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0445发布日期:2019-02-26 19:2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偏头痛的中药。
背景技术
:偏头痛是一类发作性且常为单侧的搏动性头痛。在美国,偏头痛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为10~17亿美元。在我国也有大量患者因偏头痛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头痛可出现于围绕头或颈部的任何部位,可位颞侧、额部、眶部。多为单侧痛,也可为双侧痛,甚至发展为全头痛,其中单侧痛者约占2/3。头痛性质往往为搏动性痛,但也有的患者描述为钻痛。疼痛程度往往为中、重度痛,甚至难以忍受。往往是晨起后发病,逐渐发展,达高峰后逐渐缓解。偏头痛先兆可不伴头痛出现,称为偏头痛等位症。多见于儿童偏头痛。有时见于中年以后,先兆可为偏头痛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而头痛很轻或无头痛。也可与头痛发作交替出现,可表现为闪光、暗点、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复发性眩晕、偏瘫、偏身麻木及精神心理改变。如儿童良性发作性眩晕、前庭性梅尼埃病、成人良性复发性眩晕。有跟踪研究显示,为数不少的以往诊断为梅尼埃病的患者,其症状大多数与偏头痛有关。本发明所涉及药材研究现状如下:川芎【别名】芎藭、小叶川芎。【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着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性味】辛,温。【归经】归肝、胆、心包经。【功能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5g。【注意】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摘录】《中华本草》。葛根【别名】葛藤、粉葛、干葛、葛麻藤。【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性味】甘、辛,凉。【归经】归脾、胃经。【功能主治】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注意】不可多服,恐损胃气。夏日表虚汗多尤忌。【摘录】《中华本草》。延胡【别名】玄胡素、元胡、延胡索。【来源】本品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性味】辛、苦,温。【归经】归肝、脾经。【功能主治】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注意】孕妇慎用。【摘录】《中华本草》。牛膝【别名】怀牛膝、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红牛膝、杜牛膝、土牛膝[野生品]。【来源】本品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捆成小把,晒至干皱后,将顶端切齐,晒干。【性味】苦、酸,平。【归经】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症瘕,肝阳眩晕。【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注意】孕妇慎用。【摘录】《中华本草》。地龙【别名】蚯蚓、蛐蟮、曲虫、土蟺、赤虫。【来源】本品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沪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性味】咸,寒。【归经】归肝、脾、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注意】脾胃虚寒不宜服,孕妇禁服。【摘录】《中华本草》。细辛【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来源】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性味】辛,温。【归经】归心、肺、肾经。【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摘录】《中华本草》。白芷【别名】薛、芷,芳香,苻蓠、泽芬,白茝,香白芷。【来源】本品为伞型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性味】辛,温。【归经】归胃、大肠、肺经。【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注意】阴虚血热者忌服。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摘录】《中华本草》。天麻【别名】赤箭、木浦、明天麻、定风草根、白龙皮。【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春季4~5月间采挖为“春麻”;立冬前9~10月间采挖的为“冬麻”,质量较好。挖起后趁鲜洗去泥土,用清水或白矾水略泡,刮去外皮,水煮或蒸透心,切片,摊开晾干。【性味】甘,平。【归经】归肝经。【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注意】使御风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肠结之患。【摘录】《中华本草》。钩藤【别名】双钩藤、鹰爪风、吊风根、金钩草、倒挂刺。【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性味】甘,凉。【归经】归肝、心包经。【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血压。【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注意】最能盗气,虚者勿投。【摘录】《中华本草》。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偏头痛的中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安全有效治愈偏头痛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制备而成:川芎25份、葛根10份、延胡9份、牛膝9份、地龙9份、细辛3份、白芷9份、天麻9份、钩藤10份。下面结合临床实验数据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一般资料发明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共收集门诊及住院偏头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治疗组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40岁;对照组男23例,女23例,平均年龄45岁。2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依据全国偏头痛临床专业会议的诊断标准: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反复发作,每次可以持续4h以上,头痛以单侧或双侧搏动性为主,痛势悠悠,时作时止,重者见头晕、恶心、纳差、畏光和畏声等。各项辅助检验确认无器质性病变,并排除外伤、炎症及其他疾病所致的头痛。中医诊断标准头痛:头部疼痛、头晕、面色暗、胸闷、胁胀、口燥渴、舌质紫暗、舌体瘀斑、苔薄黄、脉细弦。2、试验方法2.1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本发明按照具体实施例3制得的胶囊剂,每日2次。疗程1个月。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每晚睡前1片,疗程10天。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发作期疗效评价治愈:用药24h内疼痛消失,48h内头痛无再次发生;有效:用药24h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48h内并维持疼痛减轻;无效:用药72h内头痛无明显缓解。3.2疗效标准预防性治疗疗效评价利用头痛日记记录治疗前后头痛每4周平均发作次数、每4周平均头痛天数以及头痛程度的分级,并根据积分法判定疗效。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大于95%以上。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大于75%而小于9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大于30%而小于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小于30%。3.3治疗结果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组别n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严重不良反应例治疗组4618913686.95%0对照组46138101567.39%0可见,本发明制得的药物能够安全有效治疗偏头痛,具有推广价值。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称取:川芎25克、葛根10克、延胡9克、牛膝9克、地龙9克、细辛3克、白芷9克、天麻9克、钩藤10克;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120克,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煎剂。用于治疗偏头痛。口服,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实施例2称取:川芎25克、葛根10克、延胡9克、牛膝9克、地龙9克、细辛3克、白芷9克、天麻9克、钩藤10克;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时,过滤;滤渣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包装,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散剂。用于治疗偏头痛。口服,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实施例3称取川芎25克、葛根10克、延胡9克、牛膝9克、地龙9克、细辛3克、白芷9克、天麻9克、钩藤10克;加6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煎煮液,浓缩,干燥,装入胶囊壳,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胶囊剂。用于治疗偏头痛。口服,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