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性味】辛,温。【归经】归肝、胃经。【功能主治】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注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摘录】《中华本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痛经的中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安全有效治愈痛经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痛经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制备而成:当归15份、白芍15份、牡丹皮15份、栀子10份、香附9份、郁金10份、黄芩10份、生甘草10份、益母草20份、皂角刺15份。

下面结合临床实验数据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一般资料

发明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共收集门诊及住院痛经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年龄17~47岁,病程:2个月~6年;对照组年龄18~46岁,病程:3个月~4年。2组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依据全国痛经临床专业会议的诊断标准:症: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经期或月经前后小腹疼痛,不伴腹肌紧张或反跳痛。兼症:(1)乳房胀痛,(2)月经量多,色紫红,质稠有块,(3)腰骶、肛门胀痛,(4)心烦口苦,(5)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辨证属肝经郁热型。妇检或肛查无阳性体征,b超提示子宫、附件及盆腔无异常者属功能性痛经;妇检或肛查盆腔内有粘连、结节或增厚,子宫饱满质硬,活动受限,b超提示盆腔少量积液或子宫增大,肌层回声粗糙,或卵巢增大模糊,或输卵管增粗等,腹腔镜提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属继发性痛经。

2、试验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本发明按照具体实施例3制得的胶囊剂,每日3次。疗程一个月。

对照组口服柳加味逍遥丸,每次月经前5天口服,每次6g,每日2次,疗程一个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临床控制: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有效:疼痛减轻或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可见,本发明制得的药物能够安全有效治疗痛经,具有推广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称取:当归15克、白芍15克、牡丹皮15克、栀子10克、香附9克、郁金10克、黄芩10克、生甘草10克、益母草20克、皂角刺15克;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120克,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煎剂。

用于治疗痛经。口服,每日分早午晚三次服用。

实施例2

称取:当归15克、白芍15克、牡丹皮15克、栀子10克、香附9克、郁金10克、黄芩10克、生甘草10克、益母草20克、皂角刺15克;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时,过滤;滤渣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包装,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散剂。

用于治疗痛经。口服,每日分早午晚三次服用。

实施例3

称取:当归15克、白芍15克、牡丹皮15克、栀子10克、香附9克、郁金10克、黄芩10克、生甘草10克、益母草20克、皂角刺15克;加6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煎煮液,浓缩,干燥,装入胶囊壳,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胶囊剂。

用于治疗痛经。口服,每日分早午晚三次服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