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90630发布日期:2019-01-22 18:48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中药。
背景技术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顽固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病,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变为主的瘙痒性皮肤病。湿疹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慢性湿疹大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或开始即呈慢性病症,以局限于某一相同部位经久不愈为特点,湿疹中医学称为湿疮,是由于禀赋不耐,或饮食失节,或过食腥发辛辣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导致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成。湿性粘滞,可久恋机体,日久可耗伤气血,气虚则卫气不足抗邪,邪郁肌肤故瘙痒。临床主要自觉症状是剧烈瘙痒,表现为皮肤逐渐增厚,皮纹加深,浸润,色素沉着等。本发明所涉及药材研究现状如下:白芍【别名】芍药。【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性味】苦、酸,微寒。【归经】归肝、脾经。【功能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摘录】《中华本草》。蝉蜕【别名】蝉退、蝉衣、虫蜕、蝉壳、蚱蟟皮、知了皮,金牛儿。【来源】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的幼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晒干。【性味】甘,寒。【归经】归肺、肝经。【功能主治】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注意】孕妇慎服。【摘录】《中华本草》。生地【别名】地黄、地髓、阳精、苄根,牛奶子根、狗奶子根、婆婆奶根、山烟根,山旱烟生地药材根,山烟根,山白菜根、酒壶花根、酒盅盅花根、甜酒棵根、蜜罐棵根、生地、大生地、小生地、干生地、怀生地、地黄根。【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性味】味甘、苦,性微寒。【归经】归心、肝、肾经。质润降泄。【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养阴生津功效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注意】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摘录】《中华本草》。川芎【别名】芎藭、小叶川芎。【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着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性味】辛,温。【归经】归肝、胆、心包经。【功能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5g。【注意】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摘录】《中华本草》。【别名】【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内服:煎汤,~g。【注意】【摘录】《中华本草》。当归【别名】干归。【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性味】甘、辛,温。【归经】归肝、心、脾经。【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5g。【注意】湿阻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摘录】《中华本草》。黄芪【别名】绵芪、绵黄芪。【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性味】甘,温。【归经】归肺、脾经。【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摘录】《中华本草》。何首乌【别名】首乌、赤首乌、铁秤砣、红内消。【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其藤茎称“夜交藤”。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成块,干燥。【性味】苦、甘、涩,温。【归经】归肝、心、肾经。【功能主治】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20g。【注意】大便清泄及有湿痰者不宜。【摘录】《中华本草》。防风【别名】铜芸,茴芸、茴草、百枝、闾根、百蜚,屏风,风肉。【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性味】辛、甘,温。【归经】归膀胱、肝、脾经。【功能主治】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10g。【注意】大便清泄及有湿痰者不宜。【摘录】《中华本草》。白鲜皮【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干燥。【性味】苦,寒。【归经】归脾、胃、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注意】虚寒证忌服。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摘录】《中华本草》。白疾藜【别名】白蒺藜、蒺藜。【来源】为蒺藜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实。【性味】苦、辛,平。【归经】入肝经。【功能主治】平肝解郁,祛风明目。用于肝阳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皮肤瘙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摘录】《中华本草》。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中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安全有效治愈湿疹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制备而成:当归12份、黄芪12份、白芍12份、何首乌12份,生地15份、白鲜皮15份,川芎9份、白疾藜9份、防风9份,蝉蜕6份。下面结合临床实验数据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一般资料发明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共收集门诊及住院湿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45岁,平均年龄21.5岁;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7~50岁,平均年龄19.5岁。2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依据全国湿疹临床专业会议的诊断标准:(1)、多局限于某一部位;(2)、皮损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呈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变化;(3)、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2、试验方法2.1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本发明按照具体实施例3制得的胶囊剂,每日3次。疗程一个月。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10mg,1次/天、雷尼替丁胶囊0.15g,2次/天。疗程一个月。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临床控制:症状和体征改善100%(皮损完全消失,症状消失);显效:症状和体征改善6o%以上(含60%);有效:症状和体征改善20%以上(含20%);无效:症状及体征改善2o%以下。3.2治疗结果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组别n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严重不良反应例治疗组3021012390%0对照组3015101453.3%0可见,本发明制得的药物能够安全有效治疗湿疹,具有推广价值。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称取:当归12克、黄芪12克、白芍12克、何首乌12克,生地15克、白鲜皮15克,川芎9克、白疾藜9克、防风9克,蝉蜕6克;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120克,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煎剂。用于治疗湿疹。口服,每日分早午晚三次服用。实施例2称取:当归12克、黄芪12克、白芍12克、何首乌12克,生地15克、白鲜皮15克,川芎9克、白疾藜9克、防风9克,蝉蜕6克;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时,过滤;滤渣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包装,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散剂。用于治疗湿疹。口服,每日分早午晚三次服用。实施例3称取:当归12克、黄芪12克、白芍12克、何首乌12克,生地15克、白鲜皮15克,川芎9克、白疾藜9克、防风9克,蝉蜕6克;加6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煎煮液,浓缩,干燥,装入胶囊壳,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胶囊剂。用于治疗湿疹。口服,每日分早午晚三次服用。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