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肝静脉分流自膨胀支架及植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22418发布日期:2019-03-15 23:56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门肝静脉分流自膨胀支架及植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医学临床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1、中国乙肝及其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率占世界一半。中国是全球肝硬化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2、即使在并非饮酒大省的福州市肝病研究所,对3000多名患者的调查显示,酒精肝发病率约占新发肝硬化总数的60%,其中80%患者在40岁左右。

上述流行病学可确定,肝硬化的发病率中国不仅现在最高,今后20年内仍会很高。

而肝硬化必然导致门静脉高压,继而导致胃食管静脉大出血,国内外统计的门脉高压大出血直接死亡率是50%左右。

传统的门静脉手术断流与分流,创伤大,并发症多,临床实施较少,并且常在大出血发生之后。大出血之前的干预防范性治疗国内外临床均极其少见。dsa之下的经导管分流术因为并发症很多,也应用极少。

本发明专利设计可以利用经皮经肝超声穿刺的非手术方法在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放置一个支架,使得门静脉血液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向肝静脉少量分流,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门静脉压力,避免发生大出血,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专利设计的主要功能结构是经超声引导下穿刺自膨胀支架释放器(2)置于门静脉(8)和肝静脉(9)之间,在支架释放器管内前端的自膨胀支架(1)经释放杆(3)推出释放器,经自膨胀之后固定在门静脉(8)和肝静脉(9)之间,形成一个通道,从而达到门静脉内的血液向肝静脉分流作用,能够给门静脉减低压力,避免胃食管静脉破裂大出血。

附图说明

图1是支架植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释放器(2)管内的前端预置有自膨胀支架(1),释放器(2)管内的后端设置有自膨胀支架释放杆(3),释放杆(3)的作用是把自膨胀支架从释放器(2)中推出,释放到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

图2是自膨胀支架在释放前后的不同形状示意图

图2-1是自膨胀支架在释放器内的结构形状:自膨胀支架的压缩状态形状(4)呈细条状,并且支架上附带有多个固定支架位置所用的定位脚都处于压缩状态(5)。

图2-2是自膨胀支架被释放之后产生膨胀的结构形状:自膨胀支架在膨胀后状态(6)呈现为直径明显扩大。支架上附带的定位脚已经呈现为展开状态(7)。

图3是自膨胀支架置入时和植入后的示意图

图3-1是自膨胀支架置入时的示意图:自膨胀支架释放器(2)经皮肤(11)穿刺进肝脏(10),又穿过门静脉(8)进入肝静脉(9)。

图3-2是自膨胀支架置入后的示意图:自膨胀支架一端在门静脉(8)内,另一端在肝静脉(9)里面,从而达到分流门静脉血进入肝静脉的效果(分流的血流方向如箭头所示)。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自膨胀支架释放器(2)经皮肤(11)再经肝脏(10)穿刺,最终穿过门静脉(8)进入肝静脉(9)。

确定穿刺位置正确后,推住自膨胀支架释放杆(3)使其不回缩的前提下把自膨胀支架释放器(2)退出肝脏和皮肤。

自膨胀支架释放之后,原来在释放器(2)管内处于被压缩状态的自膨胀支架(1)就会凭借自身应力而自动膨胀,成为自膨胀支架膨胀后状态(6),直径自动扩到预设的大小,此时,自膨胀支架一端在门静脉(8)内,另一端在肝静脉(9)里面,并且被展开后的固定脚(7)固定在肝脏组织中,从而达到了分流门静脉血进入肝静脉的治疗效果。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专利名称:门肝静脉分流自膨胀支架及释放器,属医学临床应用领域。流行病学确定:门静脉高压发病率很高,门静脉高压会导致胃食管静脉破裂大出血,其直接病死率为50%左右。本专利设计是将门肝静脉分流的自膨胀支架(1)安装在自膨胀支架释放器(2)管内的前端,释放器管内的后端装有自膨胀支架释放杆(3),当自膨胀支架释放到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后会自动膨胀形成一个通道,从而达到门静脉向肝静脉分流的作用,使门静脉压力下降,自膨胀支架释放器(2)在释放自膨胀支架后即可退出体外。

技术研发人员:孟繁坤;曲锰;徐晓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7.09.06
技术公布日:2019.03.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